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领域及商科的留学专业依然受青睐,部分敏感领域或将受限。”

9月28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国际化人培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会上表达上述观点。

留学是全球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据联合国相关数据,从1999年至2019年,全球学生跨国流动人数增加了近两倍。

1978-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656万人,加上过去两年,预计接近800万人。其中,2019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8.03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累计423万人。

留学产业作为国际学生接收国的支柱产业,对创新创业、服务贸易贡献巨大,留学目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并支持国际留学发展。例如美国加州的国际留学生产生了100多亿美金的经济贡献,直接支撑12.5万个工作岗位。

《报告》显示,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出国留学生增长迅猛,印度今年获得的F1签证数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美来源国。

在美留学生总人数方面,根据美国OpenDoors数据,在最新的2020/2021学期中,在美持F1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总计31.7万人,印度为16.8万人,仅中国留学生的一半。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未来可能更多留学生转向欧洲及亚洲国家。

随着香港对海外及中国台湾入境实行“0+3”,游客入境后不需酒店隔离,并只需居家检疫3日,今年香港留学热度攀升。香港八大名校本科今年在内地计划招生166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已接近4万,平均24人争1个名额。

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逐步担起“在地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重任。2020年底,超过30万人就读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副秘书长张宁在上述研讨会中指出:“拿学位依然是出国留学的刚性需求。近几年访问学者数量明显减少,因为其刚性需求不够。”

“现在出国读博士,包括在职读博需求都非常旺盛。基础研究应该作为未来重要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表示。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认为,留学是中外人文交流重要的渠道,一定要稳定住。尽量让双向留学少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毕竟政治和教育是有区别的,教育还有经济功能,这方面可能需要逐渐建立一个共识,尽量避免政治对于教育过于负面的影响,做好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平衡。

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同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指出,原来出国留学是3+1学制,由于疫情和国际形势,部分高校变成4+0学制。国际合作办学如果出不去,光请国外的教师讲课,也达不到出国留学的效果。

为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竞争力,促进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提出七点建议:

第一,切实解决出国留学相关困难,形成变局之下的“平安留学”机制。

第二,做好突发事件影响下留学人员回国预案,解决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第三,鼓励新一线及准一线城市加大力度吸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第四,国家应该更加重视留学生国际交往优势,支持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第五,发挥留学人员在公共管理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第六,留学仍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基于“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逐步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地区的国际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第七,建立来华留学全链条管理制度,提升中国国际人才涵养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