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民幣貶值的驚呼聲不絕於耳。只要我們打開手機或者電腦,都能看到許多文章,告訴我們人民幣貶值了。而如果在市場上找人聊一聊,也會發現,人民幣貶值是許多投資者都關心的一個話題。

但實際上,在2022年,人民幣整體上並沒有貶值,只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降,但是人民幣兌其他匯率則保持了基本穩定,甚至略有升值。也就是說,我們在市場輿論中聽到的人民幣貶值了,是一句絕對外行的話。

當一種貨幣可以被稱爲貶值時,它一定是相對其他絕大多數貨幣的匯率都有所下降,才能稱作貶值。在2022年所發生的,其實是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穩定,兌美元貶值的同時,兌其他貨幣略有升值,同時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大幅升值。

但是,爲什麼我們在市場輿論環境中聽到的,都是人民幣貶值呢?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爲什麼市場輿論會讓我們聽到這種歪曲事實的理論?

人民幣沒有貶值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期間匯率變動的數據,就會明白爲什麼真相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大幅升值同時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並兌其他貨幣略有升值。

根據Wind資訊的數據,在2022年前9個月(截至9月29日,下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下同)升值了11.5%,這也是市場上人民幣貶值理論的重要來源。

但是,在同一時期,美元指數則上漲了18.4%。也就是說,美元相對其他所有貨幣的上漲幅度,比兌人民幣的匯率上漲幅度,高出大約7個百分點。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兌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不僅在2022年保持了穩定,甚至還有所升值。

具體來看,在全球其他主要貨幣中,在2022年前9個月的兌人民幣中間價,日元下跌10.9%,歐元下跌4%,英鎊下跌9.9%,澳元微漲0.5%,加元上漲4.8%,瑞郎上漲4.9%,新加坡元上漲5.5%。上述數據表明,人民幣兌全球主要貨幣,其實在這段時間略有升值。

市場喜歡講故事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外匯市場的真相,明明是“美元大漲,同時人民幣保持穩定略有小漲”,但是充斥市場的消息,卻是人民幣貶值呢?

這其中的奧妙,就是一種神奇的市場現象。這種現象讓許多依靠財經八卦和道聽途說,不自己看數據、分析材料的投資者,在市場中無法探知事情的真相。我把這種現象,稱爲“市場喜歡講故事”。

在市場中,流行的輿論和分析,經常是錯誤的。它經常會被更有故事感、更具有衝擊力的標題吸引,被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故事所吸引,但是對冷冰冰的數字,或者複雜但是更接近真相的邏輯,則毫無興趣。

也就是說,市場更喜歡講故事,不喜歡“做研究、分析數據、尋找科學的解釋”。

於是,在市場輿論中,故事,而不是事實,就會變得更容易流傳。人們口口相傳那些市場上膾炙人口的故事,把事實真相的幾十上百個細節,簡化成一個口號感很強、情節感很強,但是和真相相差甚遠的小故事,然後把這個小故事在市場上廣爲流傳。

在市場喜歡講故事的環境下,人們是更喜歡傳播人民幣貶值了,還是更喜歡傳播“美元大幅升值、同時人民幣保持了基本穩定”呢?

很顯然,前一個信息更加具有故事性,也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慌,而恐慌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傳播。而篇幅巨大的匯率分析報告,沒幾個人願意看。

股票市場裏的故事

這種市場喜歡講故事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外匯市場中。在股票市場,情況更是如此。

在我以前當研究員的時候,每當市場上有一隻股票價格大幅下跌時,市場上一定會流傳關於這家公司的故事:主要客戶可能走下坡路、競爭對手變多、原材料漲價、報表可能假賬,等等。

在那時,作爲證券研究員,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解釋這些股票價格的波動。但是在許多時候,經過仔細的研究,我也沒法找到什麼足夠重要的理由,或者足夠動聽的故事,上市公司也在一直髮公告,說公司經營一切正常。

這時候,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公司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市場情緒大幅改變”。但是,這種正確的答案,能在資本市場的輿論環境中受到追捧嗎?

顯然不會,要知道,市場更喜歡一個故事!這時候,“某某公司就要破產了”這樣聳人聽聞的故事,一定會伴隨着股價大跌,傳遍市場的每個角落,哪怕這家公司的業務其實真得一切如常。

歷史也喜歡講故事

其實,市場喜歡講故事,並不是因爲市場這個經濟組織喜歡講故事,而是因爲構成市場的人喜歡講故事、也喜歡聽故事。而當同樣的一羣人,來到歷史研究這個領域時,事情會變得完全一樣:歷史也喜歡講故事。

在歷史研究中,流行的輿論是非常喜歡講故事的,而一個好的故事,就一定要有好人、有壞人,這樣纔能有簡單幹脆的情節。

於是,我們在歷史故事中,經常會看到好人永遠會取得勝利、壞人永遠要失敗。但是,我們卻忘記了,世界上本沒有多少真正的好人和壞人:事情的真相往往比非好即壞、非黑即白複雜得多。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昏君: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紂王,和隋朝的末代君主隋煬帝。在許多歷史故事中,把紂王和隋煬帝描述的簡直和人渣一般無惡不作。在《封神演義》和《隋唐演義》這兩本小說裏,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但是,這兩個人真這麼壞嗎?對於這兩個人的評論,中國歷史上還是有些明白人,知道他們糟糕的形象,來自於“喜歡講故事的歷史”的妖魔化。

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子貢就曾經說過一句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就是說,商紂王並沒有那麼糟糕,他只不過是政治鬥爭失利,所以給後代醜化成那樣,天下最糟糕最惡毒的語言都拿來攻擊他罷了。

而在唐代詩人皮日休寫的《汴河懷古》中,則描述了對隋煬帝楊廣這個糟糕歷史人物的深思:“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首詩意思是說,隋煬帝開鑿的運河造福了千秋萬代,要不是因爲南下揚州把江山丟了,他那治水的功績,豈不是和上古的賢君大禹差不多嗎?

但是,對於喜歡故事的人們來說,大家就是喜歡一個“昏君敘事”。一個昏君人品不好所以誤了國家,這樣的故事聽起來,比搬上一大摞歷史資料,慢慢分析當時的各種力量變遷相比,要有意思得多。

於是,今天許多人都認爲,紂王和隋煬帝就是徹頭徹尾的壞人。這正是“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多找證據,少聽故事

既然我們知道了市場喜歡講故事、歷史也喜歡講故事,那麼我們又怎樣能獲得真相呢?很簡單,要多找證據和數據,多調研走訪,多學習經濟學、社會學的專業知識,多做科學的研究,少聽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但是學不到真相的故事。

不過,這種“不聽故事、只看證據”的工作狀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反人性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爲故事好聽啊!

在電影《大空頭》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我直到這幾年,看慣了資本市場上的故事,才明白它的用意之深:“真相就像一首詩,而絕大多數人不喜歡詩。”話說回來,巴菲特講的那些道理,如果不是因爲他是全球最有錢的人之一,又會有多少人愛聽?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