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誓师,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正式拉开了蒙古与金国战争的序幕。

当时的蒙古,人口还不到一百万,军队至多十五万。

而同时期的金国,人口超过五千万,兵力高达百万。

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为何成吉思汗却敢于主动挑战金国这个庞然大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把时间拨回到六年前。

1205年形势图

“牧羊犬”

1205年,蒙古军扫荡乃蛮部,凭借此战胜利,成吉思汗成为草原霸主。

既然草原之上已无敌手,成吉思汗的下一步,自然是挑战难度更高的任务。

而这个任务,就是消灭与蒙古有血海深仇的金国。

当然,蒙金之间的实力差距,成吉思汗是知道的。

所以,成吉思汗决定蛇吞象之前。他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什么准备工作呢?

简单点说,就是寻找“牧羊犬”。

草原上的牧民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可能很难控制成百上千的牛羊。

但是一个牧民带领几只听话的牧羊犬,则完全可以做到。

在成吉思汗看来,金国人口众多,自己很难一口吞下。

可是,只要找到一定数量的“牧羊犬”帮助自己,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就绝对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成吉思汗选定的第一只“牧羊犬”是谁呢?

很显然,就是夹在金国和蒙古缝隙中间,实力相对较弱的西夏。

1205年春,成吉思汗命四子拖雷率三万骑兵对西夏发动试探性进攻。

开战之前,拖雷对西夏军的兵力部署、战术打法、将领水准,以及高层矛盾,大致有一定的了解。而西夏对蒙古军的情况以及托雷的部署却完全不清楚。

双方的情报不对等,这一战自然也没有意外。

三万蒙古军在托雷率领下,吊打了兵力数倍于己的西夏军。

蒙古军撤退前,将西夏的西北地区席卷一空。

试探了西夏的底细,成吉思汗又回头攻灭了北方的三姓蔑儿乞,成功一统蒙古草原。

1206年,成吉思汗于斡难河畔称汗建国。

次年,西夏国内发生内讧。成吉思汗得知情报,趁机发动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军吸取两年前的教训,也针对蒙古军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采取坚壁清野战术。蒙古军最终因粮草吃尽而退兵。

战后,成吉思汗做了反思,他意识到西夏虽然弱于金国,但毕竟也是个小强,实力不弱,想要一战吞夏,并不现实。

于是他便转变思路,决定先解决西夏西面的西辽,再回头收拾西夏。

1209年,在蒙古军的大兵压境下,原本臣服于西辽的高昌回鹘向蒙古投降。

丢掉了高昌回鹘,西辽政权名存实亡。

同一年,成吉思汗挑起第三次征夏战争。

这一次,成吉思汗出动五十余个千户,共六万骑兵,摆足了架势。

见蒙古军气势汹汹,西夏不敢怠慢,也出动十万大军迎战。

从兵力上看,西夏有优势。但是论素质,蒙古军远胜西夏军。

开战之后,在蒙古骑兵的冲击下,十万西夏军被歼灭,西夏军主帅嵬名令公被俘。

歼灭了西夏军,蒙古军又拿下西夏都城中兴府(宁夏银川)的北大门克夷门。

而随着克夷门被攻破,蒙古大军也顺利杀到了西夏国都中兴府的城下。

包围了中兴府后,成吉思汗下令,掘开黄河大堤,准备来个水漫中兴城。

这是一条妙计,也是一条毒计。成吉思汗的计划如果取得成功,中兴府将会被淹没,城里的西夏军民都会万劫不复。

眼看形势危急,西夏襄宗李安全一面动员城中的军民坚决抵抗;一面派人到金国求援助。

自从女真吞辽灭宋,成为中原之主后,西夏对金国就一直是服服帖帖,从未有非分之举。

按道理,金国此时应该拉小兄弟一把。

可是,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却拒绝了西夏的求援。

他对着夏使说:你们西夏和蒙古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我为什么要发兵救你们?

西夏使者自讨没趣,回国向夏襄宗转告金主的原话,夏襄宗听后气得要死。

愤恨之余,夏襄宗索性就投降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没想到西夏会投降得这么快。再加上蒙古军在引水灌城期间,也遇到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蒙古军拦截洪水的水坝被冲毁),无法水灌中兴城了。

于是,成吉思汗就接受了夏襄宗的请降。

后来经过谈判,成吉思汗退兵,西夏则向其称臣,派出公主和亲,并答应日后如有需要,西夏将会出兵与蒙古一起攻打金国。

就这样,成吉思汗找到了第一个“牧羊犬”。

两年后,臣服于西辽的葛逻禄人被成吉思汗招降。由此,西辽近一半的领土落入蒙古之手。

吸纳了回鹘人和葛逻禄人后,成吉思汗不仅得到了西域的精铁、良马等战略资源,还得到了一支生力军。

就这样,成吉思汗找到了第二个“牧羊犬”。

内忧外患

成吉思汗为灭金在做准备,当时的金国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八个字形容——内忧外患,一塌糊涂。

