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动辄百万的创业潮流——摆地摊,三个不同寻常的变化:

第一个,路边摊品牌化,率先出摊的就有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蜜雪冰城,甚至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

第二个,路边摊白领化,“学历膨胀”不仅发生在外卖大军和基层公务员队伍。

第三个,路边摊滤镜化,在小红书、抖音、豆瓣等社交媒体活跃着的地摊民间“导师”渲染下,摆摊成为开民宿后美颜滤镜最高的行业。

#01

深圳街头,福田香格里拉酒店都开始摆路边摊卖早餐了,而且生意很好。

(截图自微博)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庆前夕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但新政策要在2023年1月1日实施。

有网友爆料,早在2020年6月,包头的香格里拉酒店就开始试水路边摊了。

重点是价格还很亲民,10元一份炒面、皮蛋瘦肉粥、鱼皮粥,3元一颗茶叶蛋。买满58元还能减免停车费。

除了香格里拉,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国际快餐巨头们,也加入了路边摊大军。

一把塑料椅、一个外卖包、一张宣传海报、一位服务员,简易版的早餐摊就完成了。

他们摸准上班族的节奏,每天早早占据写字楼、商场外、地铁口等人流量高地。

一份8块钱的肯德基早餐,有肉有蛋有咖啡,扫码就能带走。

中国新闻周刊就报道,今年4月疫情下的北京,线下受阻的餐饮业求生欲拉满。

“20块钱一盒的西红柿鸡蛋盖饭、25块钱一盒的宫保鸡丁盖饭……”线上外卖、线下外摆、预制菜,社群团购等等,全聚德把能用的招数全部都用上了。

而海底捞则在商场楼下开辟了3㎡的摊位,不仅卖自家的自热火锅、火锅底料、辣椒酱等产品,甚至水果和蔬菜的丰富程度堪比菜市场。

被称为“线下拼多多”的蜜雪冰城,也设了1㎡左右的“蜜雪小站”,把做好的饮品往马路边一摆就开始营业了。

路边摊品牌升级,恰恰说明大牌越来越“懂”中国人了。

#02

路边摊白领化越来越明显了。

有几个特征,一是摊主年轻化、高学历化、时髦化。

走在街头路边摊上,摆摊的潮男潮女居多。

二是出摊设备越来越高端,没个豪车都不好意思出来摆摊了。

摆摊,已经不是三轮车、摩托车的时代了,而是私家车时代。

在深圳罗湖区的茵特拉根小镇,能看到陆巡、X5、卡宴、大G、小面包、各种摆摊的车。

(截图自微博)

你可能知道“摆摊神车”五菱宏光,但你见过用奥迪运牛杂的吗?截图中这位牛杂小哥,出摊用的就是奥迪,他还爆料:“家里还有一台路虎”。

三是摊主前职业白领化。

地摊江湖,卧虎藏龙。

谷雨最近就报道了一个85后国企员工阿鸦摆地摊的故事。深夜的时候,阿鸦在露营车上面架起来一块桌板,戴着鸭舌帽,烤着烤肠。

阿鸦发现,有很多同事在这两年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显露出一种紧绷感,以前,单位里并不鼓励员工有副业,但今年,他发现同事们都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大大方方谈起下班之后去开网约车的事。

还有过去几年最风光的互联网大厂员工,也加入了这烟火气十足的“创业”中。小红书上就有不少摆摊笔记是互联网从业者贡献的。

网上广泛流传《辞掉互联网大厂年薪60多万的工作,我去摆摊卖凉皮》的文章,里面提到,小师之前在上海拼多多工作,负责平台运营,裸辞前年薪已经到了60多万。

虽然赚得多,但要经常出差,工作节奏接近007,“违背了自己生活的本性”,于是毅然决然辞职摆摊卷凉皮,戏称“上班卷同事,下班卷凉皮”。如今,小师有时间享受生活,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有趣的灵魂。

摆地摊,如今一跃成为继开滴滴、送外卖后的第三个炙手可热的灵活就业渠道。与对抗职场内卷,寻找有趣灵魂挂上了钩。

#03

摆地摊,可能是继小资青年开民宿后,美颜滤镜最高的行业了。

在小红书搜了下“摆摊”就有154万多篇的笔记,分享者是清一色的帅哥美女摊主们。

南都报道,2022年1月至5月,小红书平台“车尾箱集市”、“后备箱集市”的相关搜索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2866%,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后备箱咖啡”和“后备箱冰粉”。

地摊“导师”还告诉你,要把“精致露营”的精髓,搬到摆摊上来。

路边摊要想流量好,要卖得起价,颜值是第一位。最好能满足都市男女拍照打卡晒朋友圈的需求。

于是,2.0时代的地摊经济造福了某多多。在某平台上,文艺、小资情调的“地摊神器”,销量十分火爆。比如,定制摆地摊挂布(招牌),10元一张,销量10W+;

7.99元的夜市摆摊装饰灯,销量10W+;

还有可移动摆摊网红小推车,虽然价格高达890元,但销量也是10W+。

地摊“导师”还告诉你,摆摊关键是要有创意。

于是,卖柠檬茶、冰粉、咖啡、调制酒、凉拌鸡爪,都成了今年路边摊的网红项目。

广州白云区街头,还有打出“摸猫一次200元,合照1000元”招牌的路边摊。

谷雨报道,在云南,摊主们还会卖一些更稀奇古怪的东西,有人卖拥抱,有人卖自己写的诗,有人卖日落(摊主手机里的珍藏)……

#04

“摆摊热”背后不寻常的信号

还有一个更大的疑惑摆在许多人面前,摆地摊与城管“斗智斗勇”多年,怎么现在又回来了?

这背后至少有3个不同寻常的信号。

第一,消费的复苏。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消费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今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0亿元,同比增长0.5%。

如果说大型商圈是消费的主动脉,那路边摊可以说是消费的毛细血管。

上海解禁路边摊,不也正是释放了提振消费的信心,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出来摆摊,也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出来消费。

第二,路边摊,成为灵活就业的又一选择。

今年的就业形势,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千万大学毕业就业大军汹涌而来,互联网大厂改变大举扩张的策略,灵活就业者2亿人……

(截图来源:有数DataVision )

千万别小看了小小路边摊的,对兜底就业的巨大能量。

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一家个体工商户可带动2.37个人就业。支付宝《2019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的调查显示,中国小店的数量约为1亿,包含网店、街边小店、路边小摊等,直接间接地,带动3亿人就业。

2020年的时候,“夜经济”、“地摊热”就曾复苏过。当时,成都市作为试点城市,率先松绑地摊经济后,2个月后就增加了10万个与地摊有关的就业岗位。

只要政策放开一点点,就能解决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的就业问题。相信更多的城市,也会跟上上海的步伐。

(截图自微博)

第三,年轻人的就业观变了。

虽然今年我们刷到很多年轻人考公热的新闻,造成一种幻觉——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

但我们也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放弃体制内和白领工作的执念,出来跑滴滴、送外卖、摆地摊,重新定义这些最接地气的职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