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杜燕)十年來,北京社會組織總量大幅提升,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從2012年底的7965家增長到12700家,增長了約60%。目前,北京社會組織登記資產超過1000億元,從業人員從10年前的14.5萬人增至21.39萬人,服務內容涵蓋教育、科技、體育、文化、衛生、法律、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在社會建設和經濟生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瞭解到,十八大以來,北京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堅持依法監管與培育扶持並重,堅持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融合,堅持規範建設與創新發展同步,紮實推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優化頂層設計,激發社會組織新活力

北京加強政策創制。2017年、2020年,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先後出臺《關於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組織監管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體制模式,壓實了各部門管理職責和監管措施,形成各級各部門共同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合力。

十年來,北京社會組織總量大幅提升,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從2012年底的7965家增長到12700家,增長了約60%。其中,社會團體4347家、社會服務機構7534家、基金會819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從14594家增長到71325家,增長近4倍。

北京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順利完成863家行業協會商會脫鉤任務,不斷完善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機制,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助力首都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服務重大任務等方面發揮作用。2017年起,連續六年開展規範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專項行動,引導行業協會商會減輕企業負擔,惠及企業3萬餘家,爲優化營商環境、穩住經濟大盤做出貢獻。

着力培育扶持,各類社會組織展現新作爲

2017年以來,北京市民政局相繼印發《關於社會組織培育孵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集中組織社會組織負責人培訓,提升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綜合能力。

目前,北京市社會組織登記資產超過1000億元,從業人員從10年前的14.5萬人增加至21.39萬人,服務內容涵蓋教育、科技、體育、文化、衛生、法律、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在社會建設和經濟生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面,近3000家社會組織開展脫貧攻堅項目3500餘個,總計投入20餘億元;300餘家社會組織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涉及項目金額1.7億元;160家社會組織參與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服務宣傳,展示首都社會組織風采。

在助力抗擊疫情方面,基金會捐贈支出超過16.6億元、募集物資2900多萬件,爲抗擊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在支援抗震救災方面,社會組織向河南洪澇災區捐款6.7億元、物資41.5萬件,向四川瀘定地震災區捐款超過1500萬元,彰顯了社會組織的責任擔當和大愛情懷。

在支持行業發展方面,行業協會商會積極反映行業訴求,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搭建行業協作平臺,推動行業發展。僅2020年和2021年,行業協會商會向各級政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155條,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3項、地方標準10項、團體標準177項。

在引領科技創新方面,以新型研發機構和中關村產業聯盟爲代表的社會組織爲促進科技進步、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約5000家社會組織深耕一線,提供養老服務、困難幫扶、環境保護、矛盾化解等社會服務,成爲推動國家和北京市各項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

強化依法監管,探索社會組織監管新模式

十年來,北京市社會組織監管工作成效顯著,構建了年度檢查、等級評估、抽查審計、換屆審查、信用評價“五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出臺三類社會組織的年檢審查標準,嚴格年檢時限,依法剛性規範年檢工作;率先開展第三方評估,修訂完善評估指標體系。截至2021年底,評估等級處於有效期內的市級社會組織共1589家,其中5A級227家、4A級545家、3A級697家。同時,探索動態信用監管,出臺《北京市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暫行辦法》,建立社會組織誠信建設管理平臺,將社會組織基本信息、績效信息、榮譽信息、失信信息納入信用系統,截至目前,共歸集社會組織信用信息24.55萬條。(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