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短視頻的興起,讓我們對視頻的評價體系成爲“是否幾秒有反轉”、“有沒有出人意料的表演”、“是不是違背常理”,這些視頻確實能在我們勞累一天之後給大腦一些刺激,讓我們感到“興奮”“快樂”。

如果花兩個小時去看一家人的草原生活,似乎有背於現代人的觀影習慣,所有有部分觀衆看了之後會反應覺得“平淡”。但我認爲這確是這部電影的魅力,導演爾冬升用一種近乎觀察者的角度去“還原”關於家的故事,我猜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故事本身厚重的歷史;二是想要重現時代浪潮下的個體的生活狀態。

我說的就是正在院線熱映的爾冬升導演的新作海的盡頭是草原》。

爾冬升導演在採訪中闡述了自己的理念“不想去拍的太複雜,故事簡單,但是細膩”。

這種細膩放在電影裏就會把鏡頭給到人物的情感變化和生活動作上,初看感到一些“平淡無味”是正常的,因爲這部電影的表達也是“中式的”潤物細無聲的,內斂的傳達最濃烈的內核。

已經看完的觀衆是可以接收到這種訴說式的敘事方式的,也被這種點點滴滴的滲透感動到。影片在“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背景下,講述的是最樸素的價值觀“家是由愛構成的”。

對於失去一個女兒的母親來說,她是無助和無奈的,她的愛是讓這個家的三個人都要“活下去”,所以她必須捨棄一個。這讓她一生都在責怪自己,並覺得對女兒有虧欠,孩子確實送走了,但有一根細細地線始終纏繞在母親的心裏,這根線她一生都不會丟。

而這種植根於心中,只有當事人最能感同身受的境遇,導演爾冬升並沒有過度煽情,而是有幾個鏡頭就表達出老人“愧疚”:

在電影前半段有一段以杜思瀚視角看到的媽媽和妹妹在風雨中哭喊的鏡頭,這是她對妹妹的回憶:充滿着眼淚不捨。

草原兄弟:在杜思瀚踏上尋親之旅後遇到當地的導遊和他的兄弟,有一些關於“未來做什麼”的矛盾,他非常溫柔地告訴對方,“他願意做的事情纔是最適合他的事情”,這是她對妹妹現狀的態度:無論找不找得到妹妹,只要知道她是開心快樂的,他就是滿意的。

草原採風:這是很細節的記錄,杜思瀚在不清楚妹妹去向的時候他總是在用相機記錄,但是知道妹妹音訊之後馬上就放棄了這種記錄,我想他記錄是想給母親看看妹妹生活的地方,也是想說服自己妹妹是自由的快樂的,但是知道妹妹下落之後,發現自己有些話無處訴說,那麼這些搭配訴說的影像他也可以不要了。

這部電影很值得二刷,很值得回味,因爲導演留了太多細節在裏面,需要我們和他一起深入草原,深入歷史去觸碰那個宏大又細膩的情感。

飾演杜思瀚的陳寶國老師說,導演對這段歷史是有感情的,他的創作狀態是高昂的。這種高昂表達在影像上,更多的是對細節的打磨和年代感的呈現,在人與人的情感刻畫上,爾冬升導演又是剋制的。

讓人哭,對爾冬升這樣級別的導演來說並不難,難的是真的讓人記住這件事裏的人,相信草原額吉薩仁娜真的把杜思珩在草原上撫養長大,相信那個想要逃回上海的她真的是因爲“愛”才重新站在草原上的。

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感受這部電影細膩的情感,再一次理解國、土地、家、愛與自己的聯繫,有時候不是我們太着急而是忘記了什麼纔是最重要的,什麼纔是心靈最需要的。

導演和創作團隊在內蒙古拍攝時遭遇天氣變化,不得不暫停拍攝,所以我們能在電影裏看到最美的大草原,因爲那都是攝製組“篩選過、等待過”的;飾演牧民的演員也全都從0開始學蒙語,學騎馬,學習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與其說他們來到大草原拍戲,不如說他們用拍戲的方式學習怎樣和草原相處。

馬蘇飾演的薩仁娜、阿雲嘎飾演的阿爸、王鏘飾演的哥哥、丁程鑫飾演的草原少年在畫面上,眼神裏都與草原融入在一起,讓人以爲他們就是生在這裏,長在這裏。

帶着父母去看也會讓兩代人看到自己,看到父輩和孩子的心裏狀態。和父母一起討論這部電影,他們是經歷過那個歷史時期的人會有更深刻的看法,年輕人則叛逆過,想“逃離”家庭過,他們也可以在電影中找到很多共情點。在兩代人不斷地探討中,他們會漸漸發現自己不是再討論這部電影,而是在說“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娓娓道來的氛圍裏,講述的是一個情感洶湧的家國故事,讓人不斷回味這其中潺潺細流的暖意。

我們常說的民族團結,是國的“家和萬事興”!這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故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容易理解和共情的。我們說的“和睦”是家庭爲單位的幸福,這種幸福不斷匯聚就是安寧,就是平淡又珍貴的每一天。

近期,《海的盡頭是草原》是最適合全家觀看的電影,有遼闊的草原給眼睛上的享受,有一段歷史重新學習,有一種感情一起珍重。讓我們一起去電影院感受這份情感吧!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