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羊城晚報

別管威馬老闆年薪太嚇人 要看業績能否說服人

威馬的進步相比於同行來說,似乎處於二三流的狀況

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

近日,威馬汽車披露的招股書,爲其帶來很大的爭議。招股書顯示,公司在2019-2021年之間,虧損額持續增加,其中2021年鉅虧82億元。然而,作爲創始人兼董事長的沈暉,去年的薪酬達到了12.6億元,佔威馬同年收入的近三成,佔主要管理層薪酬總額的72%。

作爲對比,同樣是造車新勢力的零跑汽車,2021年虧損28.5億元,創始人兼董事長朱江明薪酬是954.6萬元。理想汽車的李想,去年薪酬150.4萬元,小鵬的何小鵬是135.2萬元。

從2017年到現在,威馬汽車已經虧損超過百億。在新能源車8月排行榜上,威馬的車型的銷量是排在30名開外的。因此民間對類似事件的熱議,無非就是兩大疑問:企業還這麼弱,憑什麼老闆拿錢這麼多?產品也不算標杆,憑什麼老闆拿錢比同行的大佬還要多?基本上都是在替投資人心疼錢之餘,也飽含着在所難免的“仇富”心態。好在它還沒上市,不然就會被網友大喊都是血淋淋股民的錢了。

威馬創始人能拿多少錢,自然是由其當初的協議合同規定的。只要合同規定了薪酬比例,只要沒約定說企業持續虧損老闆就要降薪,那麼落袋平安就是了。而且按照記者調查,沈暉12.62億元年薪中,僅有201萬元爲薪金及花紅,高達12.6億元爲受限制的股份及購股權開支。當然,即使200萬也是要比李想和何小鵬高了。何況受限制股份及購股權是上市公司獎勵高管及員工常見形式,獲取及變現均受到一定約束,都附有若干目標。外人罵也沒用,頂多把別人想象成是德不配位的榜樣而已。

要往深層去看,卻又並非如此簡單。目前威馬的一年營收也算是有幾十億,過去4年間,威馬汽車銷量的年複合平均增長率超過100%,意味着它的產品在市場上還是有一席之地的。何況現在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極其激烈,依然處於比拼背後資本和圈錢能力的階段。遠遠沒有到市場很成熟,需要一點點去比拼產品的性價比、佔有率和盈利能力的階段。既然一大片都在虧錢,資本就得持續“供血”。那麼可以用在研發、營銷和服務網絡上,難道就不能用在激勵創始人身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背後的資本把“企業家才能”看成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那麼即使給出天價薪酬,又有何不可呢?

究竟威馬的創始人是不是那一個“將”,用戶可能不知道,但投資者應該是清楚的。投資人能把賭注放在這個人身上,如果不是冒險,大概也是有其根據和判斷。只是5年過去了,威馬的進步相比於同行來說,似乎處於二三流的狀況,投資人如果真的急了,那麼是找創始人開刀降其薪水,甚至換人,還是從市場上更多的圈錢來回血,這同樣需要衡量。企業的生態如果因爲市場的質疑而動搖了,可能就是大廈將傾的開始。相反,如果威馬認爲規則無大礙,那麼恭喜,就這樣走下去吧,因爲投資者可能盯着企業的成長性多於老闆的薪水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