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曾仰琳

9月27日,银保监会举行了“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近十年来,河北银保监局如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在推动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浙江银保监局在保障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内蒙古银保监局在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山东作为黄河东流出海省份和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在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效?河北、内蒙古、浙江、山东四地银保监局局长介绍了各地银行业保险业过去十年发展的亮点。

河北: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

对于河北银行业保险业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河北银保监局局长王文刚表示,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2.8倍,贷款余额增长2.5倍;保险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3.2倍,保障金额增长9.4倍,保险深度由2.9%上升至4.9%,保险密度由1051元/人上升至2678元/人。

王文刚进一步介绍,十年来,制造业贷款翻了一翻,服务业贷款年均增长13%。截至6月末,绿色融资同比增长5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36%。十年来涉农贷款持续增长,余额超过2万亿,农险保障金额增长4.5倍,62个贫困县贷款增速连续7年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全国首推的“防贫保”已累计向7万余人提供补偿,持续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他指出,2018至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今年前8个月平均利率比2019年下降24%。帮助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稳经营、渡难关,2020年以来累计为15.2万户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度,今年以来贷款累放183亿元,各机构共优化服务措施2100多项。

“金融工作要牢记‘国之大者’,河北省银行业保险业大力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助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王文刚重点从三个“大力支持”进行介绍。

一是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河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河北银保监局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引领河北银行业率先行动,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优先配置信贷规模,大力支持产业、生态、交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首钢、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

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贷款余额613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支持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贷款余额187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支持京津冀生态环保贷款余额2981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保险机构积极为相关项目提供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一揽子保险保障;为各类工程提供风险保障1646亿元,为2670个环境污染责任险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3.51亿元,在环京津地区承保森林面积3527万亩,提供风险保障229亿元,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二是大力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北银保监局严控两高融资,助力河北超额完成钢铁、煤炭、水泥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其中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河北银保监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五条工作措施,大力支持曹妃甸片区、正定片区等四大片区发展,助力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同时,积极支持河北发展新产业新动能,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贷款余额、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分别达21%和30%。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指导意见》,加大绿色、清洁能源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5514亿元,同比增长50%。2022年以来,绿色融资活动实现节约标准煤27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亿吨。

三是大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助力打造河北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河北银保监局持续完善新区银行保险组织体系,在新区新设了4家法人银行机构、22家分行(分公司)级银行保险机构,为新区高标准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河北银保监局支持新区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场景,累计拨付征迁资金550亿元、建设资金150亿元。支持新区协调发展,助力全面建成新区“四纵两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交通运输类贷款余额300亿元。支持新区绿色发展,为白洋淀综合治理、“千年秀林”等项目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累计发放绿色信贷300亿元。支持新区开放发展,推动海外直贷、碳排放权跨境交易结汇等业务在新区先后落地。支持新区共享发展,为新区企业复工复产、征迁安置、新市民等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全省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新区谋划推进重点项目240个,累计完成投资逾4600亿元,助力“未来之城”拔地而起。

内蒙古:在祖国北疆铺展金融行业的“草原绿”

“绿色,是内蒙古大地的本色和底色,绿色金融也是内蒙古金融的本色。”内蒙古银保监局局长俞林表示。他从五个方面介绍内蒙古绿色金融的工作和成效。

第一,浓墨重彩,在祖国北疆铺展金融行业的“草原绿”。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统计评估、通报督导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内蒙古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鼓励厚植“草原绿”、增色“中国蓝”。

十年来,内蒙古银行业的绿色融资从2013年的1196亿元增至2022年6月末的3254亿元,年均增长是11.77%,快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长速度近4个百分点。

第二,追风逐日,打造金融支持的“绿巨人”。过去一说内蒙古就是“羊煤土气”,现在再加上几个字“追风逐日”,就是“风光无限好”。“追风逐日”或者叫“储储氢城”,“氢”是氢能,“储”是“储能”,就是新能源,所以内蒙古银保监局围绕低碳、零碳、减碳和负碳四条递进式的主线,瞄准新能源控煤减碳、再电气化、绿氢经济等重大工程及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辖内保险业为森林、草原等提供各类风险保障1549亿元。据初步统计,十年来,绿色融资累计节约标准煤1.3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2.73亿吨。

第三,点绿成金,提升金融服务的“含绿量”。十年来,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多家银行保险机构推出国内首笔基于结果导向型的转贷款项目、全国首单“补贴确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全国首单钢铁行业“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在辖内推动挂牌成立了首批循环经济特色支行,还有全国首单牧草碳汇指数保险,开辟了碳排放权、碳汇权益等生态资源权益产品服务创新的先河。

同时,将绿色金融向零售领域、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扩充,综合运用“投、贷、债、股、租、顾”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方式,为新能源企业发展和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第四,未雨绸缪,系上风险防范的“绿丝带”。内蒙古银保监局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将绿色项目纳入信用风险流程,动态全过程管理。开展气候、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强化环境风险识别,对高风险企业进行“集中度、名单制”管理,累计退出“两高”领域的贷款100亿元以上,绿色金融资产总体良好。到今年上半年,绿色信贷的不良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多,低于全自治区的各项不良贷款1.2个百分点。

第五,扩大合作,共推高质量发展的“绿动能”。绿色金融业发展需要多方面支持,内蒙古银保监局与自治区发改、生态环境、工信、能源等部门在政策上加强协调、加强沟通、加强调研,立足各自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对绿色金融作出了规划和谋划,形成了区域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在行动上“一起干”,内蒙古银保监局和产业、财政、生态环境部门协同联动,坚决推进各项工作和重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落细。