当时的大金帝国,内部腐化严重。

女真人自从见识了中原的富庶和繁华后,便迅速被汉文明吸引,渐渐汉化。

而随着汉化深入,女真民族也走上了契丹的老路,日趋文弱化,再也不爱骑马射箭。

用同时代南宋军事理论家陈亮的话说,女真入主中原才两代人,就忘了骑马射箭,整个民族弥漫着一股浮靡之风。

况今虏酋庸懦,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惰。自古夷狄之强,未有四五十年而无变者。稽之天时,揆之人事,当不远矣。——《中兴论》


鉴于问题的严重性,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曾着手对金朝的军事制度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

但是,改革效果并不好。

想想也是,舒服日子过久了,谁还愿意整天操练军事技能?

1189年,金世宗病死。同年,其孙完颜璟继位,是为金章宗。

金章宗这个人,是出了名的文艺皇帝。平日里喜书法,精绘画,知音律,善属文。而女真民族擅长的骑马射箭艺能,他则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看到皇帝如此重文轻武,金国的太傅徒单克宁看不下去了。他跟金章宗说:国家承平日久,以致猛安谋克上不了马,拉不开弓,武艺跟前辈根本没法比。而陛下现在还整天让他们读书认字,拜孔子,习词艺。到时候鞑靼人打过来,国家该怎么办啊?

承平日久,今之猛安谋克其材武已不及前辈,万一有警,使谁御之?习辞艺,忘武备,于国弗便”。——《金史·徒单克宁传》

金章宗觉得徒单克宁言之有理,便一面下旨,让猛安谋克习武。一面派出大军,定期对草原游牧部队进行“减丁”。

可是前面也说了,命令猛安谋克恢复武备,金世宗时期就不止一次下过同样的旨意。一点效果也没有。现在金章宗又来这一套,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至于对游牧民族进行“减丁”,效果倒是有。

但游牧民族向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金军无法彻底击败他们,无法占领草原,无法把他们赶尽杀绝。他们就会去而复来,周而复始。

所以,金章宗对游牧民族的几次征讨,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而就在金章宗耗费大量财力对游牧民族进行征讨时,金国境内的黄河还决堤了。

为了治理黄河,金章宗动用了民夫六百多万,也就是将金国近九分之一的人口投入到治河、救灾当中。

如此一来,金国的财政捉襟见肘,金章宗也无力再对草原上的蒙古等部发动大规模打击了。

没钱进攻了,那怎么办?只能靠防守了。

1194年,金章宗下令修建明昌长城,也就是金长城。

后来经过八年的修建,一条总计约1930千米的长城伫立在了金国的西北边界。

这些长城修好后,有没有起到作用,这个姑且先不论。但对于周边政权来说,金国修长城,无疑是其综合国力衰退的表现。

所以,金章宗大修长城的举动,在当时引来了很多人的浮想联翩。这其中,以南宋权臣韩侂胄的反应最大。

开禧北伐

1203年,见金国内忧外患,国力颓废。南宋权臣韩侂胄认为北伐时机已到,便极力建议宋宁宗整军备战,出兵讨伐金国。

众所周知,宋宁宗当年能即位,韩侂胄居功至伟。

但由于韩侂胄是外戚,犯了外戚干政的忌讳。所以尽管他身居宰相、拜太师,在宋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满朝文武却并不服他。

总有人让我从宰相的位置上滚下来,而我大宋又不能杀士大夫。这该怎么办呢?

韩侂胄想了想,那就伐金吧!只要我跟金国打一仗,把金国打败了,收复失地,就没人敢对我说三道四了。

韩侂胄要北伐,金国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金章宗在得知南宋可能要北伐的情报后,一面下令在淮河一带增兵设防,一面下令关闭榷场,暂停与南宋的经贸往来。

但是,迫于蒙古和黄河水灾的内外压力,金章宗并没有先下手为强,主动攻打南宋,而是对南宋极力示好。

他当着南宋使者的面说:朕惟和好岁久,委曲涵容,恐侄宋皇帝或未详知。……卿等归国,当以朕意具言之汝主。”

金章宗这话,搁在当时,可谓是软到了极点。金国皇帝何曾对宋朝皇帝如此客气?从来都是趾高气扬的。

见金章宗是这么个反应,韩侂胄更来劲了,宋宁宗也很快被他说服。

韩侂胄和宋宁宗看来,我们这么挑衅,完颜璟都不敢把我们怎么着,看来金国真的是弱了。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

