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年,宋徽宗拜童贯为帅,总领十五万宋军伐辽。

开战之前,辽国方面人心涣散。

天祚帝为逃避金军追杀,躲进了阴山北麓的原始森林。

他这一跑,顿时让幽州的辽军六神无主。

是啊,皇帝都跑没影了。咱们当兵吃粮的犯得着继续死扛?

眼见人心涣散,担任幽州留守的耶律淳为了凝聚士气,便自立为帝,鼓舞军民继续战斗。

可是自立为帝,毕竟合法性不足,无法号召所有势力。

并且,此时辽国的账面实力也摆在这里。就凭幽州的几万残兵败将,既要抗金,又要防着宋朝,能成什么气候?

所以,当耶律淳自立为帝后,便马上派人与宋朝交涉,希望宋军不要落井下石。

辽国求饶,那宋朝又是什么态度呢?

当时的宋徽宗很自负。他御笔手书,给童贯写了上中下三策:

如燕人悦而从之因复旧疆策之上也;

耶律淳能纳款称藩策之中也;

燕人未即悦服按兵巡边全师而还策之下也。

从字里行间就不难看出,宋徽宗对辽军极为轻视。他觉得辽国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只要大宋王师一到,幽州人民必然是箪食壶浆,热烈欢迎宋军入驻。

相比于宋徽宗,担任监军的童贯更乐观。

他认为辽国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自己过去踹上一脚,光复幽燕的丰功伟绩就是自己的了!

童贯

那么,现实是不是真如宋徽宗和童贯设想的那般乐观呢?

很不幸,事实与他们预想的截然相反。

开战之前,宋军同样也是问题一大堆。

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参与此次伐辽的宋军,隶属于三个单位,一是西北禁军,二是河北禁军,三是京畿禁军。

后两者,战斗力不怎么样。宋辽自签署澶渊之盟后,百年未开战端。

河北军队长年不打仗,训乱也趋于荒废,战斗力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相对而言,西军因为有西夏练手,战斗力倒是有一定战力。

可是,由于西军从横山之战开始,就一直没有休整过。先是与西夏激战,后又抽调主力南下平定方腊起义。

在平方腊期间,因为水土不服,西军病倒了一大半。

夫建康水乡,其土卑湿,其食鱼稻,非西北之兵所利;不产粟麦稗草,土气多热,非西北之马所便。往年方腊起于江浙,朝廷遣西兵讨,之疾病物故者三之二,而马之存者无几——李纲《梁溪集》

而在结束了江南的战事后,西军又马不停蹄地进军燕云。

如此密集且高强度的作战任务,就算是一头牛也累趴了。

所以说,宋军的战斗力很有问题。

其二是士气问题。

出兵之前,因为方腊起义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生产,宋朝一时拿不出足够军粮,只能以粗糙的秕谷凑数。

常言道,皇帝不差饥饿兵。军士们连吃口饱饭都是奢望,士气自然不高。

并且,宋军当还不止是缺粮。

按照童贯写给宋徽宗的奏折来看,宋军当时还缺军械。

如军粮虽曰:见在粗不堪食,须旋舂簸仅得其半。又多在远处,将输费力。军器甚阙,虽于太原、大名、开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适用,至于得地版筑之具并城戍守御之物悉皆无备。

宋军的军粮还没运到前线,军械也是临时从太原、大名、开德的军器库征调,也没有运到前线。可是,开战的诏令却先颁布了。

这不是闹着玩吗?

第三是将帅不和。

童贯为了封王,对北伐幽云颇为积极。

可是作为宋军实际总指挥的种师道(也就是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却对伐辽没什么积极性。

关于种师道明确反对伐辽的原因,按照史料记载,是因为他认为伐辽是不义之举。

“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

但这明显是冠冕堂皇之词。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种师道不愿意在童贯的指挥下伐辽。

毕竟童贯此前坑死过西军宿将刘法。

真正有本事的人,谁愿意给童贯打下手?

坏了事得替他背锅。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关于童贯的德行,我就不妄加评论了。引用一则宋徽宗评价童贯的史料,自己体会吧。

(童)贯以昏耆,所施为乖谬,故相隐匿,蔽不以闻,致边事机会差失,为朝廷之害莫大于此——《三朝北盟会编》

战斗力孱弱,士气低落,军士疲惫。且将帅不和。宋军出征之前,就已经蒙上了一层失利的阴影。

至于接下来,就是连战连败。

宋军抵达高阳关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种师道率领,一路由辛兴宗指挥。

种师道部渡过白沟河时,幽州的汉人老百姓,并没有像宋徽宗设想的那样,箪食壶浆,迎接宋军。而是对宋军视若陌路,主动给辽军通风报信。

辽军也并没望风而降,而是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怒气值拉满,趁宋军渡河未半时,主动出击。

