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零碳三十人”智庫專家張中祥。

9月28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蘇州研討會在蘇州大學商學院舉辦。在以“雙碳目標和歐盟碳關稅下中國碳市場與零碳園區建設”主題演講中,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新京報零碳研究院“零碳三十人”智庫專家張中祥表示,“雙碳”目標是國家審時度勢、完全自主做出的戰略選擇,其制定考慮了前沿的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研究發現、國內發展和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國際氣候談判,還是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關稅,都會對具體政策實施產生一些影響。通過更多實施有效市場手段,加快碳市場建設,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來實現“雙碳”目標。當前,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1+N”政策體系,“雙碳”工作有了比較清楚的路線圖,需要加強操作層面上的部署和落實,推動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低碳綠色發展。

在具體的實施領域,張中祥認爲工業園區的低碳和零碳發展非常關鍵。全國有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2500多家,碳排放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30%,佔全國工業碳總排放量的80%多,是完成“雙碳”目標過程中的一塊硬骨頭,自然成爲工業綠色發展和能源低碳化轉型的重要載體。這也是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中提出打造100個城市和園區碳達峯試點的主要原因。

從國際視角看,張中祥指出,歐盟計劃實施的碳關稅,將間接排放,也就是生產用電的排放,也納入徵稅範圍,納稅覆蓋的行業範圍大幅擴大,建立低碳、零碳產業園並推動生產出口產品的廠家向園區集聚,也不失是化解碳關稅影響的途徑之一。

建設零碳產業園是個系統工程 需解決好衆多問題

張中祥說道:“工業園區低碳化發展就應該成爲政策上的着力點,而這也是企業的商機。事實上,當前零碳產業園區發展火熱。”張中祥表示,要真正建設零碳產業園區的話,就要從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等全方位系統性融入零碳理念,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整合節能、減排、固碳、碳匯,依託零碳操作系統,實現園區碳排放與吸收自我平衡。

張中祥解釋,零碳園區的建設,包括對現有園區的改造和新建兩大類。對現有園區的改造,這就涉及到摸清家底,數字化改造,進行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賦能、產業優化,建設園區低碳零碳發展的長效機制等;另外一種是新建,也就是從零到一。

“現在各個地方都想做這件事,因爲園區是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也是推行新型城鎮化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最廣泛的空間載體,所以將在國家實現雙碳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零碳園區也成爲了新能源跨界行業爭先佈局的領域。”張中祥說,“我想特別強調的是,雖然國家倡導,但建立零碳園區的時候還是要考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另外還是要考慮經濟成本,讓投資大項目包括園區能夠有經濟邏輯性,零碳並不是零能耗,如果零碳綠電成本過高,生產過程能耗高能效低,都會影響產品成本和競爭力。”

張中祥指出,缺乏從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全方位系統性融入零碳理念,零碳轉型與持續發展難以平衡,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尚不清晰,建設零碳園區的技術不成熟,零碳、負碳技術成本太高,相關利益方激勵機制、成本分擔、利益分配、風險分擔存在不兼容、不平衡,以及零碳產業園標準不統一,這些都制約着零碳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建立長效機制。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蘇州研討會現場。

零碳產業園4.0階段即將來臨

張中祥認爲,零碳也不一定完全是綠電,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抵消碳排放,從而達到零碳目標:“這裏我特別強調一下,因爲國內零碳產業園區分的時候,僅單單考慮是不是使用綠電,按照綠電的比例來確定零碳園區的第幾階段,如果達到100%綠電,就是3.0階段。但是客觀來講,僅僅考慮綠電比例,既沒有反映零碳產業園區的特徵,也沒有考慮我們所處的工業跟園區的發展階段,不科學也不全面。”

張中祥提出了具有零碳+工業4.0+產業園區4.0的綜合特徵的零碳產業園區4.0階段,這也是融合了零碳系統,以智慧化、大數據、萬物互聯爲特徵的工業 4.0時代,具有產城融合、創新驅動和複合經營特質的產業園區4.0階段,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園區。

針對零碳產業園特徵,張中祥解釋,這是以零碳爲能源基礎的新工業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些工業和產品雖然高能耗,但是社會還是需要的,這就可以到零碳園區來發展,從而推動零碳產業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爲區域增加低碳轉型的功能。

因此,零碳產業園區至少涵蓋了零碳能源系統、零碳新產業與技術,智能基礎設施,具有智能管理內核,能夠爲社會綠色轉型發揮作用。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陳荻雁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