1205年四月,雄心勃勃的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秦桧,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并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为北伐做准备。

次年五月,经过一年准备后,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这一次北伐,宋军分为东中西三路大军,分别从两淮,湖北,四川出兵,向金国发动进攻。

开战之后,东路宋军北渡淮河,攻占了息县和泗州,取得开门大捷。

但是,当宋军深入金国腹地后,很快就遭到金军精锐的打击。几场大战下来,东路和中路宋军全败。

而比起东路和中路宋军,西路宋军的情况更糟糕。

吴璘的孙子吴曦背叛了祖上守候几代的南宋,向家族斗争了几十年的金国投降,并请求金国封他为蜀王。

面对主动投降的吴曦,金章宗自然不可能拒绝。

而随着吴曦的叛变,南宋的三路大军被金军全部击退,开禧北伐至此就算是结束。

不过,宋军的北伐失败了,不代表战争就结束了。因为金军还没报复呢。

打退了宋军,金军随即展开反攻。金章宗将河北的驻军调往河南,并将河南和两淮的所有金军全部投入到了反攻作战当中。

随着金军兵力不断增加,扬州襄阳、大散关等宋军控制的军事重镇先后沦陷

见战事已无可挽回,迫于无奈,宋宁宗只好下旨停战,派人秘密刺杀了主战的韩侂胄。并以韩侂胄的首级,作为与金国求和的筹码。

得知朝廷要与金国议和,当时已经68岁的辛弃疾倍受打击。在心力憔悴的情况下,辛弃疾一病不起,抱憾而终。

据说临死之前,辛弃疾的身体已经不能动弹了,但口中仍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后来,宋金签署“嘉定和议”。

宋朝向金国赔款三百万两,并每年增加二十万的岁币,也就是每年给六十万的岁币。

至于金国,则向南宋归还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其实,当时金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奈何,宋军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战力比之金军更加不堪。

当然,南宋也不乏义士。

吴曦叛变后,宋廷一时无力征讨。一个叫杨巨源的小官联络义士,凑了七十四个人,硬闯吴曦的寝宫,于万军之中将吴曦斩杀!

但很可悲的是,立下大功的杨巨源后来遭到小人构陷,被宋廷冤杀了。

蒙金开战

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死。死在了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金章宗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因而皇位便由其叔父完颜永济继承。

完颜永济这个人,前面提到过。

西夏被蒙古军暴揍时,他不仅不出兵相助,反而还冷嘲热讽,说什么“敌人相攻,吾国之福”。

从这件事上就不难看出,他这个人是有多昏庸。

当然,一直也有观点认为完颜永济其实也没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不堪,认为他是被史家故意给抹黑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成吉思汗非常瞧不起完颜永济。

听说完颜永济继位后,成吉思汗觉得很不可思议,对身边的人说道:“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可以说,但凡金国的皇帝靠谱一点,成吉思汗也不敢发动灭金战争。

而也正是因为完颜永济的即位,这才让成吉思汗彻底失去了对中原王朝的敬畏之心。

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誓师后,亲率蒙古本部十万大军,挑起了蒙金战争。

得知蒙古军气势汹汹杀来,完颜永济慌了神,他第一时间遣使到蒙古乞和,结果他的懦弱之举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坚定了成吉思汗伐金的信念。

并且金廷的软弱,也让游牧于阴山的汪古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很快便投降了蒙古。

一直以来,金国都对汪古部非常放心,将阴山一带的防务交给了汪古负责。至于金军,则在东面布防。

现在汪古部倒向蒙古,金中都西北方向的防线瞬间就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见情况不妙,完颜永济只好任命金国的平章政事独吉思忠为主帅,参知政事完颜承裕为副帅,统率四十五万金军北上,进驻金中都西北方向的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昌州(河北沽源)、抚州(河北张北)等地。

独吉思忠领兵北上的同时,完颜永济还授予西京(大同)留守胡沙虎行枢密院事之权。

从部署上可以明显看出,完颜永济的策略是集中金国主力于长城一线,御敌于国门之外。

实事求是地说,完颜永济的这一防御战思路没毛病。

金军野战打不过蒙古军,依托长城打防御战,也不失为一种扬长避短的选择。

但问题是,大规模会战,负责人一定要靠谱。而偏偏,完颜永济挑选的独吉思忠,很不靠谱。

独吉思忠到了前线后,办的第一件事不是整军备战,而是修长城。

他认为原有的长城不够坚固,就调集七十五万民夫和屯田兵,临时又新修了一条三百公里长的长城。

大战在即,几十万军士却被主帅派去搞土木工程。独吉思忠如此滥用民力的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金军还没与蒙古军碰面,就累了个半死,后方运来的粮草也消耗了大半。

