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9月的太湖秋高气爽,水草丰茂。钟升摄

苏州9月27日电 (记者 钟升)秋日的太湖天高云阔。在苏州高新区金墅港,蓝天、碧水、白鹭、绿草相映成趣,一束束石蒜则点缀上丝丝鲜红。软泥上的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鱼儿穿梭其间。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江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太湖尤以水产丰富、鲜美闻名。1984年起,太湖水域开始实行围网养殖,太湖的水产产量大为增加,为沿湖地方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围网规模的逐渐扩大,加上农民在围湖造田,污泥开始淤积,湖边满是腥臭,湖中则密布着养殖围网。太湖的生态环境仿佛困死在“天罗地网”中。苏州市迅速行动起来,经过多轮整治,到2019年6月底前,苏州市已全面完成太湖水域围网的拆除任务。随后摆在众人面前的,是生态修复的难题。

如今的金墅港是太湖饮用水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弃的鱼塘,圩区内部水生植物多样性低,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净化能力偏弱。苏州高新区实施金墅港退圩还湖及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水草构建起一片“水下森林”,保护太湖水源地水质安全。

据苏州高新区太湖办副主任陈邵鹏介绍,金墅港退圩还湖及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对圩区内部进行基底改造,将湖水抽干后对原有土质进行了改良,改善营养贫乏的情况。再依据地形,种植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比如浅水区优选株型低矮、对强光的敏感性低的物种,圩区内部优选净化能力强的物种,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太湖中的“水下森林”。苏州高新区太湖办供图

在水生植物的“选材”上,特别选用了太湖流域土生土长的马来眼子菜、狐尾藻、苦草、黑藻等,“原草净化原水”。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后,沉水植物在水中及水下垂直分布,放眼望去形如一片“水下森林”。水面上可供鸟禽栖息,鱼类、螺类、蚌类等底栖动物则栖身于水中“林间”,形成完整的水生生物食物链。

“水下森林”初步成形后,金墅港地区的水体透明度由治理前的10cm至20cm提高至现在的40cm至60cm,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自小生活在湖边的居民郁文明表示,现在的太湖水重归儿时的一湾碧水,许多多年不见的鸟儿重现湖岸,与人类共享生态改善的成果。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十年来,苏州市开展“消劣争优”行动,建成生态美丽河湖885条,基本消除城镇黑臭水体。深入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太湖综合治理和阳澄湖水生态修复,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全面完成,太湖4.5万亩围网养殖全部拆除,阳澄湖万亩水生植被种植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6.7%,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2.5%,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4%。太湖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