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交通标志来了,从10月1号开始,全国将实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强制性国标,这其中的修改,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首先是总体上的修改,为适应日渐复杂的交通运行环境,新标准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反馈。细化了标志的版面、设置及使用要求。比如说,新规禁止在交通标志板背面印广告或者宣传画,因为这会分散对向来车司机的注意力,只允许在背面使用灰色、黑色或金属原色并避免炫光。带有街道、地域名称的标志,不允许再出现双排字,因为会让人搞不清阅读顺序,现在只能单字纵向排列,或者单字横向排列,避免了混淆。除此之外,禁令、指示标志增加荧光粉红色作为交通事件管理区的警告标志底色,这种颜色虽然看起来有点少女心,但是在夜晚是非常醒目的警告色。

这些都是方便大家的改动,还有些新增的图标,就需要额外去记忆了。由于大量城市禁摩后,电单车成为了常用的两轮交通工具,新规与时俱进增加了“电动自行车行驶标志”、“电动自行车车道标志”、“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标志”。

与之对应的,还增加了“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标志”、“非机动车下车推行标志”,更好地管理复杂环境路口的交通。

为了更好的区分车道,还新增了“小型客车车道标志”、“有轨电车专用车道标志”以及“靠右侧车道行驶标志”

还有个新的标志不太好理解,就是“硬路肩允许行驶标志”。路肩指的是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为保持车行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并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对于高速路来说,其实就是应急车道。当你看到这个标志时,就意味着能借用应急车道行驶,不会被扣分,走到后面你会看见相反的标识,“硬路肩结束”,这时候就要回到普通车道了。

但是对于以后要学车的人来说,又多了几个要背的考点,本来交通标识就很难分辨,这下更麻烦了,可能有很多人想问,为什么非得去记图案标识呢?牌子直接做成文字不就好了?

在19 世纪60年代,自行车开始在西方风靡,由于当年的单车刹车系统太弱,像现在年轻人爱玩的“死飞单车”,一有个不注意,就冲出弯道或者掉下悬崖了。面对越来越多的事故,自行车协会和地方当局开始张贴标志警告骑自行车的人,提防陡峭的山坡或其他危险。汽车兴起之后,也沿用了这个点子,1900 年代初,国际旅游组织大会开始考虑道路交通标志的通用标准,至1968年,联合国推出了《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为了方便跨国交通,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这一协定,也奠定了未来制定交通标志的基础。

在视觉效果上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三角形。所以倒等边三角形用于“减速让行”警示标志;正等边三角形:用于一般警告标志。而醒目程度次之的圆形标识被用于禁止和指示标志,八角形则用于“停车让行”等禁止标志。拥有比较大的书写面积的方形标识,则用于指路标志,有些告示或者通知也会用方形。其实还有个很罕见的叉形,仅用于“铁路平交道口”警告。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的交通标志,并不能随心所欲设计,而是要跟国际标准保持大致的风格。但是矛盾点在于,有些标志想表达的意思,可以用一两个汉字表达,然后塞进固定形状的牌子,比如说“停”。但是像什么“注意行人”、“前方连续弯道”之类的表达,字数就太多了,强行塞进去,字号太小,根本看不清,而且过长的文字也会让司机因为阅读而分神,所以只能用简单图形来表达。

今后无论交通标识怎么修改,都只会是拿新图形换旧图形,绝对不会由图改文。想着整条街都挂着大白话指示牌的朋友们,可以洗洗睡了。

迥异的文化和环境,也确实让世界各国,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有趣图标。比如说,下面这个英国的交通标识,两把刀交叉,大家觉得是想表达个啥?前方有海盗出没?前方可能遭遇抢劫?其实,这牌子是在指示古战场景区。

再看这个美国特色交通标识,图例为一家三口在奔跑,有点像行人横穿马路的警告,但是你细想,好像又没必要特意画三个人。这个标识常用于美国南部边境地区的公路,因为这里有许多人偷渡,时不时就上演一大家子在马路上猛冲的画面,所以三口人是代表“小心偷渡客”。

要说史上最奇葩的交通标识,也是在美国,就是下面这块指路牌,“Welcome to Accident”,直译过来就是,“欢迎进入事故”,非常非常不吉利。这其实是一个地名,美国马里兰州的阿兹丹特镇,当地人为什么要取这个奇怪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肯定的是,每个来镇上的客人,都会因为那块欢迎牌而脊背发凉。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