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網

紅網時刻張家界9月27日訊(通訊員 周兵)九月的插園公路,從高空俯瞰,阡陌縱橫交錯,一條幹淨整潔的農村公路,宛如靈動的玉帶纏繞在綠水青山間……

“過去回趟家要1個小時左右,現在路修好了,通行時間縮短到二十分鐘。”每年國慶假期,在外地工作的鄧先生都會回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探親休假,對於家鄉的路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他說:幾年來,家鄉的變化太大了,特別是插園公路的提質改造,讓我記住了鄉愁,也讓漂泊在外遊子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近幾年來,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圍繞“交通強區”和“外聯內暢”發展戰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以G241、S241、S303和S521等國省道爲主骨架的公路網絡,構建起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公交車到村(居)的城鄉交通運輸網絡。新時代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之變,路之變是根本。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佰勝介紹:2019年8月30日,楊家界大道竣工驗收通過。2018年12月28日,武陵山大道全線建成通車。2018年,G241環武陵源景區公路南線完工,該路的建設成爲一條連接張家界市城區與武陵源核心景區的高品質旅遊快車道,構築起現代立體、雙向開放的新交通格局。2022年,提質改造插園公路,成爲了衆多自駕、騎行愛好者打卡的必選,沿線的民宿也成爲衆多遊客及本地市民享受“微度假、慢生活”首選目的地……

要想富,先修路。幾年來,武陵源區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517公里。

道路縱橫,不僅打通了羣衆出行的“最後一公里”,還帶動了當地產業興起。以插園公路爲例,沿線特色種養、康養旅遊等產業蓬勃發展,興起客棧、民宿、農家樂100多個,帶動了周邊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實現周邊民宿、茶葉等鄉村旅遊產業年產值近90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成爲了老百姓的脫貧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

“梓山漫居”民宿就是受益者。該民宿老闆聶吉鴻介紹,該處以前是廢棄林場,於2015年在原址上改建而成。

“民宿建好了,我的車也報廢了。”聶吉鴻打趣道,修建民宿的那段日子,由於山路崎嶇,自己的愛車在日復一日上下山路程中刮壞了底盤,最終成了民宿落地的“貢品”。不只是自身,民宿建成後,因路途不便,只能靠班車接送外來遊客,自駕遊客“望而生畏”。

該種現象隨插園公路的提質改造而成爲歷史。

“插園公路通車後,旅客數量增多了。每年出遊高峯期,民宿‘一房難求’。”聶吉鴻說。據介紹,今年暑期,民宿日均入住遊客達100人次,日均營收達10萬元。此外,由於交通的徹底改善,原來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在外地打工的遊子都回到了家鄉。

“現在家家戶戶門前修的都是柏油路,出門就有公交車,天氣好的時候還有年輕人拍結婚照呢,這生活就是再活500年也不夠……”80歲的鄧大爺說起現在的生活,開心得合不攏嘴。

“我和妻子是龍尾巴村人,過去靠在外地務農和出門打零工爲生,如今在“梓山漫居”上班,我負責園林維護,妻子在廚房幫工,一年工資就有8萬元。家裏蔬菜、山貨也不愁銷路,基本被民宿定點採購。一年下來總收入有10多萬元,藉助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家門口掙錢”。李啓海無比自豪地說。

近幾年了,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交通運輸局爲建好“四好農村路”,全面推行“路長制”,創新實行“一路一警”機制,每個村居農村道路配備一名村輔警,明確爲各村居村道協管員,與沿線農戶簽訂管護目標責任書,把愛路護路納入村規民約,嚴禁在公路上挖溝引水、打場曬糧、亂堆亂放,做到每條路段有人負責、有人管護,形成了“區有路政員、鄉有專管員、村有協管員、村民共參與”的農村公路管理機制。同時創設農村公路養護公益性崗位,實現公路養護全覆蓋的同時,助力脫貧致富奔小康。此外,依託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網,紮實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不斷完善區、鄉、村(居)三級農村物流網絡,打通了鄉村振興“大動脈”。

目前,全區33個行政村(社區)率先在全市實現客運車輛村村通,不僅縮小城鄉差距,而且讓廣大農民羣衆享受與城市一樣的便利。

如今,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聯網成片,縱橫交錯,不僅有效地拉動了當地人民羣衆的經濟發展,而且有力地提升了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一條條美麗鄉村路宛如一條條舞動的綵帶,爲人民的幸福生活增添了無限光彩,也爲加快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民羣衆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越走越順暢、越來越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