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9月27日07時50分,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鄭瑩瑩 馬帥莎)隨着試驗十六號A、B星27日7時50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即:上海航天)首次迎來11小時發射3星、3天發射4星的“衛星發射新速度”。

時間線:3天4星

9月25日6時55分,試驗十五號衛星搭載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試驗十五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

9月26日21時38分,長征二號丁遙六十八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八院分別承擔了衛星的抓總研製工作。

9月27日07時50分,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試驗十六號A、B星,試驗十七號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衛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八院抓總研製。

從試驗十五號衛星升空,到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再到試驗十六號A、B星入軌,上海航天3天將4顆衛星送入軌道,並且在11小時內發射了3顆衛星。

速度背後:模塊設計、一崗多星

密集發射、開創新速度的背後,是衛星研製新模式的探索。比如,25日發射的試驗十五號衛星是同平臺並行研製的系列微納衛星的先行者,平臺各分系統採用模塊化設計並選用成熟的貨架產品,新技術驗證載荷實現集成化、小型化和輕量化。爲實現高效率和高效益,研製團隊在充分仿真驗證的基礎上,精簡了型號研製流程。另外,團隊在研製過程中實現“一人多崗”“一崗多星”,大大提高人員複用率。

又如,26日發射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方面介紹,衛星從總體設計、單機研製、產品交付到總裝集成測試各環節都應用了三維數字化設計平臺和全週期信息化管理平臺,在強化產品技術狀態控制的基礎上提高了設計效率。

再如,27日的發射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承擔試驗十六號A、B星研製。相關項目團隊依託虛擬試驗技術,在多星統型設計的基礎上,選取典型衛星進行力學和熱學環境鑑定試驗,以試驗數據修正仿真模型,提高仿真結果置信度,達到“以點驗面”的目的,有效降低了環境試驗成本開銷。通過這些措施,在不降低整星可靠性的前提下,研製團隊不僅大幅縮短了研製週期,更有效降低了衛星研製成本,成功實踐出了一套微納衛星低成本快速研製的新模式。(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