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溪-1”“北溪-2”天然氣管道接連被曝出發生泄漏後,當地時間9月27日,據瑞典電視臺報道,瑞典測量站於26日在“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附近海域探測到了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

目前針對導致“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的原因,各方還毫無頭緒。不過,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表示,很難想象“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是偶然事件。這是蓄意的行爲,情況已經十分危急。

“北溪-1”天然氣管道於2011年建成,從俄羅斯經由波羅的海海底向德國運輸天然氣。9月初,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由於發現多處設備故障,“北溪-1”天然氣管道將完全停止輸氣,直至故障排除。

“北溪-2”天然氣管道於2021年9月建成,但由於受到美國阻撓及西方制裁,未投入使用。

由此來看,發生天然氣泄漏的時候,“北溪”天然氣管道都沒有投入使用。《華盛頓郵報》指出,“北溪”天然氣管道的泄漏並不會直接影響歐洲的能源供應,至於天然氣泄漏將對自然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則需要進一步評估才能確定。

兩次劇烈的爆炸

“北溪”天然氣管道附近海域發生的兩次爆炸間隔超過17個小時。

當地時間9月26日,瑞典國家地震臺網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探測到兩次不同的爆炸,凌晨2時03分探測到第一次爆炸,其強度相當於1.8級地震。隨後,在下午7時04分,發生第二起更強烈的爆炸,震級相當於2.3級。

值得注意的是,“北溪-1”天然氣管道的兩處泄漏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泄漏點都位於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瑞典國家地震臺網地震學副教授比約恩·倫德表示,第二次爆炸的地點距離天然氣泄漏地點只有五六公里。倫德強調,地理區域的複雜性意味着任何估計的距離都有些許偏差。

“這些數據更令我們確信,這些是爆炸,而不是地震或是山體滑坡或其他自然事件。”倫德說道,可以清楚地看到波浪從底部反彈至表面。

眼下,對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天然氣管道的泄漏,各方都已展開調查。不過,有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事故原因是遭人蓄意破壞。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表示,雖然爆炸發生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但主要發生在國際水域,因此這並不是對丹麥的襲擊。“這是蓄意行爲,並不是意外。情況已經變得非常嚴重了。”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7日,丹麥公佈“北溪”天然氣管道海上管線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泄漏的現場照片。圖/IC photo

當地時間9月27日,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也對記者表示,雖然波蘭方面還不清楚事情的細節,但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是一起蓄意破壞行爲。

針對蓄意破壞的結果,歐盟也表明了態度。在與弗雷澤裏克森交談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故意破壞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或導致最強烈的反應。

還有許多人將矛頭指向了俄羅斯。“北溪”天然氣管道被曝出泄漏之時,波蘭正要舉行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項目開通儀式,該項目通過丹麥將挪威的天然氣田和波蘭連接起來。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是一條從北海挪威大陸架向波蘭輸送天然氣的工程,將於今年10月1日投入使用。

布魯塞爾智庫的能源專家西蒙尼·塔格里亞皮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認爲,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波羅的海管道是歐盟尋求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泄漏或由俄羅斯或反俄羅斯(勢力)活動導致,有一種可能是,隨着波蘭和挪威開通管道,有人想發出一種俄羅斯與西歐“決裂”的信號。

俄羅斯否認對損壞天然氣管道承擔責任。當地時間9月27日,克里姆林宮表示,俄羅斯方面非常關注這一情況,需要立即進行調查,因爲這是一個影響“整個大陸”能源安全的問題,不排除一切可能。

導致天然氣泄漏的原因還沒找到,修復管道的時間也沒有定數。泄漏發生後不久,負責建造和運營“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北溪AG公司發佈聲明稱,“北溪”天然氣管道的三條支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現在無法估計恢復天然氣運輸基礎設施的時間。

烏克蘭局勢或將升級

“北溪-1”在今年9月初因設備故障原因已被完全停止輸氣,“北溪-2”更是在建成之後,從未投入使用。《華盛頓郵報》指出,就此來看,“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故障不會直接對歐洲能源供應產生影響。

儘管天然氣沒有通過管道輸送到歐洲,但管道中仍有大量天然氣。據路透社報道,德國政府今年年初宣佈暫停“北溪-2”項目審批程序時,該管道內已充入3億立方米天然氣。

丹麥氣候、能源和公用事業部長丹·約根森表示,可能至少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制止住向波羅的海表面泄漏的天然氣。這也引發了民衆對天然氣泄漏或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擔憂。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也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天然氣泄漏造成的潛在環境影響很難評估。專家表示,實際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量取決於很多變量。在甲烷釋放到大氣中的頭20年裏,其威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但是當氣體在水下釋放時,水至少能吸收一部分。

美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卡羅琳·拉佩爾(Carolyn Ruppel)表示,“我們還不知道甲烷具體的排放量,不知道排放將持續多長時間,也不知道排放時形成的氣泡大小,所有這些都是瞭解甲烷可能會釋放多少的關鍵。”

但由於管道的深度相對較淺,只在水面以下約75碼(約合68.58米)。科學家們表示,目前的情況令人擔憂。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7日,丹麥哥本哈根,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左二)就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向媒體發表講話。圖/IC photo

除“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導致的實際問題外,其背後的象徵意義或更爲重要。

還記得11年前,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法國時任總理弗朗索瓦·菲永以及荷蘭首相呂特悉數前往德國北部的盧布明,參與“北溪-1”天然氣管道1號線正式運行的開幕式。

當時各國政要對“北溪”項目充滿了溢美之詞。默克爾稱其爲“歐盟與俄羅斯間安全又有彈性的夥伴關係的典範”,梅德韋傑夫相信俄羅斯與歐洲的夥伴關係將有美好的未來。這些大人物滿臉笑容地合力扭動一個象徵性的閥門,將第一批天然氣釋放到歐洲,代表着“北溪-1”天然氣管道1號線正式通氣。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政府不斷阻撓“北溪-2”項目開通。在俄羅斯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的兩天前,德國政府宣佈暫停對該項目的審批程序。隨着美歐不斷加緊制裁,俄方從6月中旬起大幅減少經由“北溪-1”向歐洲供氣量,8月底又宣佈因管道維修需要暫停輸氣。歐洲多國眼下面臨天然氣供應短缺、價格高漲局面,正四處尋找替代氣源。俄政府呼籲啓用“北溪-2”以擺脫當前能源危機,但被歐盟方面拒絕。

如今,“北溪”天然氣管道接連發生泄漏事故。《華盛頓郵報》指出,眼下的最新事件可能標誌着“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徹底終結。

歐亞集團分析師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受損程度意味着,即便有政治意願讓“北溪”管道開通,今年冬天也不太可能向歐洲輸送任何天然氣。莫拉維茨基也擔心,這或標誌着烏克蘭局勢的升級。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