更要命的是,金军费力巴拉的搞这么大个工程,效果还不好。

蒙古军兵临城下后,分兵两路,一路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领,约三万人,监视西京方向的金军。另一路约七万人,在成吉思汗的亲自率领下,重点进攻长城上的乌沙堡要塞。

事实证明,长城修得再好,它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战争预警和遏制走私贸易。当蒙古军集中兵力,对长城进行单点突破时,一点被突破,则全线皆破。所谓密不透风的防御体系,立即就会土崩瓦解。

野狐岭之战

长城防线被撕破的消息传到中都后,完颜永济慌了。慌忙之下,完颜永济临阵换帅,罢免了独吉思忠,将完颜承裕扶正。

完颜永济临战换将,也不能说他一定就是错的。

但是,他连完颜承裕是个什么水准都不知道,就无法原谅了。

独吉思忠是失败了,可他自始至终都顶在第一线,与蒙古人寸土必争。而新上任的完颜承裕呢,则非常坑爹。

他担心被蒙古军绕开自己的防区,直插中都城,到时候皇帝找自己麻烦,就下令收缩防线,将驻防在桓州、昌州、抚州的金军主力全部撤到了野狐岭。

这个操作,荒唐至极。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荒唐的命令呢?

因为桓州、昌州、抚州是金国在北疆经营多年的要塞,不仅城墙坚固,粮草充足,而且还有金国的马场。如果运用得当的话,金军凭此三座要塞,足以滞怠蒙古铁骑的速度。

哪怕挡不住,金军利用城池也可以让蒙古战士大量减员。

退一万步说,就算蒙古军不攻城,直接绕开三州,直奔金国都城而去。只要这三座要塞内还有几万主力金兵,成吉思汗就不敢在金国腹地拉开架势与金军决战。

这就好比当年的澶州之战,只要定州、中山、大名等重镇握在宋军手上,辽国的萧太后就不敢在澶州与宋真宗决一死战。

然而,如此重要的三座要塞,完颜承裕竟然抽走了当地的主力,只留老弱病残驻守。这一手操作,让金军的阶梯式防御体系瞬间烟消云散,蒙古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再无后顾之忧。

完颜承裕主动送上厚礼,成吉思汗自然不可能拒绝。他在缴获了桓州的十几万匹战马后,随即再次分兵,留一部分兵力围困抚、昌、桓三州,至于主力则全部用于攻击野狐岭。

野狐岭位于今天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地形险要。

金军主力撤至此处后,完颜承裕认为野狐岭的地形险峻,蒙古军不可能绕开此处,迂回攻击自己的后方,便将四十万金军均匀地散布在了野狐岭及其周围的各个山头,试图分兵据守要塞,打造密不透风的防御体系,将蒙古军挡在野狐岭之外。

成吉思汗率军抵达野狐岭后,发现确实无法绕开金军的防线。

可是,成吉思汗很快也发现野狐岭险峻的地形,同样也让金军各部之间丧失了相互救援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看似密不透风的野狐岭防线,不过是又一个长城防线罢了。蒙古军只要集中兵力,单攻一点,野狐岭防线就会土崩瓦解!

成吉思汗看穿了金军防线的漏洞,随即命令木华黎作为先锋,强行攻击野狐岭北山的獾儿嘴

木华黎领命后,亲率一支敢死队,弃马步战,朝着完颜承裕的中军大营杀去。

眼看蒙古军来玩命,驻守獾儿嘴的金军心态崩了,争相逃跑。

完颜承裕见守军溃退,本想调动周围的金军增援。但命令下达后,他才发现正是自己先前的愚蠢部署导致大部分金军被隔离在了野狐岭的各个山口险要,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前来支援。

援兵不至,大势已去,完颜承裕只得下令撤退,跟着溃兵一起往宣德方向逃命。

但两条腿的金军,怎么可能跑得赢蒙古骑兵的四条腿呢?

不久后,蒙古军在浍河堡追上金军,双方一通厮杀,金军惨败,死者蔽野塞川,伏尸百里。

在野狐岭之战中,金国最精锐的部队死伤大半,四十五万大军折损二十多万。而十万蒙古军的损失仅两万左右。

就在金军主力被痛殴的同时,驻守大同的胡沙虎见情况不妙,也带着几千人往中都方向逃亡。

在逃跑的路上,胡沙虎匪气十足,先把蔚州府的库房洗劫一空。后来路经涞水县时,又将阻拦他进城的涞水县令拖到街上活活虐死。

胡沙虎如此胡作非为,按律应当严惩。

但是,完颜永济此时却没空处罚胡沙虎。

因为蒙古军在浍河堡重创了金军后,又趁势拿下了居庸关。

而居庸关是金中都的北大门,居庸关丢了,蒙古军趁势就杀到了中都城下。

兵临城下

金国的中都,就是辽国的燕京,现在的北京。

当时的中都城,经辽、金两国近三百年的经营,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四周还建有各周长达到三里的子城,城上楼橹城堑、兵库粮仓俱在,内外两城间有通道相连,是具备立体、梯式防御的重镇。