宋军见辽军主动杀过来,毫无作战准备,士兵看到对岸的辽军,掉头就跑,种师道挥剑杀死数人也阻止不了。

在战斗期间,宋军先锋杨可世被辽军打伤。

种师道见突袭幽州已无可能,便下令退兵。

两天后,见宋军没有渡河的意思,耶律大石派使者谴责种师道违约,表示要战便战,如果不想打,趁早滚蛋。

前面说了,种师道本就不同意伐辽。现在被辽使一通谴责,便主动撤兵了。

种师道初战失利,童贯随即命令辛兴宗部出击。

但辛兴宗率领七万宋军渡过白沟河后,遭到了三万辽军的拦截。又收获了一场惨败。

两战两败,宋军连幽州城都没看到,就被辽军打回了国内。

战后,被辽军暴打的宋军很愤怒。

不是说辽军人心涣散吗?不是说辽军望风而降吗?怎么看到的和听说的不一样?

而童贯对于战局失利,也是颇为着急。

战前吹牛,把话说得太满,现在不仅未能一脚踹倒辽国,反而还把自己给踹骨折了。着实是丢人现眼。

为了甩锅。童贯先向徽宗上奏,声称此前的情报有误,辽军仍然十分强大。

然后,他又写了一道弹劾奏章,把战事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种师道。说种师道的战斗意志不坚斗志,导致朝廷收复燕云的战略构想遭到巨大损失,恳请徽宗严惩。

徽宗收到奏折后,勒令种师道退休。

至于童贯,则依然故我。

金国方面,在得知宋军战败的消息后,完颜阿骨打也很着急。

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宋朝答应把每年给辽国的岁币转赠给金国。可前提条件是宋军攻取幽州后再给。现在宋军拿不下幽州,他就收不到岁币,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为了尽快得到岁币,完颜阿骨打遣使到开封询问宋徽宗:你们到底行不行啊?幽州的辽军已经派人向我国请降了,我国只是碍于海上之盟才没有答应,希望你们能尽快给个痛快话。如果你们不打算攻取幽州,那我们就先出兵了。

面对金使的质问,徽宗慌了神。

而恰恰在此时,幽州的辽军发生了变故。

宋军第一次伐辽失利后,耶律淳病死,辽国内部分成亲宋和亲金两派。

宰相李处温想投靠宋朝,却被权臣萧干设计杀死。萧干控制住局面后,拥立天祚帝的儿子耶律定为帝,继续与宋朝对抗。

得知萧干掌权,一直与他不和的辽将郭药师和高风担心被其干掉,便一起降宋

郭药师和高风降宋后,他们驻守的涿州和易州纳入宋土,辽军兵力也锐减一半。

面对这一有利形势,徽宗雄心复发。随即将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调到河北,让其接手种师道的部队,协助童贯收复幽州。

这一次,因为涿州、易州已经纳入宋土,所以二十万宋军直接杀到了卢沟河南岸。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

宋军兵临城下,辽军自然是要应战。萧干率一万多辽军进至卢沟河北岸,与宋军隔河对峙。

两军对峙期间,熟悉辽军底细的郭药师见幽州大队人马倾巢出动,猜到此时城内肯定防御空虚,就向刘延庆建议:主力在此吸引辽军,另派一支精兵奇袭幽州。只要攻破幽州,灭辽指日可待!

刘延庆觉得郭药师的主意不错,便当即派遣杨可世与郭药师率六千人偷袭幽州。并让自己儿子刘光世再率一万人负责接应。

后来,趁萧干与刘延庆对峙之际,杨可世和郭药师率宋军杀入幽州,并指挥部队对驻守城中的辽军进行清剿。

按理说,宋军握有绝对兵力优势,况且宋军也攻入了幽州城内。此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宋军手上,这仗怎么可能输呢?

然而,宋军就是这么神奇。

郭药师率部攻入幽州后,负责增援的刘光世却没有及时跟进。幽州城内的宋军对此并不知情,反而以为胜利在望,军纪不整,酗酒闹事,抢夺财物。

结果,当萧干指挥三千辽军杀回幽州后,原本应该被宋军围歼的辽军,却反包围了幽州城内的宋军。

最终,经过一场恶战,宋军仅逃出四百人。宋军在突围期间,郭药师连马都顾不上骑,直接找了根绳子缒城而出,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很神奇是不是?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萧干和耶律大石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故意放回一些俘虏,谎称将有数倍辽军前来增援。

刘延庆信以为真,连夜烧毁营寨,落荒而逃。

宋军逃跑期间,来不及带走辎重,以致宋神宗变法以来,宋朝在边境储存的军械物资被辽军全部缴获。

此战,宋军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也让金国对宋朝产生了鄙视心理。

用完颜阿骨打的话说: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万众,一旦不战,兵散而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

而既然金国瞧不起宋朝,那很自然的,完颜阿骨打也就不想陪宋徽宗浪费时间了。

1122年底,金军对幽州发动进攻。

驻守居庸关的辽军见金军兵临城下,原本还想抵抗一阵。可是就在两军交手前,居庸关却突然爆发山崩,山上的落石像长了眼睛一样,只砸守城的辽军(真是天意),而金军则毫发无损。

山崩结束后,负责居庸关防务的耶律大石见大势已去,率七千残兵向西逃窜,决定寻找不知所踪的天祚帝。

耶律大石走后,驻守幽州的萧干也没了先前吊打宋军的神勇,慌忙率部突围。

金军在几乎没受什么损失的情况下,轻松拿下幽州。

听说金军攻占幽州,童贯傻眼了。总不能跟金军开战吧?

