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底和5月底先后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两轮政策后,上海再发22条政策助企纾困。

9月28日,《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22条”)公布,从四个方面巩固全市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在28日举行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22条时表示,前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出台以来,市、区两级已出台实施细则460多项。全市经济延续恢复增长态势,8月份工业、外贸、金融、财税收入、房地产等指标当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投资、消费增速持续加快。

与此同时,调研发现,不少困难行业企业对进一步优化助企纾困政策仍有很大期待。为持续放大政策组合叠加效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形成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

“总的来看,本轮政策是在综合了国家政策、市场呼声与多方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形成的,是在稳增长重要窗口节点上出台的接续型升级版政策,与前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能够有力配合衔接、形成组合叠加效应。”

相比前两轮政策有何不同

稳增长“22条”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着力助行业促发展,主要是聚焦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广告、航空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各类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着力强主体增动能。主要是聚力支持中小微市场主体做强做优;着力扩需求稳增长。主要是从投资消费、外贸外资、重点产业等供需两侧同步发力;着力优环境强服务。

与前两轮政策相比,22条稳增长政策主要有哪些特点?

吴清回答提问时介绍,新一轮稳增长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在前两轮政策的基础上加力扩围。

本轮政策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今年以来国家和上海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延续,向上是对国家稳经济一揽子33项政策和19项接续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地,向前是对我市抗疫助企“21条”和经济恢复重振“50条”的升级扩围。

比如,在“着力助行业促发展”这个板块中,“22条”不是局限在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五个特困行业,而是继续扩围拓面,将广告行业纳入纾困扶持范围,按2022年第四季度实际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50%给予资金支持;继续加力升级,对体育、会展、养老、托育等行业进一步细化纾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更加注重从前两轮的“救急难”政策向“促发展”政策升级。如果说前两轮政策更多是在“救急难”“稳存量”,那么本轮政策更加注重“促发展”“做增量”。比如,政策推出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一次性补贴,既有利于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全年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

本轮政策的“有效期”并不局限于今年最后三个月,除具体条款明确执行期限的从其规定外,其余条款属于常态化政策,可以跨年度施行。

三是更加注重从前两轮的保主体政策向强主体政策升级。吴清称,前期受疫情冲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非常困难,我们的政策重心是保企业保就业。

在继续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影响更大的中小微市场主体的同时,“22条”更加聚焦强主体增动能,紧紧围绕壮大市场主体、夯实微观基础、优化发展环境,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比如,支持小微企业“小升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规做强”,对首次成为“四上”企业的给予研发投入一次性奖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总的就是要积极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从中孕育出头部企业、总部企业、领军企业。

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

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2条在扩需求稳增长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加快升级发展。

“用好国家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专项债结存限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吴清说。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介绍,围绕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目标,本轮政策提出“加快推进在建、预备等‘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下半年以来,上海市举办了“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通过十大系列活动广泛吸引海内外投资,截至9月20日共签约重大项目597个、总投资达941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296个、总投资达6029亿元,发布金融授信536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全力推进示范区线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小洋山北侧开发等一批重大预备项目,加快开展市域铁路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等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特大项目。”阮青说。

在重点产业方面,22条支持重点产业升级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二转二”开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现行按照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将2022年第四季度扣除比例统一提高到100%。支持龙头企业升级扩容,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不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各区按照规定给予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