蒙古军早先攻打西夏,连中兴府都拿不下。现在面对城防更为坚固的中都,自然也是拿不下。

成吉思汗见短期无法攻克中都,便调整战略,将十万大军分散在各地,对富饶的华北平原进行洗劫。

可以说,成吉思汗的这一招非常狠毒。

蒙古军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四处袭击的做法,不仅歼灭了金军剩余的有生力量,还通过屠戮,对金国百姓造成了恐慌心理。

而老百姓在恐慌之下,对金廷的无能统治愈发不满,又纷纷揭竿而起。

当时有很多汉人和契丹人趁机起义,有的自立为王,有的则投降了蒙古,被成吉思汗编为“伪军”。成为蒙古的第三个“牧羊犬”。

蒙古军在华北烧杀劫掠了一阵子后,抢得盆满钵满。

成吉思汗认为试探金国虚实的目的达到,战利品也抢够了,便随即下令退兵。打算第二年再来洗劫。

1211年形势图

1212年秋,蒙古军完成休整,加之上一年抢劫的战利品也挥霍一空了。

于是,成吉思汗便再次亲率大军攻打金国的西京大同。

完颜永济得知消息后,派十万大军增援。但援兵在路上遭到蒙古军的围点打援,全军覆灭。

吃了大亏,金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驻守大同的金军也准备随时接受城破之后的厄运。

不过,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大同肯定会陷落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蒙古军攻城期间,金军拼死抵抗。成吉思汗在前线视察时,被金军的弓箭射伤。

大汗受伤,蒙古军自然只能班师。

战后,蒙古人在总结经验,而女真人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完全不做战备。

1213年秋,蒙古军卷土重来,连克怀来(今河北怀来东)、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帅完颜纲、术虎高琪所部十余万人,直抵居庸关北口。

前面说了,居庸关身后就是中都城,金军不敢放弃。于是,金军便依据天险固守,在居庸关山谷的道路上铺满铁蒺藜,延绵百余里,阻滞蒙古军的攻势。

蒙古军攻了几次,攻不下,成吉思汗立即调整部署,令哲别率领少量兵力留在居庸关牵制金军,自己则亲率大军主力南下,连克飞孤,紫荆关,涿州,成功杀至中都城下。

另一边,哲别在投降的契丹人的引导下,率军从小路奇袭居庸关南口,也杀至中都城下。

时隔两年,蒙古军又包围了中都。

然后,成吉思汗这次依旧并没有攻城,仍然是兵分多路:

一路继续围困中都,监视城中金军;

一路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沿太行山以东南下,杀至黄河后,再由山西折返,洗劫沿途的金国州郡;

一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统领,洗劫华北平原腹地;

一路由合撒儿(成吉思汗弟弟)统领,沿着渤海海岸线运动,洗劫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

从1213年九月至1214年三月,在蒙古军长达半年的洗劫之下,金国的黄河以北地区被杀得鸡犬不宁。

蒙古军洗劫中原

金朝南迁

就在蒙古大军疯狂劫掠的同时,龟缩在中都城内的完颜永济死了。

怎么死的呢?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居庸关陷落后,完颜永济彻底慌了。他不经筛选,将中都附近的所有兵力都调入了中都城内。这其中就包括了上一次杀害同僚,造成恶劣影响,但却没受处分的胡沙虎。

完颜永济认为胡沙虎手上有几万人,颇有实力,就任命他为右副元帅,领兵屯驻于中都城北。

犯了过错,皇帝不计前嫌,依旧重用,这要是换做正常人,肯定是感激涕零。

但胡沙虎这个人,薄情寡义,阴险刻薄。他在坐镇中都城北期间,一天到晚什么正经事都不做,终日打猎喝酒。

完颜永济得知后,就派人去责备胡沙虎:你能干点正经事吗?敌人现在兵临城下,你就不能备战吗?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胡沙虎被使者一通质问,勃然大怒,竟然当即造反,带着本部人马杀入皇宫,废黜了完颜永济。

一个月后,在胡沙虎的安排下,完颜永济被毒杀。金世宗的庶长孙完颜珣被扶持上位,是为金宣宗。

金宣宗登基后,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中都城内的大小事宜均由胡沙虎做主。

金国大臣见胡沙虎小人得志,便都反对他。

胡沙虎迫于压力,急需要做出一些成绩,让众人闭嘴,就命令之前吃了败仗的术虎高琪主动出击,并严令其必须取胜,否则提头来见。

术虎高琪也是个人精,我要是打得过蒙古军,之前至于吃败仗?

