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實習編輯 馬子卿    

自2020年推出至今,“惠民保”產品的發展就備受關注。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NIFD季報——“惠民保”模式向何處去》(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經歷前兩年爆發性增長後,2021年7月初至2022年6月底,共有112個惠民保產品陸續進入保障期,保費收入109.7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64.11%。

《報告》指出,普惠性程度較高的兩種惠民保模式已成爲主流。其中,政府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比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高出約4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其打造了“保險+公益”新業態。

政府參與度影響惠民包產品的參保率

“惠民保”是各類自稱“惠民”、“普惠”、“助力解決人民羣衆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的醫療保險產品的總稱,其產品特點是:保費在200元以下、保障額度通常達到一百萬元以上。作爲新湧現出的經濟現象,惠民保模式多樣。各類模式在表面上的共同點之外,內在運行機制迥異。

具體來看,惠民保運行的五大模式分別是:由醫保部門之外的其他行政部門提供支持模式、純商業運作模式、醫保部門指導型商業保險模式、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政府推動型模式。其中,前三種模式行政部門基本不介入或介入程度低,後兩種模式政府(或醫保部門)介入程度較深。

在經歷2020~2021年的爆發性增長之後,2022年以來,各類模式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有些模式走向衰落,有些模式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行政部門不介入或介入程度較低的惠民保模式,保費明顯下降,參保率總體下降;政府(或醫保部門)介入程度較深的兩種惠民保模式,保費明顯增長,參保率有所增加。”《報告》稱,政府推動型模式和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已經是惠民保的主流模式,兩種模式都在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但是,上述兩種主流模式在投保率和運作方面還有所不同。《報告》認爲,政府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比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高出約4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其打造出“保險+公益”新業態,形成了透明可信的公益化運行機制,把“花小錢買安心”的個體保險意識和“小投入大善舉”的公益助人精神有機結合起來。

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具有準公益性,雖然不具備公益化運行的完整鏈條,但是,它和政府推動型模式一樣,通過分享行政資源降低了運營成本。

而政部門不介入或介入程度較低的“非醫保部門支持模式”、“純商業運作模式”、“醫保部門指導模式”三種惠民保模式,保費明顯下降,參保率總體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垂直類、地域類細分產品將會越來越多

雖然其餘三種惠民保產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待解,但是從業機構對於惠民保類保險產品的熱情卻從未消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惠民保產品的覆蓋區域仍在進一步擴大,例如,天津、西寧、龍江等多個城市均推出了“惠民保”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惠民保產品在擴大覆蓋區域的同時,還有往細分領域、特定人羣方向發展的趨勢。以“卡友保2022”爲例,其主要針對卡車司機羣體提供保險保障,並根據不同保障需求將產品分爲卡友意外保障、卡友大病保障以及卡嫂(女性專屬)重疾保障等。

“無論壽險機構還是財險機構,保險公司的責任就是挖掘保險需求,進而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保險需求。”有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表示,所以類似於地域類、垂直類的保險產品肯定會層出不窮,這也是保險公司的社會價值和行業存在的意義。

記者注意到,保險機構積極探索細分人羣普惠保險產品的背後其實也跟政策息息相關。2021年10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加大普惠保險發展力度,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供適當、有效的普惠保險產品,大幅提高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意見》還提到,要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配合各地相關政策,面向老年人、農民、低收入人羣、殘疾人等羣體積極開發投保門檻較低、覈保簡單、價格實惠、保障責任明確的產品。

有業內人士表示,“惠民保類產品還會有兩三年的一個發展高峯期,最後可能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會有一個這樣的保障。”

上述人士認爲,惠民保類產品還會精細化,當下各城市的惠民保產品的設計、理賠和推廣等內容參差不齊,未來肯定會均勻化。“整體來看,未來兩三年,惠民保產品會呈現兩大發展方向:投保率會大幅提高;保本微利會成爲行業常態。”

上述人士還認爲,隨着惠民保產品的發展,監管也會持續加強對相關產品的管理,也必然會從保險專業的角度對該類產品做相關指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