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安日報

長安神禾塬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位於長安南部古樊川和御宿川之間,糧食種植面積約有2.2萬畝,採取“政府+企業+村集體”模式共同建設,實現了耕、種、防、收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管理。大片的麥田與秦嶺、村莊相互襯托,美不勝收,被譽爲西安市“最美麥田”。(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記者 馬昭

農林牧漁業實現跨越發展,轉型升級步伐逐步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重要農產品保供能力顯著增強;新型經營體系逐步確立,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市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全市農業現代化不斷邁上新臺階。

經濟總量實現兩次突破

現代農業產業多元發展

來自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西安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業農村經濟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經濟規模擴大,呈現較快發展態勢。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在2014年和2019年分別突破200億元和300億元大關,2021年達到343.70億元,比2012年增加168.43億元。2013年—2021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7%。

西安以綠色發展爲導向,推進農業發展模式逐步轉型,着力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綠色農業,全市蔬菜、水果、林木花卉種植,以及國土綠化得到極大促進,農業、林業產值佔比顯著提升。2021年,全市蔬菜、水果、花卉盆栽和林木種植分別實現產值184.42億元、97.61億元、59.44億元和19.39億元,分別較2012年增長142.2%、87.1%、455.4%和211.3%,年均分別增長10.3%、7.2%、21.0%和13.4%。農業、林業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分別較2012年提高4.1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

果蔬業發展勢頭迅猛

西安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行動爲抓手,狠抓“良田、良種、良法、良技”融合,積極實施單產提高工程,糧食生產成功實現“十八連豐”,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135萬噸以上。2021年,全市糧食單產367.2公斤/畝,創歷史新高,較2012年增加37公斤/畝,穩步跨上700斤臺階。

西安以調整品種結構、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有機設施蔬菜爲重點,加快推進“菜籃子”工程提質增效,蔬菜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2021年,全市蔬菜面積達到106.60萬畝,總產362.80萬噸,較2012年分別增加27.06萬畝、134.84萬噸,年均分別增長3.3%、5.3%。設施蔬菜進入產業聚集、板塊推進、全產業鏈建設階段,面積達到26.99萬畝,較2012年增長13.0%,年均增長1.4%。

西安依託資源稟賦,將果業作爲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果業,建成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周至獼猴桃板塊成爲全球最大的獼猴桃集中產區,灞橋成爲隴海線成熟最早的櫻桃集中產區,鄠邑、高新、長安成爲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集中產區。2021年,全市果園面積73.85萬畝,產量101.01萬噸,較2012年分別增加9.84萬畝、33.67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6%、4.6%。

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西安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建立“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聯農帶農機制。2021年末,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超過9000家,加入合作社農戶數達到22.71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9.36萬戶;納入名錄管理系統的家庭農場3093個,平均經營規模達到46畝。打造一批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爲農業注入先進生產要素。2021年,全市各級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85個。“互聯網+”助推農產品搭乘電商快車,共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8個、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81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613個,涉農區縣基本建立起電子商務三級服務體系。

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持續提高

農業現代裝備支撐水平顯著提升

西安實施“科技入戶示範工程”,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長效服務機制,培育引進農作物新品種250多個,推廣應用新技術280多項,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水果良種實現了全覆蓋。累計獲得省、市級農業科研和推廣技術成果178項。自主研發的戶單、秦龍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4.8億畝;臨潼番茄制種繁育基地成爲全國面積最大的制種基地,佔全國市場用種量的60%左右;戶太八號成爲全市葡萄種植的主栽品種,栽植面積佔到全市葡萄面積的65%左右。

西安堅持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2021年,全市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1.9%,較2012年提高16.2個百分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