现在你胡沙虎让我出战,那不是把我往死里逼吗?

既然你不仁,那我也不义!与其让你胡沙虎杀我,不如我先动手杀了你!

随后,术虎高琪全套照搬了胡沙虎造反的流程,带兵将胡沙虎斩杀。

完事后,术虎高琪取代胡沙虎,成为操控朝政的权臣。

至于金宣宗,则依旧是傀儡。

到了1214年三月,黄河以北的金国城市,除中都等十一座外,全部被蒙古军队搅了个一塌糊涂。

成吉思汗见蒙古军抢也抢够了、捞也捞够了,便下令退兵。

临退兵之前,成吉思汗派使者到中都给金宣宗带话:你的地盘都被我占了,就剩一个小小的中都,难道我还打不下来吗?你要是识相,就献出珍宝美女犒赏我的大军。否则城破之后,片瓦不留!

金宣宗被蒙古使者一通威胁,吓得立马允诺,主动献上了大量金玉珠宝、童男童女各五百人、绣衣三千件、御马三千匹,并将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

勒索到了大量财宝和一个公主,成吉思汗很满意,领着满载战利品的蒙古军返回了漠北。

至于金国。如果说上一次战争,金国是被蒙古军打得元气大伤的话。那这一次,金国就是元气尽失了。

偌大的华北平原,几乎是十室九空。就以眼下的形势来看,中都肯定是无法再支撑一次长达半年的围城了。

碍于严峻的现实,金廷内部很快出现了迁都的声音。

对于迁都这个提议,金国的元帅左都监完颜弼举双手双脚赞同。他认为金中都残破,这地儿是不能待了,得赶紧迁都到北宋的故都开封。

而金国的两位宰相徒单镒和完颜承晖,则极力反对。他们认为都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主动放弃中都城,必然会人心尽散,到时候谁还愿意为朝廷卖命?并且中都是连接中原和辽东的纽带,如果都城南迁至开封,辽东地区势必难保。而东北老家要是丢了,我们金国必然是大势去矣!

由于两拨人说得都有理,金宣宗一时无法决断。于是迁都一事,就拖了两个月。

但是,就在金廷内部为迁都的事情相互扯皮时,一个噩耗传来:东北的契丹人在耶律留哥率领下起义,将前去讨伐的四十万金军打得大败。现在辽东已被契丹人控制了!

得知消息,金廷内部逃跑派的声量立即压过了主战派。

之前反对迁都,无非是担心辽东沦陷。现在辽东已经丢了,那还等什么啊?赶紧逃吧,立即迁都开封。

1214年五月,金宣宗下诏,命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并令右丞相兼都元帅完颜承晖和尚书左丞相抹然尽忠一同留下,辅佐完颜守忠。

至于朝廷班子,则随金宣宗迁往开封。

这道命令一下,中都城内顿时人心惶惶。大约十万人变卖家产,随着金宣宗一道逃到了河南。

1215年形势图

中都陷落

得知金宣宗南迁开封,成吉思汗勃然大怒。

三月份刚签订和平协议,五月份就迁都跑了。看来这是不服输啊,还想在河南积蓄实力,卷土从来。

既然这样,你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不久后,成吉思汗再次率领大军讨伐金国。

这一次,蒙古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攻占中都。

为了破城,成吉思汗决定打持久战,计划先蚕食中都周围的州县,将中都围成了一座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孤城。然后再慢慢耗。

看到蒙古军这幅志在必得的架势,驻守中都外围的契丹族金兵直接哗变,投降了蒙古军。

这个消息传到开封后,金宣宗火速召回太子完颜守忠。

原本,金宣宗是想让太子替自己死社稷。但关键时刻,他还是心软了,毕竟是自己儿子,不能就这么死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完颜守忠跟金宣宗一个德性,他本来也没有与中都共存亡的决心。一听父皇宣诏,感激涕零,立马收拾行李就跑了。

