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8日至29日,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峯會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美國總統拜登將在白宮親自接待太平洋島國領導人。這也被看作是美國加強與該地區聯繫的最新舉措,西方媒體指出,戰略競爭的加強讓華盛頓重新意識到美國在該地區的根本利益。

美方稱,此次峯會將展示美國與太平洋島國及太平洋地區以“共同歷史、價值觀和人文紐帶”爲基礎的深厚而持久的夥伴關係。《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官員的話稱,拜登政府將在峯會上宣佈投資超過8.6億美元的擴大援助計劃,在過去十年間,美國已向太平洋島國提供了超過15億美元援助。

峯會在挫折中開幕

雖然美方在峯會前的宣傳一片向好,但就在召開前夕,峯會的兩個參與國——馬紹爾羣島共和國和所羅門羣島公開抵制了拜登政府爲加深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努力。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 9月28日報道,馬紹爾羣島於23日暫停了與美國就更新其戰略伙伴關係的談判,以抗議美國未能解決1946年至1958年在其環礁周圍進行核武器試驗造成的經濟、環境和健康遺留問題。所羅門羣島也拒絕簽署峯會聲明,讓“旨在加強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參與的框架”在公佈前就蒙上了陰影。

雖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8日宣佈,美國與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已經簽署了“夥伴關係宣言”,這份聲明也展示了雙方“對未來的共同願景”,但沒有提及有關“願景”的具體細節。布林肯說,“只有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應對這個時代所有公民面臨的最大挑戰”,讓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他列舉了氣候危機、突發衛生事件、促進經濟機會以及維護“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

一名高級政府官員告訴Politico,峯會聲明細節“並未在27日完成”,“不僅(與)所羅門羣島,還有其他幾個談判尚未完成”。該官員稱與馬紹爾羣島的談判從未中斷,“我們本週早些時候會見了他們的代表團,並就下一次討論的日期達成了一致。”但拒絕對聲稱會談暫停的報道發表評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與會方並未就媒體報道的“峯會前夕和談判過程中發生的分歧”作出回應,但缺乏細節的聲明和危機感四伏的報道讓美國政府欲粉飾太平的努力顯得蒼白。美國政府堅持認爲,爲期兩天的峯會將爲太平洋島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也是美國強調其成爲這些國家合作伙伴的決心之舉。

美國和平機構(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刊文指出,雖然競爭心態是讓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興趣與日俱增的原因之一,但無論是否有第三方參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都擁有其根本利益。

作爲一個太平洋國家,美國的領土包括夏威夷州、美屬薩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聯邦和關島。由於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前沿存在和與當地合作伙伴的長期交往歷史,美國在該地區享有戰略優勢地位。美國還與北太平洋的三個主權國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SM)、帕勞共和國和馬紹爾羣島共和國(RMI)保持着特殊關係。

在1980年代,美國與上述國家簽署了自由聯合契約(COFA),現在稱爲自由聯合國家(FAS)。三個國家都指定美國對FAS的安全和防禦負全部責任,其中包括對陸地、領空和領海的戰略封鎖,這拒絕了第三國出於軍事目的進入或使用FAS領土,而美國則有在FAS建立美方基地和防禦設施的權利。

以契約爲基礎的獨特關係使華盛頓在太平洋島國地區擁有了寶貴的戰略優勢,但COFA的關鍵條款將在未來兩年內到期。如果美國不能就契約談判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可能會促使FAS政府尋求其他國家來彌補其資金短缺,這將是美國利益的重大挫折。

太平洋島國的需求

此次峯會雖表現了美國對太平洋島國地區的關注,但卻難以滿足所有太平洋島國的要求。據《南華早報》報道,大多數太平洋島國已經獨立了40多年,儘管擁有自治權,但其人均GDP仍不到5000美元。這些國家缺乏基本的基礎設施,由於氣候變化,他們開發的任何東西都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美國國務院試圖表明美方並沒有忽視太平洋島國的需求,過去十年間,美國確實向該地區提供了15億美元。但根據清單,美國提供的是對這些國家民主的援助,而不是利於民生的投資。

例如,清單中有500萬美元用於“加強民主制度”,另有300萬美元用於“推進民主和善政”,18萬美元用於“支持新聞業並打擊宣傳”。很明顯,美國當前正執着並優先促進太平洋島國的“民主發展”,但投資於民主並不能養活該地區的人們,也不能使該地區經濟在面對氣候變化時具有彈性。

《南華早報》指出,美國-太平洋島國峯會爲美國及其盟友提供了一個重新調整與太平洋國家關係的機會。然而,結果將取決於美國是否接受太平洋國家在經濟多樣化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需求和期待。

美國和平機構分析稱,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希望華盛頓作出始終如一的承諾,而不是出於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爭取地區支持。對於這些國家來說,氣候變化對太平洋島民的生計、安全和保障乃至低窪環礁國家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是其首要的安全問題。太平洋島國首先尋求的是適應和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方法,美國在批評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國之前需要正視,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更高。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