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穎 張榮旺 北京報道

傳統銀行依靠資產規模持續擴張的方式實現增長已面臨諸多限制,同時國內存款利率市場化推進,利率水平的下降使得銀行也面臨淨息差收窄的趨勢,因此銀行需要拓展新的空間。

《清華金融評論》在“2022中國銀行業排行榜200強”及分析報告中指出,一方面,銀行應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維護淨息差穩定;另一方面,銀行要着眼長遠發展,拓展非息收入來源,提升非息收入佔比,以彌補息差收窄的影響。近年來,財富管理作爲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銀行輕型化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預計未來更多銀行將在該領域加大發力。

息差依賴程度逐步下降

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息差收入仍然是我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中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商業銀行利息收入規模的兩大驅動因素是生息資產和息差水平,淨利息收益率(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生息資產的比率,簡稱NIM)是衡量銀行生息資產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

報告數據顯示,排行榜中涉及的五大類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民營銀行)中,2021年民營銀行(3.72%)淨息差最高,次之爲農村商業銀行(2.33%),緊隨其後的爲股份制商業銀行(2.13%)、大型商業銀行(2.04%),最低的爲城市商業銀行(1.91%)。從增長情況看,2021年各類型銀行淨息差漲跌情況不一:大型商業銀行下降0.01個百分點,城市商業銀行下降0.09個百分點,民營銀行上升0.05個百分點,農村商業銀行下降幅度最大,爲0.16個百分點。

銀行業是典型的順週期行業,盈利水平對經濟週期的變動極爲敏感。淨息差以實體經濟能夠接受的融資成本爲基礎,其大小最終取決於融資項目的收益率和風險狀況,因而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淨息差的穩定具有重要影響。在疫情影響下,2021年整體銀行業的淨息差普遍下降。同時,規模不同的銀行在資產收益和負債成本方面具有不同優勢。一方面,資產規模越小的銀行,生息資產的收益率越高;另一方面,資產規模越大的銀行,計息負債付息成本率越低。由於規模較小的銀行貸存比普遍較高,因此其息差整體比大行高,即結構中高利差的資產佔比較高,導致息差較高。

對此,中銀證券銀行組首席分析師林媛媛提到,近些年來,從監管治理來看,銀行整體合規經營及風險防控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但在當下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銀行業經營面臨一定的壓力,包括來自需求持續提升及息差定價方面的壓力。銀行在商業可持續和承擔社會責任方面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點。其中區域性銀行與全國性銀行最大的差異就是需要結合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特點,其區域經濟特點和自身客戶的資源稟賦、管理層和股東結構三者共同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定價能力。中小銀行的經營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難點,但挖掘區域特點和本地客戶需求、重視公司治理和管理層遴選是非常重要的。

財富管理成轉型方向

近年來,銀行業淨息差普遍下降,對利息依賴程度逐步降低,銀行經營理念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形成新的發展動力。近年來,多家頭部銀行開始發力財富管理業務,將負債端逐步調整至零售業務,擴大財富管理業務,爲盈利能力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例如財富管理業務正在成爲招商銀行新的增長動力,截至2021年末,招商銀行零售客戶數1.73億戶(含借記卡和信用卡客戶),其中財富產品持倉客戶數較上年末增長29.7%。截至2021年末,招商銀行零售客戶總資產餘額10.7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3%;私人銀行客戶12.21萬戶,較上年末增長22.1%。2021年,招商銀行實現非息收入1273.34億元。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爲944.47億元,同比增長188%,主要原因是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業務等收入的增長。

上述報告指出,未來銀行在參與資產管理市場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間和優勢。從需求端來看,隨着居民財富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富裕人羣數量及資產規模迅速增長,帶來居民投資資產的持續擴容,這將極大推動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持續增長。從供給端來看,“房住不炒”等房地產調控政策促使房地產市場逐漸趨於平穩,住房資產增值空間受限,推動居民資產配置逐漸向金融資產傾斜。銀行具有天然的渠道優勢,憑藉牌照優勢,銀行可以爲財富客戶提供多維度服務和全品類金融產品,既可以銷售銀行理財、保險、信託、基金、券商資管等產品,亦可以吸收存款,以金融賬戶爲中心,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生態化服務。同時銀行還具有線下渠道廣的優勢,線下點數量遠超券商等機構。

此外,輕資產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和盈利性逐漸得到認可。

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微衆銀行ROE(資本利潤率,或淨資產收益率)爲28.2%,排在第1位,顯著高於其他銀行,高ROE主要得益於高息差與非息收入(貸款平臺費及財富管理)。2021年微衆銀行淨息差達4.75%,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成本收入比爲25.87%,成本控制情況較好。

ROE是指當期淨利潤除以淨資產,是衡量每一單位的股東(一般指普通股)權益創造利潤的能力。

具體來看,一是互聯網銀行的客戶主要面向個人及小微企業,生息資產收益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二是以普惠金融爲定位的互聯網銀行,探索出了適應自身稟賦的服務模式。在分佈式“去IOE”下,互聯網銀行大大縮減了信息技術(IT)運營成本,目前微衆銀行的每賬戶科技運維成本是傳統銀行的1/10左右,線上化輕資產運營使其盈利能力高於其他銀行。

此外,談及銀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祕書長殷紅表示,在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碳中和背景下,政策環境、產業環境、市場環境會發生變化,這些都是銀行需要高度重視和考慮的因素。在政策環境方面,銀行業監管機構會鼓勵銀行將更多資產投向低碳領域,要求銀行壓降並管理其資產結構裏的高碳、高污染行業敞口規模,未來將推行環境風險信息的強制性披露等;在產業環境方面,銀行業的經營市場裏,由於實施低碳轉型的原因,會帶來新發展機遇,而傳統領域如果不轉型,會面臨新風險;在市場環境方面,投資人對低碳的訴求、對低碳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迫切。下一步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戰略目標、治理架構、產品創新、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方面,都要考慮碳中和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