太子这一跑,中都城内的军民立即人心涣散。好在宰相完颜承晖还有点本事。在他的坚持下,中都没有立即陷落。

之后的几个月,蒙古军不断对中都发动进攻,金宣宗则派了几批援军解围,但都被蒙古军击退。

1215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围困了近一年后,再也无法坚守。

完颜承晖见大势已去,就跟抹捻尽忠商量,中都保不住,你我身为留守,应当以身殉国。

抹捻尽忠不想死,表示你完颜承晖想死,我不拦着。但你不能让我陪你死。

说罢,抹捻尽忠就赶回家里,安排部下收拾金银细软跑路。

完颜承晖见抹捻尽忠是这么个态度,也不强求,回到家后便服毒自杀了。

得知完颜承晖自杀,抹捻尽忠要弃城逃跑,此前被金宣宗留在中都的几百名妃嫔宫女纷纷找上门,希望抹捻尽忠带她们走。以免城破之后,遭到蒙古兵侮辱。

面对妃嫔们的请求,抹撚尽忠表面上答应得很好,表示“我先出去,为诸位娘娘开路。等我准备好了,就通知你们跟我一起走。”

然而,抹捻尽忠逃出城后,却脚底抹油,悄悄地溜了。他跟身边的人说,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想管那些娘娘们的死活。因为带着一群女人,根本不可能通过蒙古军的封锁线。

中都城内的妃嫔宫女们就这么傻等了一晚上,直到蒙古兵攻入城内,才发现上当受骗。

蒙古军占领中都后,成吉思汗先派人将城内的财物运往蒙古大本营,然后又纵兵洗劫。

按照南宋史料记载,蒙古军洗劫中都期间,放了一把火,这场大火烧了一个月,将原本富丽堂皇的中都城,直接烧成了一片白地。

既破两河,赤地千里人烟断,燕京宫室雄丽,为古今之冠,鞑人见之惊畏不敢仰视。既而亦为兵所焚,火月余不灭——《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连城市都被夷平了,城内的老百姓自然也没有好下场。

此前被抹捻尽忠撇下的妃嫔,有的不堪受辱,选择自己结束生命。有的被蒙古兵抓获后,沦为奴隶,受尽凌辱。这一幕,像极了当年的靖康之变。

大局已定

1216年,成吉思汗决定乘胜追击,命部将三摸合拔都率一万骑兵,取道西夏,偷袭潼关。

蒙古军按计划打到河南后,猛然发现金军在开封附近屯有重兵,而且还是精兵!

成吉思汗得到情报,认为短时间内无法灭金。于是便自率主力返蒙古本部休养,留下木华黎经营中原。

成吉思汗临行前,依照汉制给木华黎铸了一个印,封他为太师国王,并跟木华黎交代:“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且勉之。”

这完全是裂土封王的待遇,把广袤的中原赐给了蒙古第一智将。

在成吉思汗休养期间,蒙古军与花剌子模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冲突。起因是蒙古军攻打西辽期间,花剌子模认为蒙古军越界了。

因为这件事,蒙古和花剌子模结下了梁子。

当然,这是小事。双方很快就平息了争端。

不过,后来闹出的花剌子模抢劫蒙古商队事件和杀害蒙古使者事件,就让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了。

在愤恨之下,成吉思汗下达了总动员令,开始蒙古的第一次西征。

按理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主力远征中亚,金国获得喘息之机,这本来是金国逆风翻盘的机遇。

可是,此时的金宣宗却在术虎高琪的怂恿下,居然出兵攻打南宋。

这一战,金军先声夺人,连取多城,但随着枣阳之战,宋将扈再兴大败金将完颜讹可的拐子马重骑兵,整个战局瞬间逆转。双方很快就在各条战线上就打成了拉锯战。

打拉锯战,金国就吃亏了,毕竟宋朝的经济底子远比金国雄厚。

金宣宗挨了蒙古人的揍,本想“取偿于宋”。可结果却是损兵折将,空耗国力。

金国侵略南宋的同时,与西夏也是战事不断。

不过,金夏战争责任不在金宣宗,而是西夏神宗李遵顼。

自从1209年向蒙古称臣后,西夏就一直是蒙古军的马前卒。

从1209~1217年,西夏每年都要发兵攻打金国。

在这个大背景下,金国上下恨死西夏了。

不过,纵然西夏如此卖力地讨好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之前,仍然抽空揍了西夏一顿。

这一次伐夏,蒙古军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包围中兴府。

夏神宗怕死,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

李德旺也怕死,便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教训的目的达到,就卖了李德旺的面子,撤军回师。

夏神宗见蒙古军走了,第一时间返回中兴府。

回朝之后,他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大胆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求和。

与之同时,金宣宗也有意与西夏讲和,以便集中精力对付蒙古军。

可是,就在金宣宗与夏神宗都有意讲和时,一个很无厘头的事情发生了。

什么事呢?夏神宗认为是金国无礼在先,也就是还记恨着完颜永济当初的揶揄,便故意端着,想让金宣宗先派人来求和。

金宣宗也认为是西夏无礼在先,便也故意端着,想让夏神宗先派人来求和。

两家的行为,就很像冷战中的男女朋友,都想让对方先道歉。要是没人先认错道歉,可能朋友关系就吹了。

金宣宗和夏神宗就是这样。夏神宗见金国始终没人来谈议和的事,就不想谈了,派兵攻打金国。

金宣宗知道后,心想这还议和个鸟啊?打他丫的!