不能打,又要收复幽云,那要怎么办呢?

童贯想了想,谈判吧。用钱赎买。

不过,在战场上没能拿到的东西,却妄图在谈判桌上拿回来,这难度可想而知。

此后一个多个月,金国反复加码,对宋朝进行多轮讹诈。

徽宗急于收复幽云,竟然全部允诺。

1123年二月,宋朝与金国达成协议:宋朝在每年五十万岁币基础上,每年再追加相当于一百万两白银的实物,从金军手上收回幽州附近的二十四个县。

注意了,金国勒索的一百万两,是相当于一百万白银价值的实物,而不是货币。

对于宋朝来说,金国提出的这个要求,击中了自己的要害。

因为如果宋朝每年只给钱,就以金国落后的生产力,宋朝可以通过贸易轻松挣回来。

但是现在金国不要钱,提出要物资,这就让宋朝徒增了一笔开支。

想想看,宋朝的财政压力本来就重。现在每年还要新增价值一百万两白银的窟窿,这得用什么才能去填平?

签订协议后,宋徽宗仔细琢磨了一下,认为很亏,就又派赵良嗣到金国谈判,要求金国归还西京大同。

也就是,宋朝可以当冤大头,但金国要归还整个幽云十六州。

对于宋徽宗的要求,完颜阿骨打表示,可以归还,但宋朝要多加二十万的犒军费。

赵良嗣回朝复命,转达金国的要求,徽宗认为一百万都掏了,不在乎再多掏二十万,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然而,金国收到宋朝的岁币后,在交割幽云十六州之前,竟然纵兵洗劫,将幽云地区的老百姓和金帛捆载而去。

宋军最后接收的,仅仅只是几十座空城。

后来,由于幽云地区被金军洗劫一空,仅靠当地的财政收入无法供养军队和官员,徽宗下令从河北、山西等地调取粮草。

但是,河北、山西本身也不富裕,仅仅一年时间,这两个地区就被掏空了,再也无法供给燕云。

无奈之下,徽宗只好又下令,再从江南、两浙、江西、两湖等地向老百姓增收每年30贯的“免夫钱”。

什么叫“免夫钱”呢?

宋徽宗的解释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天下人都应该前去效命,后方既然没有上前线,就要用钱来弥补。

1123~1125年期间,通过各级衙门的强取豪夺,徽宗一共募得二千万贯钱,解决了幽云十六州的财政危机。

实事求是的说,徽宗募钱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好的。但过于沉重的负担,以及当时稀烂的吏治,也造成了四海怨愤,民众生活更加困苦的问题。

对于这个结果,此前一直负责与金国的谈判的赵良嗣心寒了。

他作为生于辽国的汉人,以前只知道天祚帝昏庸,辽国很腐败。但在投奔宋朝,对宋朝有了较深认识后,意识到宋朝远远比辽国更腐败!

为了避免辽国灭亡的悲剧在宋朝重演,他很认真的向宋徽宗上了一道奏疏,希望徽宗允许他辞官,并希望徽宗加强战备,完善幽云地区的防务。

可是,此时的徽宗沉浸在了灭青唐吐蕃、破西夏、平内乱、复燕云的喜悦中,完全听不进忠言逆耳。

1123年二月,耶律大石找到失踪许久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次年七月,天祚帝在得到阴山室韦(蒙古部的一支)的支持后,决定反攻金国。

对此决定,耶律大石坚决反对,但天祚帝听不进去,死活就是要决战。

耶律大石认为如果自己继续跟着天祚帝,估计会死无葬身之地,便带着两百人和六百匹马出走可敦城。

后来,耶律大石创立了西辽政权。而执意出兵的天祚帝则兵败被俘。立国两百多年的辽国也就此灭亡。

灭辽后,没了肘腋之患的金国,随即把矛头直指宋朝。

其实,早在归还幽云十六州时,金国诸多王公大臣就想一鼓作气,南下灭了宋朝。只是因为完颜阿骨打病故,继位的金太宗完颜晟要花时间巩固执政根基,金军才没有发动侵宋之战。

现如今,完颜晟的执政根基已稳,同时辽国也被铲灭。金国已经具备了出兵条件。

1125年底,宋金战争爆发。

此役,金军兵分两路杀入中原。一路由金国国相长子完颜宗翰带队,直插太原;另一路则由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率领,直取燕京。

