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和北非各伊斯兰国家造成深刻影响,轻者引发动荡,重者爆发内战。受创最深的,是利比亚和叙利亚。

两国爆发内战年份相同(2011),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只撑了8个月,便宣告倒台。叙利亚却一直坚持至今,虽然尚未取得最终胜利,但已收复大部失地,取得战略主动。

类似的境遇,不同的结局,是何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反差?

当翻开利比亚内战之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强力盟友的国家。换个说法,当年的利比亚正规军与反对武装鏖战时,完全是孤军作战,反对武装背后倒是有着大批强援,如北约,再如海湾富国。

利比亚落到被群起围攻的尴尬局面,和卡扎菲的对外策略不无关系。

历史上的利比亚,先后被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英法意等国统治或殖民,直到二战后方才独立,此时的利比亚仍以王国形式存在。在此期间,大量西方资本进入,对该国的石油资源进行开发。

1969年,任职于国王卫队的卡扎菲领导“九月革命”,几乎兵不血刃推翻阿德里斯王朝。西方各国对此视若无睹,只因卡扎菲承诺,事成后各国石油利益一切照旧。

采油获利才是终极目的,至于谁当政掌权,各国并不在乎。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当卡扎菲站稳后,立即来了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成立国家石油公司,并取得外资石油公司控制权。用意十分明显,将西方各国挤出去。在西方看来,这不啻为“卸磨杀驴”之举,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财路被断,怎能不怀恨在心?

卡扎菲敢于叫板西方,当然有所倚仗。时值美苏争霸冷战期,苏联当然不会拒绝利比亚递来的“投名状”。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原是美欧各国传统势力范围,利比亚改弦更张完全符合苏联全球战略。

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并签订大批合作协议及武器订单。在苏联支持下,利比亚实力空前提升,成为非洲举足轻重的国家。对此,美国也只能忍气吞声。

19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靠山没有了,怎么办?自知“把美欧得罪透了”的卡扎菲,开始积极缓和同西方关系:变相废除石油国有化,引进外资经营;交出洛克比空难肇事元凶;取消同俄罗斯的军火订单。

更直接的是,当车臣战争爆发时,他不失时机支持车臣独立,想以此赢得美欧好感,却交恶俄罗斯,真是旧怨未了又添新恨。

美欧当然对卡扎菲的示好表示欢迎,并解除了长期以来对利比亚的制裁。然而这种变化只是利益交换之下的改善,西方国家并未真正“原谅”卡扎菲。

利比亚95%以上国土是沙漠半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然而这个国家一点都不穷。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一,随着油价暴涨,早在1981年,人均gdp就超过1万美元。

富起来的利比亚,希望成为非洲的“带头大哥”,并对穷兄弟们慷慨解囊。光是这样倒也罢了,卡扎菲有一项宏伟计划,引起了美国高度不安,他倡导在非洲联盟发行统一货币取代美元,这下乱子就惹大了。

美元霸权是美国核心利益,石油是其最重要支撑。世界石油主产区一是中东,再就是非洲,如果“非元”计划一旦实施,美元将被踢出非洲石油贸易,这是美国绝对无法忍受的,卡扎菲在美国脆弱的小心灵上又狠狠踩了一脚。

更出格的是,2009年联大会议上,卡扎菲直言不讳:“这里(联合国)只是个说空话的地方”。本来15分钟的发言,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多小时,并公然表示对《联合国宪章》的蔑视。这下好了,把包括五常在内的大批国家得罪个遍。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竟无哪个大国明确支持卡扎菲。在联合国通过对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后,美欧诸多宿敌借题发挥,一方面禁止利政府军发挥空中优势,另一方面派出战机支持反对武装,用意直接而明确,就是要搞垮现政权。

利比亚内战硬是被打成了“联合围剿战”,在内外夹攻的糟糕态势下,卡扎菲政权轰然垮塌。

相比利比亚,叙利亚要幸运得多。最危急时刻,叙政府军一度仅控制大马士革地区20%的国土,已到颠覆边缘。是盟友俄罗斯和伊朗及时出手,给予强力支援,方才有如今重占优势的局面。

每个国家都有其生存发展之道,大国基于实力,有自己的霸气;小国存在于大国夹缝中,也需要审时度势留有余地。

国与国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或连横或合纵,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古人已对此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