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汽車工業步入高速發展期,市場環境、關鍵技術水平、產品多樣性、基礎設施保障等諸多方面都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新能源汽車可以看作是實現這一鉅變的推動力量。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7.9萬輛和319.4萬輛,累計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2萬輛攀升至1227萬輛,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回望過去十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早期政策驅動逐步向市場驅動轉型,行業內湧現出多家新勢力車企、競爭格局迎來轉變,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及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憑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當前新能源汽車不僅爲汽車行業,更爲我國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如今,我國正加速向汽車強國邁進,也日益成爲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從“十城千輛”到領跑全球

談及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2009年~2012年實施的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以下簡稱“十城千輛”)。

2009年元月,“十城千輛”由科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共同啓動,通過提供財政補貼,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涉及城市中的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佔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

“‘十城千輛’爲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應用開了個好頭,意義重大。率先選擇在公共交通領域推廣,不僅確保了新能源汽車的續駛里程,也使其節能減排的效果得以更好地發揮。”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在“十城千輛”收官之年,我國共在25個示範城市推廣各類示範車輛2.7萬輛,其中公共服務領域各類車輛2.3萬輛,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4400輛。中國汽車工業的新能源轉型大幕就此拉開。

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佈,提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汽車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由汽車工業大國向汽車工業強國轉變。《規劃》明確了純電驅動、採用補貼和全面優惠的政策扶持,及各行業配合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等多項重要內容,爲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自此,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迎來全面提速。2013年9月17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四部委聯合出臺《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2014年9月1日,我國首次實施免徵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後分別於2017年、2020年、2022年3次延長)。強有力的補貼政策和各個用車環節的優惠舉措,極大地拉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熱度。

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爲34萬輛,銷量33.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正是這一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美國,來到全球第一位置,此後一直保持領先。

隨着保有量的持續提升,新能源汽車利好政策也由單純的補貼向多種形式擴展。2017年,工信部等五部門制定發佈《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對應設立“油耗”和“新能源”兩種積分。“雙積分”政策極大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和新能源汽車生產推廣,尤其在補貼退坡、疫情衝擊等不利影響下,保障了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逐年下降和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

2020年10月,國務院再度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並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力爭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爲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

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01萬輛,突破千萬輛大關,佔汽車總量的3.23%。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810.4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93%。

產業轉型浪潮之中,業內也湧現出更多“新面孔”。2014年,蔚來汽車小鵬汽車接連創立。2015年,作爲特斯拉中國第一批車主的李想也離開汽車之家,創辦理想汽車。如今,三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均成功登陸美、港股,年銷量也已逼近10萬輛大關,被業界稱爲“蔚小理”。“蔚小理”之後的短短几年間,高合、哪吒、威馬、零跑等嗅到商機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也開啓轉型之路,埃安、極狐、極氪、嵐圖、智己等背靠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相繼誕生。近幾年,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互聯網企業如百度、小米,家電巨頭如海爾、格力等也紛紛參與跨界造車,形成了多點開花的熱鬧場面。

“經過持續努力和創新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已進入具有初步全球競爭力的歷史轉折點。在智能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我國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迭代、商業模式、產業生態上形成先發優勢,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形成了品牌持續向上發展的勢能。”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鐵成這樣評價十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的成績。 

關鍵技術持續創新突破

終端市場銷量領跑全球的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也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實現突破。

事實上,在選擇新能源汽車賽道之初,我國就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縱三橫”總體研發佈局,其中“三橫”爲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技術、電驅動系統技術、共性基礎技術三大技術體系,“三縱”爲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

這一戰略了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駛入快車道。數據顯示,相比2012年,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提高了1.3倍。與之相對應的,我國新能源汽車主流車型的續航里程從150公里大幅提升至500公里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爲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截至2021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產能約佔全球的70%,世界十大鋰電池廠家中,我國企業佔據6席。電池包裝集成方面,國內企業突破了NCM電池、磷酸鐵鋰無模組技術,在提高電池包能量密度的同時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過去十年,中國動力電池已經實現成本大幅下降、競爭力大幅提升,在結構創新方面異軍突起,比如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比亞迪刀片電池、中創新航軟方殼電池、蜂巢能源短刀電池等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

除了傳統充電蓄能電池,近年來,我國在氫燃料電池領域也取得了標誌性技術進展。如上海捷氫的車規級燃料電池一級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億華通研發的燃料電池系統額定質量功率密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電池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氫燃料汽車商用應用場景的拓展。

其他關鍵技術領域,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轉速、功率密度不斷提高,具備扁線、油冷、高壓等特徵的新一代產品不斷面市,並逐步實現量產裝車。電機控制方面,我國電控產品精度、動態響應速率、開關損耗等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不斷成熟,產業鏈持續完善。同時,激光雷達、國產芯片、車載基礎計算平臺實現了裝車應用,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在全球市場,各主要國家都在押注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政策補貼即將全面退坡,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程度加深。無論從哪一層面看,新能源汽車都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只有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爲我國汽車產業安全健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支撐。”科學技術部副部長相里斌表示。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保駕護航”

新能源汽車得以快速普及的背後,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樣功不可沒。

2014年11月,工信部發布《關於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按照推廣新能源汽車數量,分檔給予地方充電設施補助獎勵。2015年10月,發改委、能源局等四部委發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480萬個充電樁,滿足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其中分散式公共充電樁50萬個,私人充電樁430萬個。

受益於政策利好,2014年~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首次提速。數據顯示,三年間我國充電樁建設數量增速分別爲22%、743%、233%。

隨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逐漸進入多元化、數字化、低碳化發展的新階段。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發佈,提出“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充換電網絡建設,科學佈局充換電基礎設施,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爲主、慢充爲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各地也陸續下發鼓勵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

“隨着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增多、技術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經過10餘年的探索,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標準統一的充電服務網絡。從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施的存量和增量市場看,我國都將會是世界超大規模的單一市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祕書長兼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表示。

據充電基礎聯盟發佈的數據,截至2022年8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爲431.5萬臺,換電站總量達1685座,充電樁與新能源車的增量比爲1:2.3,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相較2012年底的8107個充電樁、174座充電站,十年來充換電場站數量增長了數十倍。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國內充換電企業的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我國過去5年成立的充電樁相關企業超過8.8萬家,近一年新成立的充電樁企業也有5.6萬多家。

“隨着我國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和完善,其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演變,參與主體正在由運營商爲主導逐漸轉變爲運營商主導、多主體參與、多方合作的產業推進模式。”仝宗旗表示。

總之,過去十年,正是基於對發展趨勢的正確預判,我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關鍵技術水平、配套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得以實現大步追趕,躋身世界前列。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汽車人有信心、有能力譜寫更美的篇章,描繪更壯觀的畫卷,創造更輝煌的業績,在建設汽車強國的征程上行穩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