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上海體訓班男、女籃球隊攝於南昌路57號 1952年,上海市體育訓練班在南昌路57號成立,當時只有籃球、排球兩個項目,不僅場地條件十分簡陋,運動員數量更是捉襟見肘,排球比賽時甚至要從外面“借人”。如今,歷經70年奮鬥,上海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新人輩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競技體育發展格局,把競技體育打造成了城市“金名片”。

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七秩韶華,逐夢奮進。昨天上午,上海競技體育70週年紀念大會在崇明體育訓練基地主會場和東方綠舟體育訓練基地分會場舉行,幾代上海競技體育人共聚一堂,以“守初心、拼今朝、競未來”爲主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再譜新篇。

奮鬥

射箭世界冠軍、上海市體育局原巡視員郭蓓感慨,上海競技體育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現在的上海運動員,有崇明體育訓練基地這麼先進的現代化基地,真的爲他們高興。當年我做運動員的時候,在位於衡山路上的風雨操場訓練,條件是非常艱苦的。那時我們經常要在泥巴場地裏訓練,射箭的靶子是用稻草做的,教練帶領我們自己動手縫,經常縫得手上都是血泡。”

長達70年的奮鬥歷程裏,上海體育有了巨大的變化。比如更加完善的訓練設施,更加科學的訓練方法,更加專業的保障團隊,但從來沒有改變的,是上海體育人在任何外部條件下,都一如既往的奮鬥精神。“上海競技體育走出了這麼多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亞洲冠軍、全國冠軍,已經70年過去了,但我們的初心沒有改變,方向也沒有改變。”郭蓓也感嘆說,“如今依然有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從這裏走出去,走上了全國的舞臺,走上了世界的舞臺。”

創新

作爲上海體育的一名老兵,在上海競技體育一線奮戰了50年的田徑教練孫海平認爲,一路走來,上海體育人始終以敢爲人先的態度爬坡過坎,“當劉翔遇到發展瓶頸時,我們大膽實踐‘八改七’;當運動員遇到訓練成績停滯不前時,我們積極通過技術改進等方式打通難點堵點,挖掘潛力,激活運動員持續發展的潛能。”

郭蓓也提到:“現在大家聽得很多的科學訓練、複合型團隊,雛形也是在上海出現的,那就是朱建華科研小組。”她回憶說,20世紀80年代的朱建華科研小組裏,有教練、醫務人員、科研人員、心理專家、營養師等,“後來國家體委的領導說,這個東西特別好,我們一定要推廣它,所以後來才逐漸推廣開……這麼多年來,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我們始終在往前走。好多新的訓練手段、理念等,都是從上海生根發芽長大的。”

傳承

“從20世紀80年代的朱建華,到後來的姚明、劉翔、王勵勤,上海始終代表着中國競技體育的高度……”看到上海競技體育的老朋友、老前輩、老領導們齊聚一堂,乒乓球世界冠軍曹燕華也非常感慨。

如今,歷經70年崢嶸奮鬥,上海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多點開花,老驥伏櫪、新人輩出。從1984年首次參加奧運會到去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海共有運動員348人(次)參加比賽,獲得金牌24枚、銀牌43枚、銅牌31枚,進入項目前八的有235人(次)。作爲南方城市,上海還培養了3名運動員歷史性地參加了2018年平昌和2022年北京兩屆冬奧會。在2020年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上,上海也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此外,上海海港足球俱樂部榮獲2018賽季中超聯賽冠軍,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奪得2017年、2019年中國足協盃冠軍,上海男排豪取聯賽16冠,這些都是照耀上海城市的體育榮光。

目前,上海競技體育一線運動員1200餘人,全市青少年註冊運動員超過3萬人,上海體育對於榮譽的追求,還將在未來繼續。就像游泳奧運冠軍樂靖宜說的那樣:“我們一直是跟着老一代的上海體育人在走,然後走出了我們自己的路,我也希望我們後面的體育人,能夠走出他們自己的路,能夠爲上海、爲國家增光添彩。”

本報記者 李元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