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減產外,歐洲化工企業還有哪些更好的選擇?

德國天然氣價格一年內至少上漲了370%。除減產外,化工企業還有哪些更好的選擇?

一個常見答案是,在海外尋求俄羅斯天然氣替代品。不過,鑑於德國等歐洲國家“尋氣”之路頻頻碰壁,目前來看,這可能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氣價高企的難題。既然如此,直接到其他能源成本較低的地方建廠行不行?——這正是諸多歐洲化工企業給出的答案。

近期,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佈,其位於中國南部湛江的第一家工廠已於9月中上旬開始投入運營。這是該公司迄今爲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達100億歐元(約合690億元人民幣)。建成後這裏將成爲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僅次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

在能源化工領域,這並非孤例。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於9月中旬在中國、英國兩地“雲簽約”。道達爾能源中國與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則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攜手推進清潔能源業務和技術發展。與此同時,德國化工企業科思創也於近期宣佈了新的對華投資項目。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1至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4%,摺合1384.1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從來源地看,韓國、德國、 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8.9%、30.3%、26.8%和17.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華創證券能源化工首席分析師楊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源是工業的上游。當前烏克蘭局勢僵持不下,不僅使歐洲能源安全得不到保證,也帶動該地區氣價、電價不斷走高。“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能源保障的歐洲將失去工業發展的優先權,這將有可能使本地高耗能企業最先選擇遷出該地區,進而使全球其他地區獲得產能替代的機會。”他說。

“廉價能源時代不再”

能源價格飆升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丹麥,今年8月的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分別漲至去年8月的5倍。冬季維持溫室大棚生產的成本大幅提高,丹麥最大西紅柿生產商北歐生物燃料公司宣佈今冬停產。

在德國,1928年成立的衛生紙和廚房用紙製造企業哈克勒公司,9月初宣佈進入破產重組程序。原因也是能源價格高漲。

2022年9月,一家歐洲企業購買1兆瓦時(1000千瓦時)的天然氣差不多要花費180多歐元(約合1250元人民幣)。如果放在一年前,這一價格最多不超過40歐元。這對高耗能的化工產業打擊巨大:天然氣一方面是該產業上游的原材料,另外一方面還是其能源供給資料。

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的數據顯示,德國化工產業每年消耗約135太瓦時(1太瓦時相當於10億度電)的天然氣,約佔該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15%。以巴斯夫爲例,該公司在歐洲消耗的天然氣約有四成用作產品原材料,另有六成用於發電和產生蒸汽。

科思創方面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2022財年,該公司預計其全球能源成本將高達22億歐元。而在2020年、2021年,這一數字僅爲6億歐元和10億歐元。

氣價不斷走高,使化工企業難以負擔上游成本。在經過成本計算後,停產減產便成爲了性價比最高的選擇。VCI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德國化學品產量同比下降了3%。第二季度,德國化學和製藥行業產能利用率爲81.4%,低於正常水平。從細分行業來看,精細和特種化學品受到的打擊尤爲嚴重,產量同比下降9%,無機和有機原材料以及消費化學品同比下降0.5%,純化學品同比下降3%。

“巨大的挑戰對德國化工企業的競爭力構成嚴重威脅。”VCI主席克里庫爾曼(Christian Kullmann)直言,“減產只是第一步,如果某些環節被迫完全關閉,它們可能永遠不會重新啓動。”

在楊暉看來,歐洲化工企業在全球化工行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除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外,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如果未來歐洲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脫鉤,且尋找液化天然氣的道路仍舊舉步維艱,歐洲廉價能源時代可能將不復存在。”他分析道,“這意味着,歐洲將失去工業製造的經濟性,沒有能源保障的歐洲則將失去工業發展的優先權。”

歐洲能源價格不僅遠高於自身前幾年的價格,橫向比較來看,其價格也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目前,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TTF期貨價格已高於日韓基準液化天然氣期貨價格(JKM),一改此前後者價高的局面。據諮詢公司波士頓測算,一季度,在歐洲生產氨的成本是2019年平均水平的五倍,遠高於全球其他地區。

楊暉表示,歐洲化工產品自產自銷比例較大,且像對於維生素等細分品種而言,其下游的需求比較剛性。在本土產能不斷削減之際,歐洲化工產業下游客戶便不得不從其他國家與地區進口,以彌補本土產能缺口。這使原來的化工產能大國變成了進口國,並進一步帶動歐洲國家的貿易逆差不斷加大。

