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上海体训班男、女篮球队摄于南昌路57号 1952年,上海市体育训练班在南昌路57号成立,当时只有篮球、排球两个项目,不仅场地条件十分简陋,运动员数量更是捉襟见肘,排球比赛时甚至要从外面“借人”。如今,历经70年奋斗,上海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新人辈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把竞技体育打造成了城市“金名片”。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七秩韶华,逐梦奋进。昨天上午,上海竞技体育70周年纪念大会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主会场和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分会场举行,几代上海竞技体育人共聚一堂,以“守初心、拼今朝、竞未来”为主题,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再谱新篇。

奋斗

射箭世界冠军、上海市体育局原巡视员郭蓓感慨,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现在的上海运动员,有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这么先进的现代化基地,真的为他们高兴。当年我做运动员的时候,在位于衡山路上的风雨操场训练,条件是非常艰苦的。那时我们经常要在泥巴场地里训练,射箭的靶子是用稻草做的,教练带领我们自己动手缝,经常缝得手上都是血泡。”

长达70年的奋斗历程里,上海体育有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更加完善的训练设施,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更加专业的保障团队,但从来没有改变的,是上海体育人在任何外部条件下,都一如既往的奋斗精神。“上海竞技体育走出了这么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已经70年过去了,但我们的初心没有改变,方向也没有改变。”郭蓓也感叹说,“如今依然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从这里走出去,走上了全国的舞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创新

作为上海体育的一名老兵,在上海竞技体育一线奋战了50年的田径教练孙海平认为,一路走来,上海体育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态度爬坡过坎,“当刘翔遇到发展瓶颈时,我们大胆实践‘八改七’;当运动员遇到训练成绩停滞不前时,我们积极通过技术改进等方式打通难点堵点,挖掘潜力,激活运动员持续发展的潜能。”

郭蓓也提到:“现在大家听得很多的科学训练、复合型团队,雏形也是在上海出现的,那就是朱建华科研小组。”她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的朱建华科研小组里,有教练、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心理专家、营养师等,“后来国家体委的领导说,这个东西特别好,我们一定要推广它,所以后来才逐渐推广开……这么多年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们始终在往前走。好多新的训练手段、理念等,都是从上海生根发芽长大的。”

传承

“从20世纪80年代的朱建华,到后来的姚明、刘翔、王励勤,上海始终代表着中国竞技体育的高度……”看到上海竞技体育的老朋友、老前辈、老领导们齐聚一堂,乒乓球世界冠军曹燕华也非常感慨。

如今,历经70年峥嵘奋斗,上海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多点开花,老骥伏枥、新人辈出。从1984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到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海共有运动员348人(次)参加比赛,获得金牌24枚、银牌43枚、铜牌31枚,进入项目前八的有235人(次)。作为南方城市,上海还培养了3名运动员历史性地参加了2018年平昌和2022年北京两届冬奥会。在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上海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此外,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荣获2018赛季中超联赛冠军,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夺得2017年、2019年中国足协杯冠军,上海男排豪取联赛16冠,这些都是照耀上海城市的体育荣光。

目前,上海竞技体育一线运动员1200余人,全市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超过3万人,上海体育对于荣誉的追求,还将在未来继续。就像游泳奥运冠军乐靖宜说的那样:“我们一直是跟着老一代的上海体育人在走,然后走出了我们自己的路,我也希望我们后面的体育人,能够走出他们自己的路,能够为上海、为国家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 李元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