金军的计划是两路人马分别攻下太原与幽州之后,再汇合一处,杀向开封。

金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此时的宋朝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宋朝对金国的入侵,毫无军事戒备。

负责防守幽州的郭药师见金军势大,直接举旗投降。七万宋军沦为俘虏。

投降后,郭药师建议完颜宗望大胆穿插,根本不必去管宋朝河东的精兵。

因为一来,河东的宋军有完颜宗翰的西路军牵制。

二来,宋朝的军队和官场一样烂熟了,从来只顾自己死活,绝不理会旁边的安危。

事实证明,郭药师的建议非常正确。

听闻金军入侵,在太原监军的童贯,以当面向皇帝禀报为由,逃离了太原。

据史料记载,童贯逃跑前,太原守将张孝纯曾拦住不让他走。

张孝纯怒斥童贯:你作为皇帝心腹,不号令天下兵马全力抵抗,现在却开溜,把大好河山丢给敌人,你对得起皇帝吗!

然而,童贯脸皮极厚,他当即就反咬张孝纯一口,说:我童贯受命为宣抚,不是来守卫疆土的。你要我留下来坚守,那还要你这个地方官有何用?

说完这番冠冕堂皇之词后,童贯快马加鞭逃离太原。谁也拦不住。

童贯逃跑后,河东宋军群龙无首,只能各自为战。但好在太原守军给力,将西路金军牵制在了太原城下。

见西路金军无法抵达预定位置,完颜宗望只好孤军深入,率军抵达黄河北岸。

需要注意的是,宋金开战之后,金军虽然一路势如破竹,但也遇到了当年澶州之战期间辽军遇到的问题。

那就是金军的野战很强,可遇到坚城,如太原城、大名府等城池坚固的重镇时,一时半会是拿不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宋朝能认认真真,好好组织军队防御,与金军对耗,迫使金军退兵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面对前线传回的奏报,宋徽宗和宰执大臣,竟然全部丧失了战斗意志。

这一幕,比当年王钦若、陈尧叟劝宋真宗逃跑还要严重。因为当年至少还有一个力主死战到底的宰相寇准。而现如今,能影响皇帝决策的宰执大臣皆是逃跑派。主张抵抗的大臣,普遍层次不高,说不上话。

既然高层都想跑,那就跑吧。

很快,徽宗做出决定——罢花石纲,下罪己诏,撇清责任。为南逃避祸做准备。

做完准备工作后,徽宗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

按宋朝的惯例,皇太子担任开封牧或是开封府尹,意味着即将接班掌权。

不过,就在徽宗准备传位时,太子赵桓却死活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呢?

因为赵桓也怕死,他也想逃跑。他觉得留在开封迟早要被金人活捉。

就这样,一个想传位,一个不想继位,大宋的龙袍仿佛是烫手的山药,被皇帝和太子推来推去。

看到这滑稽的一幕,大臣们无语了。

相互推辞了一段时间后,徽宗觉得这么耗着也不是事,就命令宰相李邦彦直接把龙袍往赵桓身上披。

李邦彦在给赵桓披龙袍的同时,徽宗在一旁威胁道:汝不受,就是大不孝!

赵桓也是人精,见老爸给自己扣帽子,他当即泪如雨下,表示父皇尚健在,我受了这皇位才是大不孝!

徽宗一看,心想这小子不简单啊?便命令内侍簇拥着赵恒,强行推他到福宁殿即位。

在去到福宁殿的路上,赵桓拼死挣扎,竟然当场昏厥。

见赵桓晕倒,内侍和大臣们随即将他抬上龙椅,举行继位典礼,是为宋钦宗。

等到钦宗醒来,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好于次日召见群臣,结束了这场滑稽又可笑的内禅闹剧。

之后,钦宗以皇帝身份留守开封,徽宗则按计划,携皇太后、皇子、帝姬(徽宗朝将公主改称帝姬),以及蔡京等宰执大臣,走水路逃亡江南。

徽宗走后,主战大臣纷纷向进言,希望钦宗能下旨诛杀六贼。

所谓六贼,指的是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李彦和梁师成。

这些人都是宋徽宗的心腹。

徽宗南逃时,蔡京、朱勔随徽宗出逃。

王黼、李彦和梁师成留在了开封。

面对大臣们的进言,钦宗起初很犹豫。

自己刚登基就拿前朝重臣开刀,舆论上难免会遭人非议。

可就在钦宗犹豫时,王黼、梁师成和从太原逃回开封的童贯却惹怒了钦宗。

什么事呢?

他们目中无人,不听钦宗的号令。

童贯回京后,钦宗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让童贯留守开封。但童贯没搭理钦宗,以太上皇有旨意为由,正大光明的带着两万禁军跑了。

王黼也一样,身为宰相,见金军将至,不思为君分忧,反而偷偷带着妻儿逃离京城,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比之童贯和王黼,梁师成更作死。他担心被钦宗干掉,便整天跟着钦宗身边,就连钦宗上厕所都要紧随其后。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想绑架皇帝吗?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钦宗已经继位,童贯、王黼、梁师成却依旧以徽宗为靠山,对新皇帝视若无物,这让钦宗如何能忍?

