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大部分內容都可以在手稿中查到蛛絲馬跡。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將現實社會中的普通大衆作爲自己理論的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經濟發展對人的本質的影響,期望解決人的全面解放和發展問題。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普遍存在於馬克思系列專著中。《德意志形態》就告訴我們,“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存在。”31這意味着每個人行爲的起點應該是基於多種需要,纔會凝結成一股原動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既然需要如此重要神祕,那需要的產生怎麼激發人行動的?倘若你的需要永遠不被滿足,那麼他的注意力會聚焦在那一點上,這意味着你有一種在泥漿中掙扎的感覺。例如,我們在練習使用筷子的時候,常常夾不住我們想要喫的東西,十分的令人懊惱。

但是如果我們一旦學會熟練運用筷子。那就會獲得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必須先使人的生存性資料和發展性材料得到滿足,人才會有向全面發展的驅動力。其實需要也有無限性和多樣性的一面,概念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生活之中處處可見。例如一個受過系統教育的成年人,看到“葡萄”味蕾就分泌出液體,好像真的嚐到葡萄的酸和甜的感覺。

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爲三種,即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滿足個人生理的需要之後,個人纔會產生提升自己的能力的驅動力。這也意味着當一個人提升自己的能力到夠高的時候,佔有的精神性物質纔可能成爲現實。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人的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這是馬克思的經典論述中對人的類存在提出了確切的要求。我們該怎麼理解這一句話?人被母親帶到這個世界,就得學習生存能力,然後學習發展戰能力。從而成就更優秀的自己。

人的能力具體分爲體力與智力、自然力與社會力、潛力與現實力。當一個人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後,他就可以在各種不同的生存壞境中處於最優越的地位,他自己的素養也變得完善。由此可知,個人的能力與素質有着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對人的能力考察時,不僅要考慮後天的培育,而且前天的預定性也不可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讓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來開發和發展自己的先天遺傳的潛力。“人是特殊的個體,並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爲一個個體。成爲一個現實的、社會存在物。”這又是來自於馬克思的精彩論斷,獨到地捕捉到“個性”這一範疇的要義。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揚棄了費爾巴哈那抽象的人的社會關係後,並通過對社會上一切和人相關的事物的總和的考察,來界定現實中的人共性與個性。馬克思得出社會是我們人類共同生活、共同建立的的社會,我們人身上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的社會的一些特有的屬性。

“人藉以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人類一般的生產活動,它不僅已經脫掉一切社會形式和性質規定,而且超越一切社會之上。”這意味着如果人脫離了社會而獨自生活,那麼就慢慢喪失語言、喪失直立行走、漸漸的喪失人屬性。

就像狼孩兒,一個有狼撫育長大的孩子,他不會人的語言,不會直立行走,只會一些和動物相識的本能。可見社會關係對人的發展的有着很重要的影響,人要社會關係佔有中實現自身的發展,自身的發展推動社會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人需要持久拓寬社會交往面,編織屬於他自己的社會關係圈。一個人關係圈的範圍與品質,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個人發展的方向與速度。所以每個人需適應環境,或創造適應自己的環境,如在和平年代競爭的形式轉變爲思維先進性的角逐。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教育與生產結合發展重學習社會實踐

個人和社會開展教育和物質生產,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智育、體育、體力勞作協同發展。這意味着工人的生產與教育希望實現共同發展的美好理想,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需融合起來纔是現實途徑。

例如人的一切運動都由大腦進行着密切的操控着,那麼人的勞動也是有大腦支配的,人的大腦思想上的進步,有利於人的勞動技能的提升。剛出生的嬰孩的大腦,由豐富的遺傳基因的空白腦細胞組成。如果沒有後天的社會教育他的腦細胞將會保持持久的空白,那麼這個嬰孩不會在世上活太長時間。

由於母親的教導和對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和相似的人身上好奇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所以將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纔會使人完善。

再如在大腦思想支配下的精神勞動生產和在大腦思想支配勞動下的體力勞動生產,精神勞動生產即刻的生產價值難以估量,但是其創造的價值可以在未來的時間裏體現出來。體力勞動生產是可以產生即刻的生產價值。

無論是精神勞動生產還是體力勞動生產,如果想要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價值,就要使大腦吸取或見識更多更新的見識。也就是將生產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是最好的方法。

迴歸現實社會的工廠的物質生產中,有操作性質的勞動與管理性質的勞動的區分。某一類職能通常由以體力勞動爲主的人承擔,另一類職能則由以精神勞動爲主的人承擔。

馬克思主義者通過謀求無產階級的解放最終實現全人類解放,是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作爲異化勞動抗毒素,近而把工人階級提高到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

由此可見個人的勞動如果不與他人交流學習,個人保持獨特性和全面性是非現實的。個人參與集體的勞動雖然勞動者之間有互相溝通和學習,人的全面理論教育和生產勞動有力的結合,以此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符合現實存在的。

“社會發展規律”強調了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

馬斯洛人本主義理論的超然性就是打破了傳統科學的堡壘,爲個人的價值、個性、美、超越的欲求以施展的空間和拓展科學研究的範圍,將科學與價值有機的結合了起來。

馬克思的人全面發展理論將人在社會中付出努力得到回報當作實現自身自由的在最可靠的方法。許金聲認爲“馬斯洛與馬克思”曾說過,“需要滿足狀態是支配人們活動的重要的內在因素(支配人們活動的當然也包括外在的社會環境因素),而不同類型的需要的需要在支配人們的行爲方面具有層次之分。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重要原理顯然與心理學的需求層次理論是密切相關的。”

這意味着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理論是從微觀心理學層面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全面發展關係,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則是從歷史微觀更爲全面和深刻。

“需要”理論提出了人的全面需要的發展

關於“需要”理論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理論投注個人的主觀努力是不全面的,社會體制的現狀還有集體發展目標客觀社會發展規律不容忽視。他認爲人只要保持住自己的獨立性,就可以逐步地挖掘出自己的潛能。

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也花費了大量論據反覆論證個人需求對於文明發展的重要性。馬斯洛人本主義理論的邏輯重點是個人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要件,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則是將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個人多種需要的客觀條件。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