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出現創紀錄的極端天氣,高溫、乾旱、山火等氣候災害對人類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減緩全球變暖”再度成爲人們熱議的話題。

近年,我國面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斷強化,“雙碳”發展進程提速邁進。

2021年底,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印發的《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

近期,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名單公佈,共23個城市及地區入選,其中包括12個市、4個區、7個國家級新區。

什麼是氣候投融資?這些試點城市將怎麼做?新京報貝殼財經透過數據看氣候投融資如何賦能區域綠色轉型。

什麼是氣候投融資?

引導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

氣候投融資是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球氣候投融資規模不斷增長,2019/2020年氣候投融資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自2015年起,全球氣候投融資規模均實現兩位數增長,2019/2020年增速達到10.1%。

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學者分析,2019/2020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氣候資金達2920億美元,估計81%的氣候資金集中在中國。

我國氣候投融資有減緩和適應兩個支持範圍,兩者相輔相成。

“減緩”聚焦減排增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等措施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適應”則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爲處於氣候變化不利影響下的能源、糧食系統和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

2020年開始,我國氣候投融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氣候投融資源於“碳金融”的討論和實踐。《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國內對於碳金融的關注度增加,出現相關實踐和研究。2020年,我國出臺了首個專門的氣候投融資政策文件,明確了氣候投融資的定義和支持範圍。此後,氣候投融資取得重大進展。

23個城市及地區開展試點

密雲側重於生態保護,通州側重於綠色城市

今年8月,23地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分佈於全國19省份。北京、山西、廣東、遼寧四省份均有2個試點,北京兩個試點在密雲區、通州區。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試點城市和地區的範圍不同,也在探索多種差異化實踐路徑。在試點城市和地區中,不僅有上海市浦東新區這樣經濟基礎好的城區,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甘肅省蘭州市這樣的傳統工業或資源型城市,以及四川省天府新區、廣東省南沙新區等各類功能新區。

同一城市不同地區,在氣候投融資方面也有不同發展模式。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以北京爲例,本次納入試點的密雲側重於生態保護,通州側重於綠色城市。

密雲從四方面發力,構建以生態保護爲引領的“活水、盤林、促產、降碳”氣候投融資模式。

北京市密雲區副區長林立提出,密雲將從深化碳金融發展、創建氣候金融示範區、完善政策環境、建立服務體系發展等四方面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密雲要建一個什麼樣的氣候投融資試點?林立表示,預計密雲氣候投融資信貸餘額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帶動資金50億元,培育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將達到50家,形成氣候金融項目庫項目100個。

而作爲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則將通過綠色金融手段,以綠色建築、綠色交通、海綿城市、氣候韌性城市等領域爲突破口,打造高質量、高水平、高起點的城市碳中和基礎設施樣板。

雖然監管已明確氣候投融資支持的範圍,但相關項目界定標準仍需細化,否則對金融機構來說,很容易成爲一筆“糊塗賬”。爲對氣候投融資進行更加清晰的界定,不少試點地區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明確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23個試點地區中,超10個地區在下一步規劃中提到要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其中6個試點地區已初步建立項目庫。山西太原篩選出125個氣候投融資項目,總投資達3980億元,涵蓋低碳工業、清潔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7大行業。

我國將迎來“氣候投融資元年”,或將爲全球樹立典範。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王文認爲,作爲一項政策性引導性金融工具,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在實施的初級階段也必將會遇到各種阻礙與問題,但氣候投融資工作與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一樣,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當氣候投融資工作實現市場化與經濟規模後,中國將收穫氣候投融資的獨特經驗,並樹立全球典範。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