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何奔在带教学生 采访对象供图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出问题,可能立即要命!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记者走进上海市胸科医院,听该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谈心”。何奔表示,心脏常被比喻为精装的四居室,有的水管坏了,有的电路坏了,有的门窗坏了,有的墙壁坏了,它们对应不同类型的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75%是不是一定要放支架?

“冠脉是‘水管’,出了问题会导致心脏缺血。传导束是‘电线’,若有问题就会心律失常。”在门诊,经常有患者搞不清楚心血管疾病的种类,何奔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解释这些医学术语。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同水垢会堵塞自来水管一样,血液中的脂质等杂质会沉积在冠脉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出现供血不足,就形成了冠心病。如果造成斑块出血,就会使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当血栓足够大,堵塞整个动脉管道,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动脉粥样硬化是个漫长过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动脉硬化的问题。”何奔说。

“医生,我要不要装支架?”这是冠心病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何奔表示,一般对于是否植入支架的手术指征是以狭窄75%为临界点。但是,狭窄程度大于75%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包括是否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如心绞痛症状、辅助检查心肌缺血的证据等。现在可以采用先进的心肌血流储备来定量评估心脏血够不够,结合斑块的腔内影像学评估,再结合斑块的部位来综合考量。“医生应该以病人利益为中心,考虑这种治疗措施患者是否获益,原则上能不放就不放,但是对于确实需要放支架的患者也绝不犹豫。”何奔教授说。

左心耳封堵术和射频消融如何选择?

近日,市民李女士在家做饭时突然摔倒在地,送医后被诊断为急性脑梗。好在治疗及时,李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没有留下后遗症,但她却万分后怕。医生告诉她,脑梗的发生是房颤引发的。2年前,她就因心慌不适而去医院检查过,知道自己患有阵发性房颤,却没重视,也没有积极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卒中。临床上治疗房颤有药物抗凝和射频消融两种选择,房颤的治疗目标有两个,一是治疗房颤本身,采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房颤不发作或少发作,或者发作时减轻患者的症状;二是预防卒中,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或者进行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很多患者误解了左心耳封堵术的意义,它其实是为了预防卒中。”何奔教授坦言,射频消融治疗虽已被广泛接受,但有些患者即使反复消融,仍无法维持窦性心律。传统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方法主要依赖口服抗凝药物,但口服抗凝药物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成为近几年新兴出现的房颤患者预防栓塞的技术。对既具有高卒中风险,又具有症状性房颤患者而言,目前可以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联合手术。

胸闷、胸痛、气促,到底是啥病?

何奔已经和心脏打了30多年交道。说起各类心脏疾病,他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急救,特别是以心肌梗死为主的一类疾病,是最具挑战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但是心脏相关的疾病,包括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等也需要积极治疗。

70岁的张阿姨5年前出现胸闷、气促,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半月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轻微活动都不行,通过急诊送入上海市胸科医院。“经过检查,这个患者是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室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心脏有4个门,分别是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这些“门”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人年纪大了,主动脉瓣、二尖瓣最易“老化”,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二尖瓣反流的情况。然而,张阿姨左心室的射血分数仅为26%,行传统开胸手术风险高,患者不耐受,因此只能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即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纠正二尖瓣反流。手术全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解决心血管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同于心脏外科的开膛破肚式手术,内科的心脏介入手术是利用遍布人体的血管通道,运用先进器械进行的一种精细操作的手术,当然,也对心内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轻人发病更“凶险”,绝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有可能发生胸闷、胸痛、气喘等症状,心血管疾病发展已出现年轻化趋势。何奔说,部分年轻人生活规律紊乱,熬夜非常“伤心”。而且年轻人一旦发病,一般起病都比较急,比中老年人更加危险。有的年轻人总认为“能扛”,从而忽视了自身出现的早期疾病信号。

如何更好地爱“心”护“心”?何奔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定期随诊,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同患者要选择个体化用药方案。适当运动可改善心功能,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晚上不要熬夜。戒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且已被我国心血管相关指南列为重要的干预措施。本报记者 左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