从一开始闹掰到最后金哀宗完颜守绪主动提出议和,金国和西夏打了十三年。

两个弱鸡对耗,谁最得利?

显然是蒙古。

就在金国与南宋和西夏两面开战时,木华黎一改之前蒙古军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惯例,重用降附蒙古的中原土豪,如河北清乐军首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兴中府元帅石天应等人。

在中原土豪的帮助下,木华黎不仅将原本只是轻骑兵的蒙古军,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部队的混编军团。还攻取了辽西、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大量州郡,并置官镇守,牢牢控制了这些地区。

面对蒙古军的进化以及木华黎的步步蚕食战术,金国无兵应对,因为兵马都调去打西夏和南宋了。

无奈之下,金宣宗只好“包产到户”,收买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土豪武装首领,如王福、武仙、郭文振、胡天作等人,封他们为“九公”,让他们各领本路兵马守城夺地,与蒙古军在太原、平阳(山西临汾)、真定(河北正定)等地与蒙古军进行拉锯战。

可是,这些拥护金国的土豪能与蒙古军打得有来有去,是建立在蒙古军主力西征的基础上。

一旦蒙古主力东返,这些地方军阀,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而归。

同一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征兵和故意不纳人质为借口(真正原因是夏神宗与金哀宗勾结的事情败露了),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战铲平西夏,将党项人灭族。

当时的西夏国主是前面提到的李德旺。

金国皇帝则是金哀宗完颜守绪。

这俩都比他们的父亲靠谱。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金夏顺势结盟。

然而此时结盟,为时晚矣。

金国援兵被蒙古军拖住,西夏只能孤军奋战。

李德旺很清楚,成吉思汗不会再接受自己的投降。因为他不信任自己了。

于是,他决定做困兽之斗,集中所有兵力,与蒙古军决战。

这一战,蒙古军十余万,西夏军三十万。双方士气都很高。

不过,大战的结果依然是蒙古军大胜,西夏军惨败。

蒙古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呢?

总结起来,就是常规三板斧,你士气高昂时,我不跟你打。你士气低落了,我就像牛皮鲜一样死贴着你。你心态崩了,我趁机痛打落水狗。

当时,李德旺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部署了十万人。在两府之间的野外,又驻留了十万人。

开战之后,成吉思汗利用西夏军分兵的情况,制定了先集中兵力包围西平府,做出假意要攻城的策略,刺激西夏军与自己决战。

当西夏军行动,增援西平后,蒙古军迅速从西平撤军,于半道设伏,利用弓箭射杀前来增援的西夏步兵和重装骑兵。

等到西夏军死伤到了一定比例后,蒙古军最狠毒的绝招来了。

蒙古军并不阻止西夏军前进,而是故意让开大路,放任西夏援军进入西平府。

当西夏援军进城后,蒙古军突然杀出,截断了西夏军队列,并利用箭雨和火攻,阻止城内西夏军杀出。

此时,城外的西夏援军兵力不足,不是蒙古军对手,只能退兵。城内守军被堵在城里,又冲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再次被围。

当西平府城内的西夏军又被围困一段时间后,这时候猛然发现,自己上套了!

城内的粮草本来就不足,现在又涌入了大量援军和伤员。这些人进城后,不仅起不到增援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负担。

所以,西平府的十几万夏军很快就陷入了惴惴不安当中。

负责守城的西夏太子李德任见情况不妙,担心士兵哗变,下令突围。

然而士气高涨时,西夏军尚且敌不过蒙古军。此时一帮哀兵,又能有什么作为?

最终,奇迹并没有发生。十几万西夏军开城突围后,先是被蒙古军的箭雨射杀大半,剩下的残兵又被围歼。

而整场战斗下来,蒙古军的伤亡还不到一万人。

通过这一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年的蒙古,习惯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很少会与对手在战场上死拼。

整个蒙古草原才多少人口?就算一打十,也不够与金国和西夏拼的。

攻克了西平府,西夏灭亡已成定局。成吉思汗认为中兴府的西夏残军肯定不敢出战,便调转方向,亲自率军突袭金国,将关中地区横扫一空。

五个月后,成吉思汗回师中兴府,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被西夏末主李睍拒绝。(李德旺在蒙古军围城期间惊悸而亡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城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濒临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李睍认为天意如此,便遣使投降。

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临死前,他留下遗嘱,要求尽灭党项族。

而随着西夏的灭亡,独木难支的金国也步入了灭亡倒计时。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