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仍然存在。

生物醫藥領域,最近常被提起的一個詞是“資本寒冬”,商業化表現不力,加之醫保政策和當下的大環境影響,醫藥行業整體下調,許多生物醫藥公司市值從高點跌去七八成,初創公司的估值也大幅下降。

“現在的市場確實是一個低迷的一個狀態,未來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騰盛博藥首席財務官兼首席戰略官李安康表示,對於企業而言,需要調整業務的優先級,第一步是活下來。

不過,對於生物醫藥資本寒冬這一命題,沙利文大中華區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認爲這還遠遠未到,但相比此前的爆發,現在資本市場更趨於謹慎和理性。

資本寒冬了嗎?

從全球生物醫藥領域融資總額來看,毛化指出,2022年上半年融資總額爲199.85億美元,依然是從2016年以來融資金額次高的年份,“今年屬於資本寒冬這個命題目前來看不是特別的成立。”

在2021年上半年,全球生物醫藥領域融資額達到峯值315.57億美元,但毛化認爲2021年較爲特殊,“2021年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驅動,有很多創新的技術以及對於生物科技行業的意識逐漸提高,所以不能與之相比較。”毛化表示。

從全球生物醫藥各領域投融資金額分佈情況來看,毛化指出,今年主要趨勢是百萬級別的和千萬級別融資的數量在增加,這也說明了生物醫藥投融資的趨勢在往前面在移動。

生物藥是投融資熱度最高的領域。在千萬美元級融資中,生物藥融資案例數佔比50%,從賽道來看,基因治療、CXO、AI+製藥、和免疫細胞治療是融資的前四賽道。

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星奕昂成立於2021年,專注於iPSC-CAR-NK產品開發,屬於免疫細胞治療領域,其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立羣博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行業現在有較多悲觀的看法,但自己並沒有那麼悲觀。

就在9月初,星奕昂完成了其A-1輪五千萬美元的融資。本輪融資由辰德資本(CD Capital)領投,雅惠投資和寬愉資本跟投,現有股東禮來亞洲基金,夏爾巴資本和IDG資本繼續追加投資。

在細胞療法領域,這是不小的一筆融資。毛化指出,細胞療法目前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大於5億人民幣的融資目前基本沒有,大部分融資小於兩個億,大多數公司目前都處於A輪的階段。

2022年上半年,細胞療法領域的最大一筆融資爲天科雅,其在2月完成了超過3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此外包括英百瑞、艾凱利元、瀕湖生物等初創企業都拿到了2億人民幣以上的融資,排在上半年行業融資額Top5之列。

“細胞治療是目前創新藥的熱門賽道,市場潛力巨大,而iPSC-CAR-NK很有潛力成爲下一代細胞治療的明星之一。”王立羣表示。作爲曾經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CEO,他曾用不到四年時間完成了中國首款CAR-T細胞治療藥物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的獲批上市。

王立羣表示,在此輪融資完成之前,自己見了大量基金,其中三分之二的基金都是投資人自己主動找上來的。

行業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仍然存在,毛化表示,“尤其是那些技術足夠硬核的企業,在這個行業裏完全可以融到足夠的錢。”

行業更加謹慎和理性

對於國內二級市場而言,雖然都有所下滑,但港股市場表現更爲明顯。毛化指出,上半年港股IPO數量和募集資金均同比大幅度下滑,上半年IPO數量下滑54%,募集資金下滑89%。

與此同時,A股醫療健康企業IPO數量同比下降29%,但募集資金同比增長33%。2022上半年A股較之港股市場更爲活躍。

毛化認爲,當下生物醫藥企業面臨的估值回調受到多因素影響。一方面是國內創新藥上市公司太多,同質化嚴重。例如,中國Biotech公司的創新藥產品靶點集中,65個ADC 50 產品中,26個爲HER2靶向;142個CAR-T產品中,71個爲CD19靶向。

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企業藥品上市後因其商業化能力的不足導致創新藥市場份額和收入往往無法達到預期。而國內創新藥價格受國家醫保政策/集採影響很大,創新藥進入醫保政策後普遍都要被迫大幅降低藥品價格,創新藥企業的利潤被大幅壓縮。

毛化認爲,在此環境下,當下投融資市場更趨向於謹慎和理性,投資人會更加考慮ROI,考慮再早一點,再小一點,以及再細分一點,對於技術硬核型企業給予高估值,“只要技術夠硬核,能講得出商業邏輯,以上半年Top 5的融資案例來看,公司的估值仍然不低,並且在一年的時間裏還可以連續融資。”

雖然資本市場近期進入一個低點,但也讓投資方有時間冷靜下來去找到什麼是真正的好公司,上海文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夥人、總經理王曙光表示,現在的回調是行業迴歸常識的時候,這對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是有幫助的。

在面臨許多不確定性的當下,企業可以做什麼?李安康認爲,第一步是要活下來,需要調整業務的優先級。此外,還需要提高做業務、做產品的標準,因爲企業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面對的是更加內卷的市場和更加挑剔的投資人。

“目標都得設高一點,也許風險會更大,但也是這個行業沒有辦法避免的,因爲沒有更大的風險,也意味着企業的創新不夠創新。”李安康表示。

李安康肯定生物醫藥的前景,他認爲不管是從對大衆的健康還是對投資人的價值來看,這個賽道都不可能會是一個沒落的賽道,“在中國其實biotech剛剛起步,遠遠比美國走得要短很多,所以我們覺得未來的空間是非常大的。”這段時間,企業應該做好自己的規劃,在合適的時機自然會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對於生物醫藥的未來,王立羣認爲,現在可能是一個短暫的寒冰期,這麼多人頂着浪在往前走,未來中國的醫藥一定會有創新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