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毅 編輯/鄢子爲 陳曉平

四川首富劉漢元,正加速擴張光伏帝國。

一週前,通威公告稱,擬在鹽城投資2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約40億元。

最新消息是,通威控股的附屬公司,在過去12個月,與羅博特工簽訂合同累計達1.1億元人民幣,用於採購自動化設備。

年內收穫2500億訂單後,劉漢元的野心,已指向下游組件,打造一體化產業鏈。

“作爲長期標榜專業分工和錯位競爭的上游玩家,通威已做足準備,以硅料成本優勢攪動下游組件市場。”一名光伏行業分析師向《21CBR》分析稱。

成本殺手

光伏產業的核心鏈條,一般有4個環節:

第一,從硅礦石中提純獲取高純度的硅料;第二,硅料製成的硅棒、硅錠切割成硅片;第三,硅片加工,製成光伏發電核心部件——電池片;第四步,電池片互聯,生產出光伏系統的有效發電單位——組件。

劉漢元的光伏生意,包攬了前三步。

他最具話語權的環節集中在上游的硅料業務。從產能來看,1-6月,通威股份硅料產量10.73萬噸,國內市佔率近三成。

同他締結同盟的另一光伏巨頭——隆基股份,做的環節集中在光伏組件。

硅料生產商衆多,那麼,劉漢元的護城河,在哪裏呢?

答案是成本控制得好。

劉漢元發家於競爭激烈、淨利率極低的農牧業,富有成本意識,2007年,他進入多晶硅領域,從千噸級產線發展到10萬噸級產線,不斷優化技術指標,單噸蒸汽消耗、綜合電耗等成本指標不斷下降,均領先同行。

2021年,新產能生產成本最低已至3.37萬元/噸,同比下降7.2%。

他起步早,有的優勢同行已不能複製。

舉例來說,硅料生產,成本大頭是電費。據測算,電費約佔成本的35%左右。

通威有3個硅料生產工廠,分別位於四川樂山、內蒙包頭、雲南保山,都是低電價區域。據分析,截至目前,劉漢元已提前鎖定超20萬噸的低成本產能,電價不高於0.3元/kWh。

低電價地區的電力負荷有限,且能耗雙控目標考覈機制下,新產能獲取低電價的難度提高,新進入者,難以在電價上與之競爭。

而生產1噸工業硅耗電量約1.3萬度,假設其他成本不變,電價每上漲0.1元/度,對應成本增加約1300元/噸。

在太陽能電池片等非核心領域,劉漢元也做到將非硅成本降至0.18元/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一流。

居安思危

今年上半年,硅料供不應求。

硅料成交價,一度觸及30萬元/噸,較去年同期漲了近3倍,主要憑藉光伏業務的猛漲,通威上半年賺了122億元。

劉漢元成功讓下游給自己打工。

鑑於緊張的硅料產能,今年以來,他共新簽了總額約2500億的長期訂單,爲多個擴產項目找到客戶。

特別是隆基股份,今年3月,斥資442億元,跟劉漢元簽訂長單採購協議,鎖定硅料產能。兩家甚至相互參股對方的擴產項目。

“多晶硅價格上漲,已成爲制約中下游企業擴張規模的重要因素。”中來股份公告稱。

這反過來說明,劉漢元恰掌握“卡脖子”的關鍵環節。

硅料的緊俏,甚至迫使部分下游斥巨資進軍上游,來擺脫通威等巨頭的鉗制。

比如,做電池和組件的中來股份,計劃投資140億元,建設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

“硅料行業是大化工範疇,是技術+資金的‘雙密集型’產業,要有技術積累和工藝持續爬坡能力;組件產品主要是用於終端應用場景。”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向《21CBR》介紹,兩者核心能力不同。

在上游,劉漢元賺得盆滿鉢滿,他一度長期不願正式跨入組件的領地。

即便其組件已有小規模量產,官方仍稱,只是論證硅料電池片的產品質量和性能,前期不希望擴大規模。

然而,在上游躺賺時,他還是將手伸向下游。

8月中旬,一則招標公告驚動光伏業。

當時,華潤電力公示的3GW組件項目集採公告顯示,通威與隆基、億晶光電等下游廠商一道,入圍候選人。

通威給出投標價格58.27億元,摺合1.942元/W,(含1000km運費),打敗隆基(出價60.61億)、億晶光電(出價59.84億),拿下組件的大單。

劉漢元正式下場組件,且以大膽拿下大單,加劇了光伏產業鏈對通威價格戰的擔憂,消息一公佈,隆基等組件企業,股價均大幅下挫。

對沖策略

爲何要跟自己的客戶搶市場?

劉漢元此舉,大概率是對沖策略,在硅料轉冷前提前佈局。

光伏行業週期性明顯,其逃不過市場熱潮——產能擴張——產能過剩——價格戰——重新洗牌的魔咒。

“硅料進入者衆多,年底或者明年初,硅料價格可能崩盤,產業鏈話語權會回到組件端。”

興儲世紀總裁助理劉繼茂向《21CBR》表示,垂直一體化的好處,當硅料價格高企時,組件以低價格換市場;當硅料價格崩盤時,組件以利潤補貼硅料。

“從長遠看,光伏垂直一體化企業的供應鏈條更順暢,無論產品供需週期、還是產品技術迭代,體現出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規模化優勢。”祁海坤錶示。

祁認爲,組件產品可以做toB的電站市場,也可以做toC的光伏應用,對於劉漢元加強漢威影響力大有益處。

“資本市場希望組件一體化會更好,我們也要順應大勢。”通威曾給出此番表態。

公司已建成以“漁光一體”爲主的光伏電站51座,累計裝機併網規模超過 3.12GW, 上半年結算發電量19.16億度。一旦補上組件的短板,其核心裝備環節,將不用再假手於人。

新的舉措,有助通威提高估值,今年以來,其股價上漲10%,最新市值約爲2200億,劉漢元、管亞梅夫婦共同持股43.85%,單單這筆股權,身價幾近千億。

官方強調,專業化道路的邏輯不會改變,且認爲“光伏產業鏈前端的硅料和硅片協同比較好,但是電池組件達不到統一”。

無論如何低調,40億元項目公告已表明,劉漢元邁出了關鍵一步,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掌控,已經真正開了頭。

(作者:覃毅 編輯:鄢子爲,陳曉平)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