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胡明峯 周敏

通訊員 喻華軒

十年來,業內人士“到南京搞軟件”聚焦成“搞軟件到雨花”。中國(南京)軟件谷拔地而起,各類雙創主體匯聚,成爲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範基地,產業地標盡顯硬核實力。

十年來,印象中“落後郊區”的“兩橋”煥發新顏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推進下,宜居之城從藍圖走進現實。1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區域發展朝向更充分平衡。

十年來,水清岸綠漸成常態,魚翔淺底成爲風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江河爲證,黑臭水體消失在居民視野,片片綠意出現在每一個轉角,可知可感的生態雨花愈發盎然。

未來可期,行則將至。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順勢而爲開闢雨花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的關鍵時期。雨花臺區主要負責人表示,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雨花將以“打造新濱江、建設數字城”作爲實現“全面創新、全域高新”新雨花的有效路徑,以勇挑大樑、敢爲善爲的擔當,鑄就“數字名城”硬實力。

一個谷的“十年磨劍”,鑄就產業硬核地標

雨花臺區有條軟件大道,這是南京首條以產業命名的道路,也是IT從業者口中的“南京硅谷”。清晨的地鐵1號線軟件大道站,一批接一批的年輕面孔從站內湧出,奔向同一個目的地——軟件谷。在這裏,已集聚超過32萬涉軟從業人員,盡顯“最年輕、最創新”的雨花氣質。

一路走來,櫛風沐雨。2011年,乘着南京市高標準建設“中國軟件名城”的東風,雨花着力打造軟件谷,佈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以軟件大道“起筆”,彼時的軟件谷擁有華爲、中興等軟件“大牛”企業,但產業鏈並不完善,尚未形成較大產業規模。

集全區之力“作畫”,軟件谷持續擴容產業版圖,如今已形成通信軟件及運維服務、雲計算大數據及信息安全、互聯網+、人工智能及智能終端、集成電路、信創等六大產業集羣。楚翹城、科創城、雲密城、創業創新城、大數據產業基地、智慧城市產業基地、金融科技產業園等專業園區也相繼建成。

軟件谷撬動着雨花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從小到大、茁壯成長。科創企業聚木成林,高企總數超800家,是2016年的近5倍;創新載體厚積成勢,國家級和省級孵化器持續發揮效能……2012年到2021年,雨花臺區軟件業務收入增長超3倍,達2500億元,同比增長15.2%,佔全市比重達36.8%,全省比重達20.7%,近三年年均增長15%。

乘勢而上,從軟件產業進擊數字經濟。雨花臺區委區政府始終保持着“發展焦慮”——從發展空間和承載能力看,軟件谷特別是北園範圍內規劃產業用地具備使用條件的已經有限,空間成爲軟件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從產業發展看,產業結構“偏軟”單一,亟需在“軟硬結合”中實現“雙輪驅動”。

“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2020年底,《雨花臺區都市工業智能製造企業培育計劃(試行)》發佈,九號工坊是最早的一批載體。閒置多年的“零產值”老廠房騰退,請以智能製造領域的都市工業企業“上樓”,如今九號工坊入駐率達九成,年產值達5億元。

去年1月,橫貫雨花的龍翔路更名“數字大道”——以新興產業命名城市幹道。“十四五”期間,雨花將建立形成數字內核、軟硬結合的“1+2”現代產業體系,擦亮“數字經濟看雨花”鮮明標識,推動軟件業務收入邁上4500億元臺階,新型都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

一座城的“三級跳躍”,打開區域發展格局

8月30日,南京市中華中學雨花校區啓用,與興隆校區實施一體化管理,師資均質,教學統一。雨花學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擱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南京雨花新城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發展部經理李嘉楠,仍然記得初次踏足這片“城郊接合部”時的場景:低端企業扎堆,路網支離破碎,公共設施老舊,不論是城市面貌還是功能品質,與建鄴等主城區都存在“視覺落差”。

