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上海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二輪徵詢首日以97.92%的高比例完成簽約,標誌着上海已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困擾上海幾十年的民生難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被稱爲“天下第一難”的舊改工作,上海人是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的?

9月伊始,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的沈惠玲一家即將迎來全新的生活。隨着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他們馬上就要搬離這間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15平方米的空間,裝滿了打包完畢的物品和對蝸居歲月的點滴回憶。

離沈惠玲家不遠處,這座廢棄的水塔下面,見縫插針地藏着一個破舊的三層小樓,樓裏也曾蝸居着好幾戶人家。

今年88歲的胡榮乾和老伴兒已經在這裏生活了50多年。14.3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各種物品堆放得滿滿當當,牀的一頭便是抽水馬桶。

這樣的日子馬上將成爲過去,兩位老人已經完成了房屋徵收簽約,動遷組很快就會幫助他們搬進新家。

與建國東路68街坊一街之隔的徐二社區,屬於67街坊東塊,這裏的房子大多修建於1925年前後。生活在這裏的900多戶居民,在今年7月之前絕大多數都還過着手拎馬桶的日子。

陸家嘴是上海,老虎窗亭子間也是上海;黃浦江蜿蜒流淌是上海,弄堂裏的曲折過道也是上海。“拎着馬桶看東方明珠”折射出的是上海老城區百姓難以言說的窘迫和無奈,也是治理上海最難的一項工作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民住房矛盾異常突出,數十萬戶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其中3萬多戶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不足2.5平方米。

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三十年的時間裏,舊改始終是上海最大的民生,最難的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上海下定決心,提出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這是對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莊嚴承諾。

從2017年至2022年,五年累計改造二級以下舊裏房屋328萬平方米,受益羣衆16.5萬戶,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仍將《上海市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中2022年年底完成成片舊改的目標,提前交出了優異答卷。

寶興裏,建於1916年到1944年間。徐麗華是寶興居委成立以來第五任黨總支書記。2018年她上任時,這片老石庫門裏弄,房屋破舊,隱患突出,沒有獨立的廚衛設施,戶均居住面積只有12.6平方米。

2019年,寶興里居民終於盼來了舊改,但陳青苗一家卻陷入了糾結中。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舊改中,各種家庭的難處與矛盾經常被放大,寶興裏同樣如此。

爲了精準排摸,徐麗華和同事們特意製作了一張問題清單。

寶興裏項目,首次在區級層面構建舊改項目“黨建聯席會議+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工作機制,集合各方力量,羣策羣力攻克難題。

上海市黃浦區寶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麗華

2020年,僅用172天,寶興裏實現了全部1136戶持證居民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遷,刷新了中心城區舊改成果新紀錄。黃浦區從寶興裏舊改中探索出了推動舊改羣衆工作的“寶興十法”。

破解難題,要從解開老百姓的“心結”入手,而更爲重要的是用制度保障徵收工作的陽光透明。2021年7月30日,在黃浦區122舊改地塊徵收辦公現場,已經簽約結束的居民只要輕點一塊觸控屏,就可以隨時查詢房屋情況、安置情況、房源情況等信息。

上海舊改:保鄉愁護民心

一處處舊裏換新顏,一家家喜遷新居的背後,是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到點點滴滴,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成可感的現實。正是持續的機制攻堅和精細的治理功夫,才能在發展與離別中保留鄉愁,在梧桐葉咖啡香間流淌煙火氣。當舊改的陽光照進百年石庫門,既溫暖了人心,又喚醒了文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