巴斯夫在7月時便已表示,該公司已經開始從外購買而不是自產氨。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進口的化工品總額同比增長64.9%,達761億歐元,是該國上半年最重要的一項進口商品品類。同期,德國進口商品總額達7296億歐元,同比增長26.5%。

向東方張望

7月底,巴斯夫在業績發佈會上便表示,天然氣供應限制可能帶來歐洲主要生產基地的停產風險,將考慮通過提高歐洲以外生產基地的產能利用率來部分補償歐洲的產能損失。巴斯夫還稱,將把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是巴斯夫增長戰略的核心。歐洲的高能源成本以及與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的博弈更加強了中國地區的吸引力。

巴斯夫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並有望到2030年佔據全球化工市場的半壁江山。因此,對於巴斯夫而言,我們看到了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市場在哪裏,你就得在哪裏,而且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化工品市場。”巴斯夫工會主席霍瓦特(Sinischa Horvat)說。根據FactSet的數據,巴斯夫目前約有14%的收入來自中國,而來自歐洲的收入佔比約爲40%。

近期,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表示,今年以來,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繼續增長,中國市場對外資依然保持較強吸引力。她表示,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穩定的社會大局、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等綜合優勢,爲外資企業在華髮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不斷開放的市場也爲投資興業提供了更多機遇。今年我們實施了新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

科思創也強調市場的重要性。該公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思創在各大區域實現本地生產,供應當地市場,這適用於在美國、德國和中國的生產基地。“在中國,我們通過位於中國的生產基地滿足大部分來自中國市場的需求。”

在楊暉看來,除市場份額較大、我國擁有化工產業鏈的產業集羣等因素外,電力等能源成本及原材料保證也是我國得以吸引國外化工企業投資的重要原因。

天風證券測算,二季度,我國天然氣平均價格0.7萬元/噸,低於德國氣價33.2%。8月德國與我國的度電成本價差走闊至0.4美元,使得乙烯和合成氨在兩國的生產形成了2027美元和3191美元的單噸成本價差。

產業鏈佈局契機?

中信建投期貨能化首席分析師董丹丹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未來歐洲天然氣、電力價格或將持續走高。在此背景下,該地區化工產業可能將繼續承壓,這將爲我國等化工企業帶來產能替代的機會。

楊暉也表示,從短期來看,像我國這樣的化工產能大國有望提高對歐洲等國家與地區的化工產品出口,這將在“量”和“價”兩方面得到體現。從長期來看,歐洲化工產業有望進一步提振對我國的投資。“不僅如此,我國企業也將有所受益。對於歐洲產能佔全球比重較高,且需求較旺的品種,我國化工產品有望更多承接歐洲產能轉移。”他說。

VCI預計,2022年德國化學品產量預計下降8.5%。彭博的數據顯示,歐洲產能佔全球產能比較高的化工品種主要集中在農業鏈及地產鏈。在農業鏈中,維生素A、維生素E、蛋氨酸分別佔比37.1%、35.2%和29.1%。在地產鏈中,TDI、MDI分別佔比25.6%和25.2%。

楊暉還稱,與能源領域類似,化工產業同樣位於製造業上游。如果我國化工產業佔全球產能的比重有所提升,將進一步拉動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巴斯夫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巴斯夫將每年爲中國市場增產6萬噸改性工程塑料,將該產品亞太區的總產能從2023年起提升至42萬噸,以滿足中國華南地區以及亞洲市場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尤其在汽車和電子產品等行業領域。

“不過,我國化工產業能否進一步提升全球市場份額也存在一定程度阻礙。”楊暉認爲,“一方面,化工廠的投資需要較多的時間;另一方面,還需注意除經濟外的其他因素。”

“在巴斯夫增加對外投資的過程中,需注意這是否處在一個良好的平衡中。”霍瓦特也表示,“這將是未來的挑戰。”

對此,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德國正在制定對華新戰略,並在經濟部的主導下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核心內容就是降低在原材料、電池等多個領域的對外依賴性,並計劃減少或取消對中國投資和出口的政府擔保,甚至考慮對德國在華投資進行審查。“德國政府希望引導德國經濟界減少對華依賴,但是實際成效有限,中國市場和投資環境的穩定性仍舊吸引了德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不斷擴大投資。對於德企來說,在德國新政出臺之後,未來對華投資可能會面臨投資擔保受限和投資審查等新情況。”她說。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