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中,受皇帝重用的武將不計其數,也就自然而然出現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現象,但實際上在寵信的同時,皇帝內心卻未必都喜歡擁有生殺大權的武將,即使此人有多麼被受重用,最好的實例對比便是西漢的衛青與清代的年羹堯。

年羹堯畫像

有權不擅用、始終謹守臣子職責

西漢名將衛青,因其姐衛子夫而漸漸進入漢武帝劉徹的視線,憑藉自身的實力一步步坐到大將軍之位,受封長平侯之爵,奉武帝之命與匈奴交戰。

征戰過程中,右將軍蘇建由於冒進深入,導致所率領的部隊全軍覆沒,而他自己僥倖逃回了營地。按照軍令,戰敗而逃者應當立即處斬,周圍的長史、議郎等人紛紛覺得應當按照軍令執行,議郎周霸更是以衛青平日寬仁未曾重罰一兵一卒而建議大將軍此次借蘇建一事而立軍威。

而衛青卻認爲:殺一人容易,自己也有這個權力。但以斬殺犯錯大將而爲立軍威,卻失掉了作爲臣子的本分,豈不是得不償失。但蘇建確實有錯在先,不如將此這生殺大權交還給皇帝陛下來處理,如此既能讓皇帝開心也不會因自己在外爲帥因爲專權而有所顧慮。

衛青劇照

果然,當衛青將蘇建押送回長安之後,漢武帝龍心大悅,不僅對這位小舅子更加信任,而且以蘇建往日功勞決定免其死罪令其回到軍中在大將軍麾下戴罪立功。試想如果衛青嚴格按照軍令斬殺了蘇建,那麼漢武帝會多疑,而且也失去了一位真正有才能的良將。

吸取前車之鑑,以謙遜得摯交

而事實證明漢武帝此舉是正確的,蘇建在軍中沒多久就又立下了大功,因感念當初衛青的不殺之恩,他勸說大將軍在地位尊崇不已的前提下,可以學習古時名將們一樣向朝廷舉薦有真才實學的名士,這樣得以讓他的聲名更爲遠播。

話雖然說得很在理,但衛青卻想得更爲深遠。前不久,武安侯田蚡與魏其侯竇嬰因廣攬門客慢慢結成了朋黨遭到皇帝的嫉恨,所以舉薦賢良、罷黜奸佞之舉,還是讓皇帝親自來辦比較好,自己作爲大將軍只需要將本職工作做好即可。

隨着衛青的地位日隆,武帝甚至命百官見了大將軍必須行跪拜禮,皇帝都下了令,百官哪敢不從,紛紛拜伏行禮。可偏偏有一人卻敢不遵皇命僅對衛青行平揖之禮,此人便是名臣汲黯。

漢武帝劇照

大臣們見到此舉紛紛勸阻,認爲汲大人此舉會惹來禍患,但汲黯卻絲毫不爲所動。他辯解道,衆人皆拜伏大將軍,獨我一人以平禮待之,難道衛大將軍就尊貴不再了嗎?衛青聞得此言,感到非常開心,立即去汲黯家中登門拜訪,想與這位不拘一格的名臣結爲摯交,而汲黯也認爲衛青胸襟寬廣,一向孤僻的他破例交了大將軍這位朋友,漢武帝聞訊,對於衛青的謙遜讚賞有加,本來還對汲黯不遵皇命有所惱火,頓時也就不再計較了。

衛青通過種種事例表明,自己地位再尊貴再受重用,也始終是一名臣子,做好本職工作便是他的人生準則。而恰恰因爲這樣,終其一生都能得到漢武帝的無條件信任。

未好好利用職權,反遭削權而身死的清代名將

而同樣身爲武將重臣的年羹堯,卻未能有衛青如此好的結局。

與衛青所不同,作爲雍正帝一生爲數不多的重用之人,年羹堯在軍中可謂是將主帥的生殺大權發揮得淋漓盡致。

雍正帝畫像

經常在外征戰的年羹堯,每每打完仗回到營地,便集合衆將開始評判功過。有功者立即給予重賞,甚至營地隨時放着不同品級的官服,有小功則進一級,有大功進多級,敢情封官品級在他這裏是家常便飯一般;而有過者,不論過錯大小,一律宣佈完罪狀之後拉出去斬首示衆,甚至不給申辯和複查的機會。

乃至上到副將下到士卒無一不對其聞風喪膽,不過也正是因爲如此,在年羹堯的雷厲風行嚴苛之下,才讓將士們在其一聲令下莫敢不從,即使腦袋隨時會掉,但相對於升官,他們寧願誓死追隨,這也正是年羹堯百戰百勝的根本原因。

但年羹堯在軍中殺伐決斷之時,有一個人卻心裏十分不爽,他便是雍正帝。畢竟在很大程度上,年羹堯過於代行天子之權,導致將士們心裏只有年大將軍而沒有他這個皇帝。且每每凱旋迴京,年羹堯都是騎馬走御道,且隨意鞭打朝廷大員。

年羹堯劇照

種種跡象,讓雍正帝覺得此人留得越久必是禍患,故在削去年羹堯兵權之後,直接賜死以絕後患。

史海君說:

兩個對比鮮明的實例,凸顯了三個在古代屢試不爽的定律。

其一,雖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但每一位皇帝並不都希望大將在外真正行使這樣的職權,一方面因爲容易導致似年羹堯一般,將士只聽主帥之令而不遵皇命。另一方面,皇帝寧願任用文官宦官擔任監軍亦或是任用有名無實之將,都不願意重用既有將才又受士卒愛戴之人,簡而言之,皇權至高無上,軍權作爲代表之一不能徹底下放,即使放了也不能任人隨意使用。

衛青畫像

其二,居高位者向皇帝舉薦名士,即使這個人不受皇帝待見,但爲了重臣的顏面大多數情況下也會勉爲其難同意。但實際上,這些被舉薦上來的人,多半都會只記着重臣的舉薦之恩,而往往忘卻最終擁有拍板權的皇帝,久而久之難免會形成結黨營私之象,故這是皇帝所決不允許的。

其三,馬屁拍得恰到好處,可保自身無虞。此處說的馬屁,當然不是那種明面上極盡溢美之詞甚至無限誇大。就以衛青爲例,將蘇建押送回京、不給自己攬舉薦賢能之事,看似像是逃避責任,但實際上,變相地將權力送歸皇帝裁決,皇帝內心自然欣喜也會打消一切顧慮,真是不顯山不露水便完成了最高規格的馬屁。

參考資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