2013年,“兩橋”指揮部正式成立,道路建設成爲重中之重。十年來,全區新建龍翔西立交工程、機場二通道(繞城公路—大周路段)等68條道路,新增里程63.24公里;完成鐵心橋改擴建、銀杏湖大道北延等8項改擴建工程。

告別“偏安一隅”,融入“主城懷抱”。以“兩橋”地區城市更新改造爲契機,雨花臺區開發建設的框架全面拉開。馬家店、綠洲南苑等保障房建設如火如荼,一批老雨花人住進了幸福新家園;南京市屬五大名校全部落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監測達標率全市第一;徐工地塊社區服務中心有序推進,200米高的華潤綜合體即將“飛”越雨核……面貌新了、品質高了,區域熱度隨之攀升。連續幾年土地推介大會,名校、名院紛紛爲雨花“站臺”。

雨花臺區委提出,城市建設必須始終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出新是民心工程,亦是發展工程。2016年以來,全區共開展52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改造面積共計325萬平方米,惠及居民7863戶。去年,南京市公佈46個宜居示範居住區,雨花臺區佔10席。

步入新發展階段,聚力打造“新濱江”。這片囊括雨花經開區、板橋街道、古雄街道、梅山街道的新板塊,總面積超過全區40%,經濟總量僅佔25%,正成爲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空間承載。

9月的雨花大地依然火熱:正在開建的岱山中路北延工程,將成爲連接河西南部的重要通道;濱江大道(S338)雨花段改擴建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將帶動蘇皖快速直通、沿江經濟飛速發展;“兩橋”核心區省婦幼保健院總部項目剛剛開工,將打造立足南京、服務全省、示範全國的綜合性醫療機構……從“融入主城”,到“成爲主城”,再到“高品質主城”,雨花臺區蓄勢而發,實現“三級跳”。

一條江的“微笑迴歸”,奏響綠色交響旋律

9.6公里長江干流岸線,是雨花最爲寶貴的資源、最可傳承的生態、最具標識的畫卷。說來不長的岸線,卻“疊加”了長江大勝關長吻鮠銅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

在江豚廣場,市民遊客爭相來此露營遊玩,期待邂逅“微笑天使”江豚的靈動一刻,儼然成爲“網紅打卡點”。這個昔日雜亂的“金大媽”碼頭,已改換新顏重煥生機。近一公里的江豚廣場岸線上,景觀小品、步行棧道、節點廣場拼接出一幅濱江生態休閒溼地畫卷。2016年始,全區先後清理拆除8座黃砂砂石小碼頭,關停20多家散亂污小作坊、小倉庫。江岸全面啓動復綠工程。

雨花臺區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落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最美濱江岸線,生態優勢正爲區域發展賦能增值。

深入踐行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全區最後一批漁民已於2016年停船上岸。依託“數字底座”,雨花在14.2公里長江禁漁岸線上,佈設了南京市唯一一個漁政總牽頭的長江流域智慧禁捕系統,應用場景實際落地並取得良好成效,自禁捕工作開展以來,各類涉漁違法違規案件逐年遞減。

60多歲的老漁民王金龍變身護魚員,他走的每一步,都和“智慧岸線”構成的“聰明大腦”聯接。資深釣友方俊輝也加入到協助巡護隊伍中,他經常看到江堤不遠處有着“黑壓壓一片”,那是兒時常見的景象,“魚羣正在慢慢變多”。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圖景在雨花全域鋪開。近五年來,工農河雙學橋段邊的永安花苑小區居民在親水、近水中找到一份閒適快樂。在河邊吹風散步,到公園晨練賞景,居民於威十分感慨。過去,小區居民沒少因爲河水發臭撥打投訴電話,全區59條主要河道絕大多數是黑臭水體。

開展雨污分流,增加河道管養,佈置岸邊綠化,鋪設監控探頭……一系列“拯救河道”行動逐步進行。2021年,雨花臺區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1個國考、3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在進行全區河道滿意度調查時,居民滿意度已達99%。

近悅遠來,生態宜居。雨花臺區提出,綠色低碳樹立生態標杆。到今年底,全區將實現建成區綠地率達46.04%、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92%,爲“數字名城”發展添綠增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