于是,钦宗便愤然下旨,将六贼降职。

很快,钦宗的旨意下达到六贼面前。

蔡京罪大恶极,发配广东雷州。

童贯罪大恶极,发配海南三亚。

朱勔罪大恶极,发配广东龙川。

李彦罪大恶极,直接处死。

梁师成罪大恶极,直接处死。

王黼罪大恶极,本来也应该直接处死,但因为他是士大夫,不能明杀,钦宗便授意开封尹聂山派人将其暗杀。

从这就可以看出,钦宗诛杀六贼,虽然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号,但钦宗清洗六贼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为了剪除徽宗身边的羽翼,削弱徽宗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中的大恶人高俅,层次不够,并不在六贼之列。他最后是善终。

徽宗南逃期间,高俅也在随行之列。

后来童贯追上徽宗,在徽宗的面前告了高俅一状。

相比于之下,由于徽宗还是更信任童贯。于是在童贯的鼓动下,高俅便被徽宗下旨,留在了淮河北岸。

名义上,徽宗是让他“控扼淮津”。

实际上,他是被踢出了徽宗的“朋友圈”。

高俅也不傻。既然失宠,那还不如回去开封算了。而回去之后没多久,高俅便病死。

死之前,高俅没受什么折磨。他幸运地躲过了靖康之变。所以说,高俅是善终。

当然,高俅死后还是被追究了责任。

太学博士李若水等人上书,指责高俅生前败坏军政,导致金人长驱直入,罪同童贯。于是高俅死后不久,钦宗就下旨,追夺了他的生前荣誉。高俅也因此被世人唾弃,并在后来的水浒传中与蔡京、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处理了六贼后,宋钦宗采纳兵部侍郎李纲的建议,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并下诏起用此前被宋徽宗勒令退休的种师道,任命其为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授予其自行征兵、征粮之权。

收到诏书,种师道一面通知给弟弟种师中和熙河经略使姚古,令二人调集兵马,增援开封。一面与姚古的儿子姚平仲率领七千精锐先行出发。

金国那边,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军仍堵在太原城下。此时已杀到黄河北岸的完颜宗望等不来友军,又听说宋朝换了新皇帝,各路宋军已在增援开封的路上。他感觉单靠东路金军,难以拿下开封,便动了退兵念头。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郭药师又跑出来对完颜宗望进言:赵佶虽然退位,但新继位的赵桓也是废物,此时仍可进军!

听了郭药师的建议,完颜宗望觉得自己来都来了,临门不踢一脚,太可惜了。

所以,东路金军便在没有西路金军配合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进至黄河南岸。

金军渡河后,立即摆出一副攻城架势。

眼见金军要攻城,宋朝君臣又慌了神。

宰相李邦彦、张邦昌建议钦宗逃跑,李纲对此坚决反对。

他在大殿上慷慨陈词道:大臣们享受着朝廷的高官厚禄,现在不应该挺身而出吗?就算你们只是一介书生,不能冲锋陷阵,也应该抚驭将士,为皇帝分忧!

群臣被李纲这么一说,顿感羞辱,但又很不服气,便随即反驳道:你这么会说,自己怎么不出战?

李纲见一群怂货居然还敢顶嘴,当即便向钦宗请命:臣怎敢不已死报答厚恩!只是臣人微言轻,恐无人听命。

钦宗见李纲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提逃跑的事,只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也就是副宰相),总领汴京防务,负责开封保卫战的具体事宜。

1126年正月初八,金军进攻开封,被李纲指挥宋军击退。

第二天,金军发动第二次进攻,又被李纲指挥宋军击退。

两战两败,完颜宗望急了。

而就在此时,种师道率领的七千宋军,大张旗鼓,抵达开封西郊。

完颜宗望摸不清种师道的虚实,他以为西北宋军主力来了,便一面分兵防御种师道,一面派人到开封城下喊话,表示愿意谈判。

此时,主动权在宋钦宗手上。因为东路金军只有六万人,两次攻城失利后,兵力减至五万左右。只要二十万西北宋军赶到,与开封城内的宋军内外配合,金军不死也残。

然而,就在这个关头,宋钦宗竟然怂了。

他立即派人到金营带话,表示可以谈判。

这一下,完颜宗望和金军诸将算是彻底摸清了宋朝的底细——纸老虎罢了。

后来,钦宗以同知枢密院李棁为正使,去到金营谈判。李纲认为李棁性格软弱,不适合这个工作,便请求自任谈判使。

但是,钦宗驳回了李纲的毛遂自荐。他认为李纲的性子太刚烈,不适合谈判。

这一幕,又是像极了当年的澶渊之盟。并且比当年的局面还要严重。

因为当年宋真宗虽然也不许性格刚烈的寇准出任谈判使,但好在真宗有底线,明确表示了不能割地,岁币也不能超过一百万。

而相比于真宗,钦宗则是毫无底线。

面对金国人的狮子大开口,宋钦宗竟然满口答应了下来。

那么,金国提出了什么条件呢?

