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打造“志愿之城”

海安花鼓进校园

研发“小负载机器人”

浅水藕喜获丰收

8月1日,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入围名单公示》,海安成功入围。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部署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的示范区创建活动。此次全省共有15个市(区)入围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公示名单,海安上榜,南通地区唯一。

“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好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今年以来,海安市深入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和南通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锚定高端制造,工业经济攀高走强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让工业经济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年初,海安市召开工业发展大会,号召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一春”。

咬定目标不放松。今年以来,海安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主导产业聚优、传统产业提档、前瞻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大企业领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节能降碳四大行动,不断增强对优势领域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综合经济实力。1—7月份,海安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1315.5亿元,总量位居南通第一。

8月27日,海安市召开“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推进会,60家“5123”领航培育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会议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增强制造业内生动能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该《意见》对企业的经济贡献额、“集群集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机制,用所见即所得的“真金白银”,全面激发制造业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企业集群。2018年,海安启动了“5123”工业大企业培育计划。今年,海安在原有基础上,对全市龙头企业、行业标杆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领航效应”,为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挑重担、扛重责”。1—7月份海安市60家“5123”领航企业实现开票销售643.6亿元,占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总量的近49%。

前不久,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海安有6家企业成功入选。截至目前,海安累计培育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达11家、28家,总数南通第一。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支持制造业发展,营造适合工业企业成长发展的区域环境,是海安市委市政府的长期战略。海安大力发展10条优势产业链和8条培育产业链,要求各产业链培育部门深入企业精准把脉、献计献策,优化“集群集采”模式,推动上下游协作配套,培育更多硬核“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激发第一动能,创新活力竞相奔涌

上个月,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名单中,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建设主题的海安市成功通过验收。

近年来,海安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治理县域模式,形成了一整套抓科技创新“基层工作打法”。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建设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1+13+1”科创体系,让科技创新变“单打独斗”为“全域作战”。

江苏博联硕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是海安开发区的一家科创型企业,企业自行研发的扩散焊炉,生产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最大尺寸达2.4米,有能力生产超过2米的,全国仅此一家。

该企业去年3月正式运行,入驻以来,海安市委市政府不仅提供了标准化厂房与办公场地,还配套了丰厚的扶持启动资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博联硕发展迅猛,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目前已取得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被评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南通市“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备案名单。

海安通过强化服务保障,实行一揽子激励机制。常态化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57家机关部门挂钩400多家科技型企业,服务聚焦企业技术、人才和项目需求。连续9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两大活动,主动帮助企业跑高校、找专家、育成果、引人才。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海安研究院正式获批2022年省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拨款立项经费1000万元。海安市已连续两年获得省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

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质的平台载体,挺起了海安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海安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海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有效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渐形成全面的研发机构建设体系,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日益凸显。目前全市有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属事业单位性质新型研发机构1家。

争创文明典范,志愿之城可触可感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9月6日晚,海安市市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队长谭真来到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为全体师生送来“开学第一课”。

在海安,全市87万常住人口中有26.45万名注册志愿者,占比近三成。以志愿服务涵养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已成为海安城市精神和时代风尚的重要标志。2020年,海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海安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年3月5日,海安召开“志愿之城”建设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再出发动员大会,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志愿之城”的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海安提出,建设“志愿之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建设一座有质量、有温度、有热情、有爱心的“志愿之城”。

海安探索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深度融合的志愿服务发展态势,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密织志愿服务“一张网”,建立“1+17+231+5000”四级服务网格,即一个市级实践中心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中央厨房”;17个实践所派送“四季套餐”,志愿服务队规模不断扩大;231个实践站速递“营养快线”,服务群众;5000个实践点创建“家常菜系”,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志愿者围绕“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文明实践活动。

3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处处理论阵地、一场场暖心服务、一件件民生实事……正诠释着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海安把“志愿之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百姓民生。在现有的市、镇、村、组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基础上,扩大阵地覆盖,建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把文明实践传递到千家万户,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张海伦 顾爱东

(本版供图:姜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