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人的進化、人的發展皆奠基於生物遺傳性所能夠提供給每個有機體的先天的生理條件,生物有機體的各項肌體功能之所以能夠真正起效,生物遺傳起到真正的條件性作用,在此基礎上,一切關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生命活動才拉開序幕。

大腦與智力

在近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四個主要的功能,這些功能則通過四個功能區域體現出來。作爲第一個功能區域的感受區能夠從客觀外界現實接受感覺;人腦的第二個功能區是貯存區,能夠對接受到的感覺進行收集整理;第三個功能區是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評價的思維判斷區;第四個功能區是能按新方式組合各種信息的想象區。

人腦所具備的這些功能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們統稱大腦的上述功能爲“智力”。正常人具備智力和智力的活動條件。通常智力包括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組成成分。

智力的各構成成分之間既相互聯繫,同時在特定的情景條件下各自發揮相對獨立的作用。其中記憶力反映人們對已有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的能力及程度。記憶力的快慢、準確、牢固及靈活程度的差異決定於兩個方面:記憶對象或任務的性質、難易度、可控度等;另一方面則與個人的興趣、經驗、敏感度有關。

當某一事物、對象還未進入人腦,可以說對這一事物的認識將不會開始,對此事物的認識也將爲零,記憶可以幫助人們對所關注的事物在大腦中找到駐所,使人們對它的認識深度和廣度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在總量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人的發展也將向前跨進。

思維力是智力的高級階段,大腦將進入推衍階段,可以藉助感知或貯存於大腦中的信息,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繫,間接推知和預見事物的發展,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

思維過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圍繞從某一認知對象中推演出的一個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展開主動推理聯想,構思假設,控制大腦走向問題的終點,最終揭開問題的謎底,縱使無法找到答案,業已形成了一個明晰的推理路線和痕跡,成爲能夠通過語言被表達的體系。

思維是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推衍過程,通過思維人的認識不再是表面化的,而是具體的、有動能的、可操作的、可發展的。可以這麼說,通過思維,人獲得了改造自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內隱力量和智力鑰匙。想象力是智力的另一種構成形式,通過想象力,人們可以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嘗試性地加工、改造,想象是人腦的設計階段。

想象雖不及思維那樣富邏輯、有秩序、循序漸進,但想象能拓展人們的認識空間,增進事物間的聯繫,是人的智力活動中最具自由性、靈活性的方式,人能夠超越他物的暫時規約,自意志完全釋放,建構新的想象模型改造事物,這是人的智力發展中的重要方面,是前創造力階段。

創造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在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一定程度上講,社會發展程度愈高,對創造力的要求愈高。

創造力從根本上講,將實現從大腦的想象設計階段向獲得某種形式的新的智力產品階段的轉化,這是人類在改造社會和自然過程中的真正成功,因爲,人類通過艱辛的創造過程填補了思想與實踐中的諸多空白,實現了人類改造、認識世界的目的。

人的大腦機能預示了人具有認知、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的能力,人的發展也在這一系列的智力活動中實現。智力增加了人類生存的力量和質量,人可以通過內在基質能動地獲得自然和社會並未提供給他們卻爲其所需要的事物。

本能與自覺能力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教授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人類的每一成員都與生俱來地有一種偉大的創造性力量,有着本能的繆斯。本能的繆斯是人類生存和人類自我意識的基本源頭,是人類獲取語言和文化內部規則的鑰匙,是在無數咄咄逼人的複雜情勢中對生活進行探索的導引。

相對於生物界的其它物種,人類進化的程度相對較高,但從相反的意義上來說,人生而具有的本能的自動調節裝備也隨之而弱化。保持本能和自然適應、進化本身就是相對的發展狀態,生物本能是人的遺傳性的生存技巧的一種,是無條件的。

自然適應性則不同,更強調人對環境的感知、覺察和適應,使得其行爲模式伸縮性大,學習能力強,隨機應變和時刻應激的警覺隨時會爆發出來,對人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調節。

而動物則不同,它們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方式和程度始終如一,一旦它們所賦有的本能不再適合於成功應付不斷變化着的環境,那將可能有物種宣佈滅亡。自然是殘酷的,但也爲人的進化不斷帶來新機遇,才真正促成了人對世界的不斷認知和自身的永續發展。

人不能像像動物一樣用鋒利的爪牙來獲取事物,也沒有像動物一樣的天然毛皮去抵擋嚴寒酷熱,或是超強的奔跑速度去追捕獵物,這種天然的“匱乏”卻激發出人類超強的環境適應力、學習能力和滿足自我生存需要的自覺力。

從長遠來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生存環境的自覺力是非常寶貴的有利條件,因爲人擺脫了本能匱乏而被侷限的窘境,自己去思考和發明,懂得用其它的東西換取所需要的東西。

正是這樣,人具有了其它物種所不具有的學習、改造和適應的重要能力。可以說,當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人的行爲不再完全受限於本能的支配,對環境的適應不是被迫的,也不再爲遺傳機制所決定。

正是由於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來自自然本能的無條件性限制,即人擺脫本能的強制性而言(不是完全地擺脫),人具有了意識和行爲選擇的自由,只是這種自由增加了人生活的危險和不確定,人對環境的適應遠不及本能自動調節機制來得迅速、有效。

舉例來說,魚鷹的捕魚本領是天生本能,但人要捕魚則要通過艱苦的學習,還要製造工具幫助完成。對人來說,學習、思考和創新是伴隨其生命和生活全部過程的具有超越意義的活動,這種自覺不自覺的實踐活動,在人的自然能量之上又增添了發展的力量,克服了人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缺陷,養成了其自覺能力,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使更高級的設想成爲下一個現實。

潛能與可發展性

先天潛能是個體能力的來源之一。在生物學意義上,人的先天潛能是“未特定化”的、“未完成”的,具有“可塑性”,通過實踐、開發,人的潛能可變爲現實的習得性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塑性、具有無限發展的前景和可教育性,因爲人的身心擁有巨大的潛能,且人的發展潛能是未特定化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普通人只運用了10%的潛力,這尚未用上的潛力可以通過適當的教育、訓練和實踐開發出來。

前蘇聯研究者亦強調,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邏輯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人類的潛能是巨大的,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人類目瞪口呆。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他們實際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們迫使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人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將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可以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創造是人的重要潛能之一。關於創新或創造已形成有三種基本原理,第一原理:創新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與生俱來;第二原理:創新是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人人皆有;第三原理:創新是可以被某種因素激活或教育培訓引發的一種潛在的心理品質,潛力巨大。

有研究者指出,創造是人類永恆的活動,是人類本性和本質力量的最高表現,而創造欲是人類羣體基本的調節機制之一,爲人類所特有。人的創造潛能與大腦的生理機能相關。大腦神經系統結構複雜,含有10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如此巨大的神經元組成數目,表明人類擁有豐富的潛能。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