归纳总结,就是七条。

一,宋朝要付给金国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白银的犒军费;

二,岁币增加到九百万;

三,上供缎、绢各一百万匹;

四,上供一千头骆驼,马牛骡各一万头;

五,上供五监书。一监书大约是一万卷;

六,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七,宋朝要交出亲王、宰执各一人,留在金营作为人质。

得知钦宗同意金军开出的天价条件,李纲简直惊呆了。这已经不是面子问题了,而是宋朝到底能不能负担得起的问题。

是的,宋朝虽然富有。

但是,一年九百万的岁币,外加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白银的犒军费,这是宋朝掘地三尺也凑不出来的!

北宋天禧五年财政收入

见皇帝昏了头,种师道和李纲都建议钦宗不要签字盖章。

种师道认为,金军只有几万人,而京城方圆达八十里,金军根本围不住开封。况且开封城里有可支用数年的粮草和百万居民,只要调度得当,以待勤王之师,至多一个月,到时候求饶的就是金军了。

但是,钦宗听不进种师道和李纲的建议。一意要与金人言和。

后来,为了履约,钦宗先是命令开封城内的所有宗室、贵戚、官员捐款,然后又派人查封全城的金银铺和妓院。

但是一通折腾下来,钦宗获得的金钱总数仍然与谈判规定的数字相去甚远。

不得已之下,钦宗只好打百姓的主意,命令开封的老百姓将家中的金银全部上缴,老百姓如果敢私藏金银财宝,一律处死!

可是,钦宗如此折腾一番,最后总共也只搜刮到了三十万两黄金和一千万两白银,这与金军要求的五百万黄金和五千万白银,仍然有巨大差距。

与金军签约前,钦宗应该对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白银没有概念。

他以为大宋富甲天下,金人的要求,不过是九牛一毛。现在,他终于知道,金人的要求对于大宋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

眼见完不成任务,钦宗只好一面派人到金营谈判,表示实在难以凑够金银数量,希望完颜宗望能适当减免。一面则询问种师道和李纲,有什么办法可以赖账?

种师道和李纲见钦宗有毁约的想法,随即提出建议:

目前种师中和姚古率领二十万勤王大军已经赶到开封,我军数倍于敌,足以力战。

但是,金军骁勇善战,若是野战,我军恐难以取胜。

所以,现如今最稳妥的办法是将二十万兵力散开,分为多路,一路截断黄河沿线,掐掉金军的粮道。一路则负责牵制金军,与金军对耗。

待我们与金军再耗上一个月,耗到他们兵疲师老,粮秣匮乏,撤退回国时,再趁他们渡过黄河时,半渡击之!

如此一来,定能杀他们聚而歼之。

种师道和李纲的御敌方案,平心而论,从落实上讲,有点理想化了,明显是高估了宋军的执行力。

但从战略战术上讲,挑不出毛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宋军军力、物资上的优势,不和金军展开野战,而是一步步地蚕食掉金军的活力,达到最后一鼓聚歼的效果。

按着这个方案执行,就算最终不能一举聚歼金军,也能杀他个人仰马翻。

可是,钦宗却莫名其妙的没有同意。

他最终采纳了姚古的建议,命令姚平仲率军夜袭金营。

结果,收获了一场惨败。

事后,完颜宗望派人怒斥宋钦宗在谈判期间竟然搞偷袭。钦宗觉得很不好意思,当即让李纲背了黑锅。表示这都是下面人胡搞,自己并不知情。

李纲被免职后,李邦彦又跳出开鼓动钦宗割地赔款。开封军民得到消息,群情激愤,差点就酿成了民变。

钦宗见事态严重,只好又赶紧召回李纲,将其官复原职。

这里额外一提。

姚平仲夜袭金军时,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还留在金营做人质。完颜宗望对宋军夜袭一事很愤怒,便将赵构和张邦昌叫到面前,扬言要杀了他们。

张邦昌为了保命,痛哭流涕,完颜宗望见到这一幕,简直无语了。心想宋朝的宰相怎么都是一副哭哭啼啼的模样?

然后,他就在心里记住了张邦昌,决定以后把这家伙当作傀儡培养。

至于赵构,则是镇定自若,任凭完颜宗望如何吓唬,他都无动于衷。

见赵构不怕死,完颜宗望很疑惑,这是宋朝皇室的亲王吗?这和普遍意义上的宋朝上层人物反差也太大了吧,这该不会是宋朝皇帝舍不得亲王,随便派了个人来冒充的吧。

想来想去,完颜宗望决定退货,让宋朝再另派一个亲王来做人质。

然后,赵构就这么幸运地回到了开封。

1126年二月,眼见拿不下开封,完颜宗望在讹诈到一部分金银珠宝和钦宗割让河北三镇的书面协议后,便下令撤退。

得知金军撤退,种师道和李纲极力建议钦宗派出一支精兵趁金军渡黄河时偷袭。

等了这么久,就是等这一刻啊!

