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上海碳普惠工作方案”基本形成

为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上海正以过去十年发展经验为基础,不断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在27日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表示,这十年,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十年来,累计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1万余项,“五违四必”整治、金山地区、桃浦、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加快绿色转型;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

程鹏还介绍,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都降幅均超过50%。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7.7万辆,这在全球城市里排名第一。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且正在规划新的轨交项目。绿色建筑规模达到2.8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在全国领先。

上海是比较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建设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如何?

程鹏在回复第一财经提问时表示,上海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目前,上海碳交易的市场纳入到行业,包括钢铁、电力、化工、航空、航运、建筑业,一共涵盖27个行业,300多家企业纳入到管理,另外还有400多个投资机构参与碳交易。上海二级市场的总交易额排在全国前列,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都排在全国第一。

“上海地方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8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程鹏介绍称。

另一方面,上海还承担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工作。2017年这个任务交给上海。全国碳交易市场去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纳入发电行业一共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9月26日,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为1.95亿吨,成交额为85.59亿元,已成为全球碳实物交易量最大的市场。

三是创新建立碳普惠机制,碳普惠机制是通过企业、中小企业、社区、个人、中小型项目和老百姓个人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和激励的模式。“我们基本形成《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推进。”程鹏说,通过碳市场将个人、企业低碳行为量化、价值化,并且在市场得到体验,包括鼓励、激励等,可以为上海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循环领域专家、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已在先期选择了部分区域开展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谈普惠项目开发建立应用示范场景。同时,探索了衣、食、住、行、用等领域开展个人碳普惠试点,探索建立面向公众的个人碳账户体系。“积极开发碳普惠减排项目,探索纳入个人减排场景,拓宽完善消纳渠道,这些都将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提供有效补充,助力我国多层次自愿减排市场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