对于银行业保险业十年发展的概况,俞林介绍,十年来,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了2.3倍,年均增速9.1%;各项存款增长了2.2倍,年均增速8.5%;保险深度由1.55%上升到3.15%;保险密度由人均995元上升到人均2686元。地方中小法人机构的资本规模增加了510多亿元,拨备增加近300亿元。共处置不良贷款4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

浙江:加快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

对于过去十年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的情况,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列举了一组数据。十年来,浙江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8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超12%;保险深度从2.72%上升到4.05%,保险密度从每人1610元上升到4547元。

他进一步介绍,十年来,浙江银保监局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首创“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无还本续贷”“中期流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小微、民营、涉农、制造业等贷款余额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普惠小微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转贷效率大幅提升,无还本续贷余额超7500亿元,为全国第一。十年来,浙江银保监局还加快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全国首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率先实现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全覆盖。大力发展的慈善信托,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浙江是新市民流入大省,我们现在全省常住人口6400余万人,居全国第8。但是流动人口将近2800万人,占到常住人口的43.4%,居全国第2。服务好新市民群体,助力安居乐业非常重要,也离不开相关金融服务,这更加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包祖明表示。

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包祖明用了助力实现“四个梦”来概括。

第一句话,加大金融供给,助力实现“安居梦”。针对新市民住房难题,浙江银保监局创新完善租赁住房贷款产品体系,加大对保障型租赁住房建设的项目支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盘活闲置的厂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160多宗,建成了一批长租社区。截至6月末,全省住房租赁贷款近318亿元,同比增长96.3%。

第二句话,创新专属产品,助力实现“创业梦”。针对新市民缺乏有效资产,难以通过抵押获得贷款难题,浙江银保监局强化银担合作,创新推广青年贷、创业贷、小额信用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带动提升融资便利度,也强化了对新市民的创业支持。截至6月末,省内主要法人银行支持新市民创业贷款已经超过200亿元。

第三句话,提升保险保障,助力实现“安全梦”。针对新市民就业灵活、职业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浙江银保监局推动保险机构通过灵活投保、平台对接、集团投保等方式,对快递、外卖等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行业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保险保障。针对新市民医疗保障不足问题,指导保险机构积极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将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拓展到新市民群体。比如杭州的“西湖益联保”新市民投保占比已经超过了20%。

第四句话,优化精准服务,助力实现“幸福梦”。针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需求,浙江银保监局组织全省54家银行与省人社厅建立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溯的工资支付管理体系,并大力推广保证金替代保险机制,服务建筑工程1.66万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超过3100亿元。针对新市民便捷化、均等化金融需求,指导部分银行设立线上线下服务专区,推出专属借记卡和小额助学贷、养老贷。依托浙江省“浙里新市民”平台建设,还积极探索新市民“无感授信”模式,大力推广以线上化、纯信用为标志的“新市民贷”。分层分类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解决和打通其中的痛点与堵点。

此外,包祖明还介绍,十年来,浙江银保监局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的保证金领域保险运用机制,被国务院纳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并向全国推广。十年来,还借助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东风,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日均信息调用量约50万余次,惠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660万家、支持授信超5万亿元,94%的贷款为普惠小微贷款。

山东: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对于山东十年银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概况,山东银保监局局长邢桂君介绍,十年来辖区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7%和11.3%,总量分别达到11.6万亿元和9.4万亿元;保险密度从1100元/人提高至3080元/人,保险深度从2.3%提高到4.1%,保险公司累计赔付6698.8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山东银保监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赢银行业保险业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新高地。”邢桂君表示。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该局在在引导辖区内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一是把握发展主动,加强金融服务黄河战略监管引领。山东银保监局把贯彻黄河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出台辖区银行保险业服务黄河流域指导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沿黄25市县一体化推动等十余项综合性政策或方案。建立黄河重点任务台账,健全监测评估、跟踪督导机制,引导银行保险业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风控措施等与黄河战略紧密衔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截至6月末,沿黄9市各项贷款余额5.7万亿元,是十年前的2.8倍。其中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投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贷款437.6亿元,同比增长了53.2%,居沿黄9省农发行首位。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齐鲁样板。沿黄9省中,山东的发展成效和比较优势显著,但是省内沿黄区域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防洪安全隐患突出、水资源受限明显等压力。山东银保监局坚定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金融调节引导作用,着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样板区,鼓励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探索将碳排放权、水权等纳入质押融资担保范围,推动流域经济转型发展。

截至6月末,辖区绿色信贷余额达7152.5亿元,支持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24.7万吨、二氧化硫当量481.9万吨。重点加大对流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信贷支持,完善对水利、水网等项目的金融配套服务;辖区的生态类工程项目贷款、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类贷款分别达到509.5亿元和176.3亿元,推广清洁能源领域保险产品,增加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有效供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管护维修等提供风险保障13.6亿元。

三是聚焦重点任务,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山东银保监局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注入金融动能。

突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截至6月末,辖区银行机构共为沿黄9市1174个省级重点项目提供授信余额737.6亿元,保险资金投资余额1183亿元,工程保险为2746个工程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010.9亿元。加大对高端装备等“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积极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济南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引导机构加大科技发展融资支持,探索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风险评估、授信管理体系和保险保障机制。6月末,辖区银行机构成立各类科技特色支行34家,保险公司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61台装备提供风险保障34.4亿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