可是,钦宗却不同意对金军半渡击之。

他认为既然金军撤走,就不该再生是非。

此时的钦宗,已经不把金军当作自己的最大威胁了。他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徽宗。

为什么是徽宗呢?

因为徽宗到了江南后,不仅排场不减,开销惊人,故意截留东南财赋。而且还经常派人到地方宣旨,跟钦宗打擂台,隐隐有另立中央的意思。

想想看,宋朝就那么大。黄河以北被金国人占着,江南又被徽宗占着。钦宗夹在金国和徽宗中间,他的日子能好过?

并且,东南比河北富裕,徽宗把江南的财税截流,那等于是掐住了钦宗的命根子。

所以说,在钦宗看来,现在的徽宗才是最大的威胁。自己的老爸可比金军狠多了。

后来,钦宗请李纲出面,连哄带骗,把徽宗诓回开封。

然后,为了避免徽宗还朝之后再对朝政横加干涉,钦宗将徽宗软禁在了深宫之中。

而随着徽宗的失势,此前只是流放,侥幸未死的童贯、朱勔被钦宗派人诛杀。蔡京则在流放途中病死。

至此,六贼全部被肃清。一个旧时代也就此谢幕。

1126年四月,为了进一步巩固皇位,从各个角度将徽宗可能利用的借口全都堵死。钦宗下诏,废除了之前的割地协议。同时以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种师中为河北副制置使,姚古为河北制置使,让他们兵发河北,救援太原。

金军见宋钦宗不打算割让河北三镇,也没太在意,毕竟这已经不是宋朝第一次毁约了。

只不过,当时金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所以才没有马上出兵报复。

1126年五月,见金国没有反应。姚古和种师中按计划,北上增援太原。

当时,完颜宗翰的西路金军已经在太原城下苦战了近半年。形势对宋军而言,其实是比较有利的。

然而,当种师中率部与金军遭遇后,姚古却没有按约定抵达战场。

结果,原本的多路宋军会战金军,就变成了种师中的种家军单挑金军。

此战,宋军身陷重围,虽然种师中率领部下奋力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得知弟弟战死,种师道一病不起,后来气死了。

钦宗随即任命李纲为河东河北宣抚使,负责统筹协调解围太原。

然而,由于李纲没有军队资历,在军中缺乏威望,前线各部宋军不听他的指挥,难以形成合力对抗金军。

因而在七月和八月的战斗中,宋军与金军大战四场,四战四败。

到了八月底,钦宗把李纲当作替罪羊,将他解职贬黜,离开了政治中心。

然后,钦宗使出离间计,试图策反早先投降金国的原辽国大将耶律余睹。

但谁知,耶律余睹并无反意。他将钦宗的招降书上缴给金国朝廷,惹得金太宗完颜晟勃然大怒。

加之,金国此时也完成了战备。

故而在1126年八月底,金国便发动了第二次伐宋战争。

这一次,金军的部署与先前一样,两路金军的统帅没变,只是在两路统帅之上,完颜晟又任命自己的五弟完颜杲为大元帅,统筹指挥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

九月初,完颜宗翰集中西路金军,对太原发动一连串猛攻。

此时的太原已经被围困了八个月,城内粮草早已经吃完,守城士兵在城墙上饿得没有力气拿起武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军爬上城墙,对自己刀砍斧剁。

