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糧倉”,中海攻城略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深圳報道

147億元、三宗地。在北京第三輪集中供地中,中海地產憑藉膽略和實力,再一次捍衛了它在北京的市場地位。

北京是中海地產當下最爲倚重的城市之一。

過去這幾年,中海地產在其他一線城市及強二線城市雖不斷擴張,但由於過往的土地儲備薄弱、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城市更新週期長等客觀原因,雖中海地產穩步前進,卻仍難以更進一步。

而在北京,中海地產已經連續三年坐穩北京銷售額的頭把交椅,今年很有可能仍還是它。這樣一個每年能爲之貢獻過200億銷售額的重要糧倉,中海必不想失守。今年北京三輪集中供地之後,中海的拿地總額是286億元,位列前茅。

北京以外,中海地產也在伺機而動。在競爭對手已經逐漸退後的當下,“坐四進一”,已經不是中海的終極目標了。

北京的偏愛

北京的第三輪集中供地,中海地產是志在必得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北京第三輪集中供地推出的18宗土地中,中海獨立報名參與了7宗地塊的競買,並最終拿下3宗地塊,其中兩宗位於海淀區西北旺,另外一宗是位於豐臺區大紅門街道的棚改項目。

三宗地塊區位條件不錯,中海也爲此斥下重金,總價約爲147億元。

中海所拿下的西北旺兩宗地競爭相對激烈。它的競爭對手包括華潤置地聯合體、保利發展聯合體,此外還有首開、建發和綠城等國企央企同行。兩宗地塊最終均觸及最高限制地價進入競面積環節,其中一宗地塊最終還是通過搖號奪得,中海的運氣與實力,可見一斑。

中海地產在北京如此不遺餘力地拼殺,與它對區域佈局以及利潤回報的考量分不開關係。

作爲房地產行業常年的“利潤王”,中海地產對投資回報率的要求甚高,北京本輪集中供地爲房企留出了一定的利潤空間,這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北京鏈家研究院分析師嶽微分析認爲,在銷售指導價無大幅提升前提下,北京本輪供地的土地樓面價與配建要求有所降低,開發企業房地價差有所擴大,有利於開發企業確保合理利潤空間,此外18宗地塊未設置競政府持有產權份額環節。

除此以外,作爲中海地產最重要的糧倉之一,北京也是它不能失去的陣地。

根據克而瑞統計的數據,2019年-2021年中海地產均是北京銷售額最高的房企。今年前8個月,中海地產在北京的權益銷售額爲39.59億元,暫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北京城投以及華潤置地,權益銷售額均在17億元上下,與中海地產尚有距離。

中海地產方面在北京第三輪集中供地結束後也表示,去年以來中海聚焦強一、二線城市,北京市場表現不錯,是公司繼續拿地的原因。

實際上,儘管近幾年房地產市場對產品與服務的看重超過以往,但高週轉仍然是資金成本低的房企在公開市場上致勝的法寶之一。回溯中海地產在北京這幾年的發展,它或許是將高週轉做到最極致的企業之一。

根據《北京日報》之前報道,北京今年第一批集中供地中的中海匯智裏項目,其從拿地到獲批預售僅用時45天,再次刷新了北京的最快紀錄。

除此以外,在北京今年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中海、首開競得的順義一宗地塊,拿地108天后即開盤,同樣是飛快的速度。

這樣的營商環境以及市場空間,得到中海這家對成本管控極致的房企偏愛,並不出乎意料。

高光的背影

房地產行業當前的共識是,當房地產市場挺過這一輪小週期,行業的集中度將再一次向成本、融資優勢強的房企集聚,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華潤置地、招商蛇口萬科等,將會是笑到最後的種子選手。

與其他幾家相比,中海地產雖然對多元化佈局有明確的投入和回報,但中短期而言,它的規模優勢不甚凸顯,也難以有特色化的運營業務跑到數一數二之位。它是均衡的優等生,在可見的未來之中,也仍然是一家以成本管控見長的房企。

中海地產最不想失去的,或許就是利潤王之位了。

坦率而言,中海地產財務指標和管理水平在行業之中難找到與之匹敵者,但其餘的競爭對手,不可忽視。

假若中海未來不能夠在它所深耕的城市建立起來領先的優勢,假以時日,保利、萬科能夠或許能夠憑藉規模優勢一舉超越它奪得利潤王之位;而華潤置地在商業領域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強,加之住宅開發仍保持較大力度,也能夠成爲利潤王的有力競爭者。

中海地產不想失去血性。今年市場環境承壓之時,中海地產在土地市場審慎的同時,也保持一定的投資力度和廣度。

根據中指院統計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 TOP100企業拿地規模同比下降53.3%,從拿地權益金額來看,華潤置地、保利發展、中海地產位居前三,中海地產的權益拿地金額爲468億元。

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中海董事會主席顏建國也提到,中海未來的擴張策略,一是抓住土地市場競爭強度降低的機遇,持續投入資源,進一步強化在主流城市的競爭優勢,提升市場份額;二是抓住行業洗牌的機遇,捕捉同業併購的機遇。

坦率而言,中海地產今年在收併購市場相較過去明顯進取。今年以來,中海在廣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併購了相關項目的股權,投入超過100億元。

這些項目之中,不少是中海地產從合作方手中收購的股權,中海地產對於複雜度高的項目,依然存在解決問題能力相對欠缺的困擾。

可供對比的例子是,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將建國東路的城市更新項目分拆爲兩部分,分拆之後,中海地產僅留下2宗地塊的操盤權,另外3宗地塊則僅餘留少數股權。

彼時在公告中,中海方面稱,該項目實施週期較長,因後續房屋徵收、地方政府行業政策調整、房地產市場情況等變化產生的風險可能會影響本項目的預期收益。

雖然在商言商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爲,但中長期而言,中海重倉的城市或許由城市更新轉化而來的地塊會更加常見,這塊短板,中海不得不補齊。

房地產行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對房企的要求不僅止於精細化運營和管控,多元多重能力的構建也同樣重要,華潤置地、萬科的轉身多少印證了這一點。以此爲標尺,中海地產這位優等生,是時候衝出舒適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