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0月1日訊 (記者 陳美) 特斯拉AI Day來了!

10月1日,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原型亮相,與預期一樣,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搭乘的是Dojo芯片,並配合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提供算力的FSD硬件,使得這款人形機器人成型。

但有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人形機器人最重要的環節在於“運動控制技術”的突破,這是與普通商用機器人最大的區別。“人機交互和環境感知能力,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早有應用。如果拋開‘人形’兩字不談,普通商用機器人就是換了外衣的‘智能汽車’。”

AI Day後,特斯拉已不再是簡單的智能汽車公司

此次AI Day,除了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原型亮相,其自動駕駛技術(FSD)和Dojo超級計算機也隨之問世,後者是巨頭在自動駕駛上的最新進展。

一位關注AI領域的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在自動駕駛領域,爲了感知周圍環境,智能汽車通常會加裝攝像頭、雷達等多種傳感器設備,從中生成大量數據。“一些高等級自動駕駛系統,甚至會超配50個各類傳感器,對車輛周邊360°環境進行準確感知。”

“Dojo超級計算機的發佈,正是爲了優化這些數據,通過算法算力不斷升級自動駕駛模型。”上述AI領域投資人表示,作爲內部超級計算機,特斯拉對自動駕駛技術(FSD)以及Dojo芯片的更新,反映了巨頭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不斷深入。

一位昆仲資本投資人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什麼說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有優勢,主要是特斯拉賣得車比較多,由此積累的數據也多。目前,特斯拉已積累了16億英里的行駛數據,裝有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輛超過了40萬輛,覆蓋各類場景。而自動駕駛技術在市場中已有較高接受度,成爲終端產品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於自動駕駛技術與機器人的框架構成、硬件平臺、應用理解、軟件核心算法有諸多契合,此次AI Day也展示了特斯拉的技術實力,即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優勢,又進軍了機器人領域。

爲什麼這麼說?上述AI領域的投資人認爲,特斯拉將自動駕駛技術“照搬”到機器人身上,打通機器人這一板塊,讓特斯拉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按照‘擎天柱’低於2萬美金的售價,如果人形機器人取代部分簡單重複的勞動崗位,全球需求量預計將超過千萬臺,對應市場空間在萬億級別以上。反映在資本市場上,特斯拉也不再是智能汽車公司那麼簡單,而擁有了機器人這一先進概念。”該位AI領域投資人認爲。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馬斯特也成爲美國首富,以2510億美元的淨資產取代貝佐斯。相反,Meta掌門人馬克·扎克伯格因癡迷於“元宇宙夢”,跌出美國富豪榜前十。由此,從側面反映出市場對於未來技術發展的預期。

運動控制技術依然待解

儘管特斯拉發佈的人形機器人和相關技術點燃了市場熱情,但有投資人認爲,擎天柱只是原型,從特斯拉引入足式機器人,即Tesla Bot來看,這離人們心目中的人形機器人還很遠。

對此馬斯克也表示,這次AI DAY活動的目的,是爲了招聘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工程師。

昆仲資本投資人在接受《科創板日報》採訪時記者表示,要完成一個完美的人形機器人研發,需要突破人工智能(智能水平)、理論力學(運動控制)、材料學(續航)等多個交叉學科的核心技術。

“其中在運動控制領域,特斯拉已有初步進展。目前,機器人已能完成跑跳等動作,是最有希望率先獲得突破的領域。”昆仲資本投資稱,從足式機器人的定義來看,是具有足部結構,能根據不同地形自動改變形態的移動機器人。具體形式,包括雙足、四足等多種足式形態,能在複雜路面行走,完成奔跑、爬樓梯、跳躍等多種複雜動作。

而在足式機器人中,波士頓動力是該領域技術最強的公司。但這家公司卻在2013、2017、2020年經歷三次收購,先後被谷歌、軟銀、韓國現代汽車收購,估值從30億美元降至11億美元。

“不斷賣身的原因是公司長期燒錢的境況,以及偏低的商業價值,沒有深耕具體商用場景;還有股東和公司內部矛盾。”昆仲資本投資人談到。

今年以來,國內不斷有公司發佈機器人產品。先是小米發佈首款人形機器人Optimus,之後騰訊也發佈了第二代機器狗MAX。昆仲資本投資人稱,這不是機器人技術得到了突破,而是波士頓動力開放了源代碼。

“從2016年開源事件至今,各項硬件技術已趨於成熟,但運動控制作爲核心難題,包括開源事件本尊MIT實驗室也尚未成熟解決,使得足式機器人產品一直未能較好地商業化落地。”昆仲資本投資人說。

但基於上述邏輯,記者瞭解到,近日昆仲資本也投了逐際動力。昆仲資本投資人說, 逐際動力團隊來自全球知名高校,兼具運動控制研發能力、商業化路徑、雙足技術預研三大要素,在具備一流四足、雙足技術實力的同時,也手握工業客戶訂單。

從未來的技術演進及商業化路徑來看,昆仲資本投資人判斷:足式平臺是機械臂應用於移動平臺的最優選擇。“通過對足運動的精準控制,改變機器人重心,進而極大提升機械臂負載自重比,減輕機械臂自重,提升機器人的運動能力,降低成本。”

根據馬特斯的目標是:機器人可以爲人類做一些瑣碎的任務,最終降低勞動力成本。“未來,輕量機械臂+足式移動平臺,或成爲靈活替代人類勞動力機器人的途徑。”昆仲資本投資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