得知太原守不住,徽宗跟钦宗商量:我们都待在开封,容易被一网打尽,要不,你放我去洛阳治军练兵,防备金军吧。

很显然,徽宗的建议是正确的。

但是,钦宗此时已经失心疯了,他认为一旦放走老爸,自己皇位不保,便果断拒绝。

后来,太原沦陷,金军一路南下,连克隆德府(山西长治)等重镇,到达黄河北岸。

此时的黄河南岸有十三万宋军,如果宋军能认真应对,金军肯定过不了黄河。

然而,此时的宋军已经吓破了胆。面对远道而来的金军,十三万宋军竟然望风而逃。

金军顺利渡过黄河后,拿下重镇洛阳。

与之同时,完颜宗望的东路金军也顺利杀过黄河,兵临开封城下。

得知金军即将要包围开封,钦宗慌了,立即派赵构前去金营谈判。

赵构这次是二进宫,本来就不想去。

加之走到磁州时,当地的知州宗泽也劝他不要去,去了就回不来了。

于是,赵构就调头返回相州,躲在战场之外,静观其变。

金国那边,等不来赵构,就派人到开封催促钦宗投降,尽快割让河北、山西。

在军事节节败退的情况下,钦宗彻底放弃了国家的底线,被迫应允。

可是,河北、山西的宋军不愿意投降。哪怕是钦宗的诏书送到城下,要求守军投降,大家也不愿意投降。

驻守山西绛州的宋军,将钦宗派来的宋朝使者凌迟处死。

驻守河北卫州(行政上属于河南省,但地理上属于黄河以北)的宋军,将负责接收的金国使者砍死。

见和议执行不下去,完颜宗望意识到不端掉宋朝的朝廷,这事就没完没了。

于是,他就在与完颜宗翰回合后,对开封发动猛烈进攻。

1126年闰十一月,开封保卫战再次打响。

这一次,为了破城,金军玩命进攻,使用了全部的攻城武器和机械。

在金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开封的城门被射成了刺猬,城墙也是千疮百孔。

面对金军疯狂的攻势,钦宗慌神了,他派人潜伏出开封,找到赵构,任命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召集勤王大军。

可是,赵构一个光杆司令,他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凑齐兵马增援开封。

等不来援军,钦宗觉得自己要死了。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竟然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神棍的身上。

这个神棍叫郭京,自称可以撒豆成兵,懂隐形六甲之法,可轻取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的项上人头!

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钦宗按照郭京的建议,撤走开封城墙上的全部守兵,只留郭京一个人在城楼上作法。

作法仪式结束后,郭京命令手下7777个徒子徒孙打开城门,出城与金军作战。

完颜宗望见到这一幕,不明所以,随即命令金军掩杀过去。

两拨人一对阵,郭京的徒子徒孙瞬间被杀得四散而逃。而偏偏此时,开封城楼上的又没有宋军把守。

就这样,金军一个掩杀,轻松杀到开封城下,又轻松地爬上了没有任何守备的开封外城墙,然后,用弓箭死死压制住了城内企图反扑城墙的宋军。

等到打退宋军后,金军从城墙上跳下,打开城门,大队金兵杀入,开封外城就此沦陷。

得知消息,钦宗直接吓晕过去。

其实,此时的开封内城,也就是皇城,还有三万宋军。皇城外的开封城区,也还有愿意与金军死战的百万民众。

如果双方打巷战,金军即便能拿下皇城,也必然是死伤惨重。而以金国的人口体量,这种兵力损失是相当不划算的。

因此理论上讲,只要钦宗不怂,坚持到各地勤王大军赶到,大宋还能再续一口气。

然而,此时的钦宗已经没有抵抗意志了。

他醒来后,一面派人与金军谈判,一面下令开封的百万民众放下武器。

遇到这种猪对手,金军简直笑开了花。

而这还只是开始,随后发生的一幕,更是让金军笑出了猪声。

什么情况呢?

原本完颜宗望提出让徽宗来谈判,但钦宗为了防止金军另立中央,便自告奋勇,亲自跑到了金营。

见到钦宗居然自己来了,金军立即将其扣在了监牢内。然后,以钦宗为筹码,要挟河北宋军投降,并让开封城内的宋朝官员搜刮财富以及女人,作为金军的犒军费。

皇帝傻,大臣和老百姓可不傻。为了保住自己财产,开封军民拒不配合。

见此情况,完颜宗望将钦宗释放,假惺惺的表示自己无久占汴京之意,所图的仅仅只是割地和赔款而已。

钦宗信以为真,回去之后就大肆搜刮,尽可能地满足金人的要求。

可是,金军一年前包围开封时,城中的财富已经被钦宗派人搜刮了一遍。

现在才过去一年,那还有财宝供钦宗搜刮。

到了1127年正月初九,完颜宗望估计开封已经炸不出油水,便再次要求钦宗到金营商讨战争赔偿以及宋金两国关系问题。

钦宗不敢不去,然后,就被金军永久扣押了。

1127年二月初六,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将被扣于金营的宋钦宗赵桓废为庶人。

第二天,金军进入开封皇城,将城内的宋徽宗赵佶,以及皇后、太子、皇子、后妃、帝姬、宗室,约三千多人,全部虏到金营。

此后的一个月,金军又对开封城内的民众进行筛查。先是掠走了一万多女人。后又将一批对金国有利用价值的技术人员,如宫廷内侍、衙门小吏、司天官、裁缝、木匠、铁匠、阴阳师、影戏表演者等,也虏至金营。

到了三月下旬,见开封已经被搜刮成了白地空屋,完颜宗望和完颜宗弼随即下达拔寨启程命令。先前被金军俘虏的宋朝权贵,开封城内的技术人员、妇女,被金军分成七个编队,分七批押解回金国。

这个事件,便是著名的“靖康之耻”。

回看靖康之耻,宋钦宗的操作,完全可以用昏聩至极来形容。

凡兵家之事,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和,不能和则守,不能守则走,不能走则降,不能降则以身殉国!

而钦宗是什么操作呢?

开战之前,诸般迁延。开战之后,又是踌躇不定,视国祚如儿戏。

等到开封被围,天下百姓早已失望透顶,天下的忠臣良将也早已心寒至极。

赵宋官家,为一己之私利,害得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害得《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开封永久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仅凭这一件事,就可以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