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在本週新加坡舉行的一場福布斯全球CEO大會上表示,新冠疫情早期觸發了對於生物技術和醫療健康領域的過度投資,現在該行業的估值正在急劇下降,行業整合時機已經成熟。

梁頴宇將目前生物醫療行業的現狀與2000年代初硅谷科技互聯網泡沫破裂做比較。

生物技術領域泡沫已經破裂

過去幾年的新冠大流行期間,由於全球對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的增長前景樂觀,大量風投基金和私募股權參與者掀起一輪投資熱潮,資本市場也迎來股市的狂歡。

在美股市場,表現最爲明顯的是mRNA疫苗廠商Moderna和BioNTech。2020年初,BioNTech股價還不到60美元,到2021年7月,該公司股價已接近270美元的高位,不過目前,BioNTech股價跌至130美元附近。

Moderna股價更是從2020年年初的不到30美元,飆漲至2021年7月高峯時的385美元,漲幅超過10倍。截至9月27日收盤,Moderna股價也已跌至122美元的近兩年新低。

生物基金公司Loncar Investments創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顯然,全球都面臨着同樣的情況,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生物醫療行業的泡沫已經破裂,尤其是在生物技術領域。”

隆卡追蹤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生物科技股於2021年2月見頂;而在中國,生物科技股於2021年6月見頂。“過去一年,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是異常艱難的一年,你以爲見底了,但事實證明底還沒有到來。”隆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中國,儘管製藥和生物技術領域過去幾年來受到政府以及民營資本投入增加的支撐,但數據顯示,近一年來,相關領域的投資交易顯著放緩。

在一級市場上,根據研究機構Refinitiv的數據,今年截至9月中旬,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交易總額約爲16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10億美元減少了近一半。

以創新藥爲例,根據一份今年8月發佈的相關報告,2020年全年中國創新藥總計融資376筆,合計披露融資金額達858億元人民幣;2021年,全年總計融資519筆,同比增長38%,但披露融資總金額同比下降21%至681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創新藥的總計融資僅156筆,披露融資金額僅209億元人民幣,較前兩年繼續大幅下降。

投資人談判更有籌碼

在二級市場,中證醫療保健指數目前已跌至2021年2月一半的水平,創下三年來的新低。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該指數已經連續經歷了5個季度的回調,市盈率收縮至20倍左右。

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表現更爲慘淡。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表現更爲慘淡。近一年來,天境生物股價下跌超過90%,燃石醫學股價下跌86%,泛生子股價下跌近95%,再鼎醫藥股價下跌近66%。

去年,中國mRNA技術公司大受資本追捧。國內領先的兩家mRNA疫苗企業艾博生物和斯微生物去年都宣佈了超10億美元的融資。艾博生物去年總共融資三輪,總融資額超過10億美元,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斯微生物的估值也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不過相關企業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談估值都是虛的,沒有意義,現在全球市場都處於一個去泡沫的階段。”

“過去兩年,大筆的融資湧入生物技術和醫藥行業,推高了相關領域的融資金額,也出現了估值過高和重複創新的問題,隨着資本市場迴歸理性,部分生物醫療細分領域的估值也已出現正常回調。”一位醫療領域投資人李軍(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李軍還表示,他近期接觸的一些項目時,已經有企業願意以上一輪的估值引入新的資本。“中國企業一般不會接受降低估值來融資,因爲早期投資人不願意。現在的資本市場上,投資人在談判的時候,確實也能有更多的籌碼。”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但有一些確實是質地優良的企業,態度還是比較強勢,不肯讓步。”

他所指的質地優良的企業是指已經有了營收的創新醫療技術公司,而一些管線內還沒有商業化產品的企業在融資時就會變得更爲困難,尤其是像一些新興的生物技術公司。“頭部企業一般還是有優勢的,但是那些較小的企業在需要新一輪融資注入的時候,要想提高估值就很難了。”李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李軍稱,由於美國中概股和港股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近兩年來估值出現大幅縮水,也令一些原本等待IPO的公司望而卻步。“如果這些想上市的企業背後股東很有實力,那麼可以在挺一兩年,等待更好的時機上市,如果股東要急着退出,那麼一些公司不得不大幅削減估值上市。”他說道。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