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我國煤炭電力供應穩定價格平穩,將出臺製造業引資專項政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瀟梟 北京報道

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深化改革開放有關工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主持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副司長蔣毅、外資司副司長夏晴、開放司副司長張明、價格司副司長牛育斌出席發佈會並介紹相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持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6億戶。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翻了兩番。

這十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相繼投產擴能,吸引外資規模屢創歷史新高。近十年來,我國引資規模一直穩居全球前三位。截至2021年底,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6萬億美元。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

具體而言,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穩健發展,重點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激發。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體系建設持續完善。我國以國家發展規劃爲戰略導向,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持續創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協調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能源資源、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價格機制改革,強化壟斷行業價格監管,有效應對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和國內疫情散發、異常天氣等影響,保持物價總水平平穩運行。

其中,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運轉基礎。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外公佈,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蔣毅表示,這不僅有助於穩定發展預期,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也有助於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系統工程。蔣毅表示,下一步,一方面,堅持目標導向,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壓茬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着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爲。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科學把握好市場規模、結構、組織、空間、環境和機制建設的步驟與進度,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一些地方存在隱性的區域限制,有些政策是給本地企業量身定做,國內市場存在一定區域分割,這不利於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作用的發揮,不利於企業或者區域比較優勢的體現,應該大力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出臺製造業引資專項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取得重要成果。

2020年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保障了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實施。我國連續五年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在汽車、金融等領域推出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吸引了更多外資企業來華經營。我國多次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鼓勵類外資項目可享受進口自用設備免稅等多項優惠政策。各部門、各地方連續三年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文件等,確保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

近十年,我國引資規模一直穩居全球前三位。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15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較2012年增長62.9%。今年前8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927.4億元,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依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夏晴表示,下一步將切實落實穩外資的各項政策措施。加緊出臺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投向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出臺製造業引資專項政策,近期將發佈以製造業爲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政策措施,加強投資服務,提升引資質量,擴大製造業外資流入。進一步完善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機制,適時推出第六批具有牽引帶動作用的重大外資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歐洲正面臨較爲嚴峻的能源危機,部分歐洲製造業呈現加快來華投資的跡象。

白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受歐洲能源危機的影響,歐洲本土產能不能完全開啓,短期內部分產能、訂單會調劑轉移到中國的工廠。如果歐洲能源危機持續下去,歐洲製造業可能會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現實的情況是,歐洲製造業在持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像巴斯夫大衆汽車、奔馳、寶馬等都在擴大投資。即便沒有能源危機,也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能源危機可能會使得投資提速。因爲諸如汽車、化工等產業投資沒有那麼容易,尤其是跨國企業大項目投資會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決策,這需要當地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大量的工程師、配套產業等支撐,中國的優勢比較明顯”,白明表示。

我國能源、糧食價格總體穩定

煤炭佔我國能源消費比重56%,燃煤發電在總髮電量中佔比約60%,以煤爲主是基本國情。今年,我國加大了煤炭、電力保供力度,對煤炭價格實施區間調控,還推出了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牛育斌指出,這兩項改革相輔相成,構建了煤、電價格區間調控和預期引導的閉環機制,是煤炭、電力等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價格總體平穩的重要政策保障。煤價、電價改革文件實施以來,國內煤炭、電力價格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這與國外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以今年9月上半月爲例,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煤炭期貨平均價格438美元/噸(摺合人民幣超過3000元/噸),同比上漲158%,國內煤炭港口現貨價格爲人民幣1028元/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英國、法國、德國市場交易電價漲至去年同期的4~10倍,而我國電力用戶平均電價同比僅上漲10%,居民、農業電價保持穩定,保障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除了能源,今年我國對於糧食、食品等重點民生產品保供穩價力度加大。1—8月,我國CPI累計同比漲幅僅爲1.9%,明顯低於美國8.3%、歐元區7.6%的水平,我國物價總水平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劉方表示,歐元區通脹率連續創下歷史新高,8月歐元區消費者物價調和指數(HICP)按年率計算上漲至9.1%,今年第5次打破歐元區成立以來的通脹歷史紀錄。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是歐元區高通脹的主因。中國始終履行着大國擔當的責任,在全球範圍出現能源供給短缺的背景下,壓實各方面保供穩價責任,持續加強糧食、煤炭等重要商品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以國內保供穩價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力保障了物價基本穩定,中國也是全球物價的“穩定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