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在本周新加坡举行的一场福布斯全球CEO大会上表示,新冠疫情早期触发了对于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领域的过度投资,现在该行业的估值正在急剧下降,行业整合时机已经成熟。

梁颕宇将目前生物医疗行业的现状与2000年代初硅谷科技互联网泡沫破裂做比较。

生物技术领域泡沫已经破裂

过去几年的新冠大流行期间,由于全球对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的增长前景乐观,大量风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参与者掀起一轮投资热潮,资本市场也迎来股市的狂欢。

在美股市场,表现最为明显的是mRNA疫苗厂商Moderna和BioNTech。2020年初,BioNTech股价还不到60美元,到2021年7月,该公司股价已接近270美元的高位,不过目前,BioNTech股价跌至130美元附近。

Moderna股价更是从2020年年初的不到30美元,飙涨至2021年7月高峰时的385美元,涨幅超过10倍。截至9月27日收盘,Moderna股价也已跌至122美元的近两年新低。

生物基金公司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显然,全球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生物医疗行业的泡沫已经破裂,尤其是在生物技术领域。”

隆卡追踪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生物科技股于2021年2月见顶;而在中国,生物科技股于2021年6月见顶。“过去一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你以为见底了,但事实证明底还没有到来。”隆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中国,尽管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过去几年来受到政府以及民营资本投入增加的支撑,但数据显示,近一年来,相关领域的投资交易显著放缓。

在一级市场上,根据研究机构Refinitiv的数据,今年截至9月中旬,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交易总额约为1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10亿美元减少了近一半。

以创新药为例,根据一份今年8月发布的相关报告,2020年全年中国创新药总计融资376笔,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达858亿元人民币;2021年,全年总计融资519笔,同比增长38%,但披露融资总金额同比下降21%至681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创新药的总计融资仅156笔,披露融资金额仅209亿元人民币,较前两年继续大幅下降。

投资人谈判更有筹码

在二级市场,中证医疗保健指数目前已跌至2021年2月一半的水平,创下三年来的新低。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该指数已经连续经历了5个季度的回调,市盈率收缩至20倍左右。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表现更为惨淡。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表现更为惨淡。近一年来,天境生物股价下跌超过90%,燃石医学股价下跌86%,泛生子股价下跌近95%,再鼎医药股价下跌近66%。

去年,中国mRNA技术公司大受资本追捧。国内领先的两家mRNA疫苗企业艾博生物和斯微生物去年都宣布了超10亿美元的融资。艾博生物去年总共融资三轮,总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估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斯微生物的估值也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不过相关企业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谈估值都是虚的,没有意义,现在全球市场都处于一个去泡沫的阶段。”

“过去两年,大笔的融资涌入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推高了相关领域的融资金额,也出现了估值过高和重复创新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部分生物医疗细分领域的估值也已出现正常回调。”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李军(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李军还表示,他近期接触的一些项目时,已经有企业愿意以上一轮的估值引入新的资本。“中国企业一般不会接受降低估值来融资,因为早期投资人不愿意。现在的资本市场上,投资人在谈判的时候,确实也能有更多的筹码。”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但有一些确实是质地优良的企业,态度还是比较强势,不肯让步。”

他所指的质地优良的企业是指已经有了营收的创新医疗技术公司,而一些管线内还没有商业化产品的企业在融资时就会变得更为困难,尤其是像一些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头部企业一般还是有优势的,但是那些较小的企业在需要新一轮融资注入的时候,要想提高估值就很难了。”李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李军称,由于美国中概股和港股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近两年来估值出现大幅缩水,也令一些原本等待IPO的公司望而却步。“如果这些想上市的企业背后股东很有实力,那么可以在挺一两年,等待更好的时机上市,如果股东要急着退出,那么一些公司不得不大幅削减估值上市。”他说道。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