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的一天,楊小舟在深圳附近海域的珊瑚種植苗圃裏撿回一株已經完全白化的濱珊瑚。

珊瑚白化,與海洋溫度過高有關。不過,這株濱珊瑚在人工環境生活一個多月後又恢復了原本的褐綠色,楊小舟鬆了一口氣。他解釋,只要依然有食物來源,水質不發生較大的惡化等,經歷白化的珊瑚還是可以“挺過去的”。

楊小舟今年33歲,從讀研究生起,他從事珊瑚保育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已經近十年。目前,他是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下稱:深研院)珊瑚與珊瑚礁生物繁育研究中心的技術研發部總監,主要負責在華南沿海一帶進行珊瑚保育、珊瑚礁修復等工作。

海底的人工礁盤網圃 受訪者供圖

珊瑚礁被譽爲“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全球海底面積約3.6億平方千米,珊瑚礁只佔0.2%,卻是25%海洋生物的庇護所,被視爲海洋中敏感的生態指標。

而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等變化,是珊瑚死亡和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楊小舟看來,這種自然變化的過程難以被逆轉,但珊瑚保育和珊瑚礁修復工作仍具有其意義。

楊小舟介紹,從2015年開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深圳海域種植珊瑚超過6萬株,修復珊瑚礁面積超過15公頃,成活率超過85%。目前,深圳海域珊瑚覆蓋率較2015年普查時的面積增加了5%。

對於從事珊瑚保育的工作者們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不容易的數據。

以下是楊小舟的自述:

在海里種珊瑚

下海種珊瑚的前一天,需要給氣瓶打氣、裝車。第二天9點左右出海,等到10點或11點,快中午的時候,海水溫度高一點,我們就3個人一組下海。三四個小時,一組人能在苗圃種七八百株珊瑚。

有時候風浪比較大,我在船上就暈船了,吐得難受。在海底下也會碰到突然水流特別大的時候,我們就找礁石抓住,勾着礁石走。

我是去年開始到深研院工作的,這邊有一個岸基保育基地,工作內容包括珊瑚的養殖繁育,海區也有工作部門,包括野外珊瑚礁修復、生態調查,主要涉及華南沿海。

在海區的苗圃,我們用水泥材質的底座做人工礁,上面裝隔柵板。人工礁設計的形狀是飛碟狀,結構下小上大,上面還有一些增加水流流通性的孔洞,有一定的抗風浪和抗沉降能力。

我們把在苗圃裏比較大一點的珊瑚拿到岸基的實驗室,分切成四五公分左右的苗,再固定到人工礁的珊瑚種植底座上,讓它們在海里自然生長。

海里種植珊瑚不像種樹一樣可以種得很規整,海底有的地方有礁石,有的地方是沙質的,要根據不同地方的水流來排。我們會先做調查評估,繪製投放點位,根據不同點位進行投放。

做珊瑚礁修復還有一種方式是在礁石上打孔,把珊瑚種到礁石上,用膠泥固定,這種叫做原位種植。

我們種植的珊瑚一般在(距離水面)3米至8米深的位置。選擇種植的海區是本身有珊瑚生長的海區,水流不能特別急或特別大,但有一定的浪湧,珊瑚能捕食到有機質作爲食物。還需要考慮光照條件,水的懸浮顆粒物不能太多,水太渾的話,珊瑚種下去接受不到光照就會死。

工作人員在苗圃種下長度約五釐米的珊瑚 受訪者供圖

水溫也有要求,像深圳冬天一般在18度以上,本地品種種下去大多能安全過冬,全年生長。我們有一種網圃是漂浮在水裏的,上面有浮球,下面有纜繩拉在人工礁上,可以調整珊瑚在水裏的位置。夏季氣溫30多度,表層水溫太高的時候,我們會把它拉下去,到深一點,水溫在二十五六攝氏度的地方。

深圳附近海區的珊瑚算不錯的,大鵬灣這邊工業不是很多,整個珊瑚礁資源相對來說比較自然。我們主要修復的,是因爲早期城市建設中人類活動、颱風等影響導致退化的珊瑚礁。大鵬灣本身就有珊瑚,我們苗圃都是在相對內灣裏投放,沿岸灣內浪湧小一點,颱風來的時候水流沒那麼急,整個珊瑚種苗的生長條件也溫和一些。

“能長一點是一點”

今年5月,我去海里下苗圃的時候看到一株白化的濱珊瑚,就把它抬了上來,在岸基實驗基地做了實驗,想看一下它能不能恢復,大概多久能恢復。

珊瑚白化是不健康的現象,白化以後就比較容易得病和死亡。但如果僅僅是短期的高溫導致白化,只要沒有大的破壞,珊瑚挺過這一段時間,還是可以恢復的。我們岸基實驗室恆定溫度在24到26度,有合適的條件。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後,我帶回來的那株完全白化的濱珊瑚基本上就恢復了。

今年臺風季前有一段高溫,到7月的時候,我們淺的苗圃裏珊瑚有10%左右白化了。珊瑚白化是所有珊瑚種植都會面臨的問題。其實我們也沒有太多辦法,只能根據洋流和水溫作出預警,剩下的就是修復工作。

一般珊瑚長得慢,團塊的珊瑚一年生長3到5公分,鹿角珊瑚一年大概長8到10公分,水溫比較適宜,光照比較好的情況下,長得快的種類有能長到15公分的。

我們種植的珊瑚以深圳本地的優勢種爲主,包括指形鹿角珊瑚,霜鹿角珊瑚等,這些鹿角珊瑚本身可以形成相對立體的珊瑚礁結構,比較適合其他生物來躲藏或者是棲息。我們的修復其實不光是種珊瑚,還包括整個珊瑚礁立體結構的構建,隨着珊瑚不停生長,讓魚、蝦、蟹、螺等生物都回來,才能實現一個整體珊瑚礁的修復。

珊瑚並不是種下去就好了,後期管理是珊瑚覆蓋率能否上升的重要部分,比如相關部門、維護單位的管理。還需要通過日常宣傳提升社會保護珊瑚礁的意識,日常漁業作業也要注意。從修復前評估到修復後維護,這是一個多方面的社會工作。如果你一邊種,另一邊去捕魚,一個拖網把修復的珊瑚礁全都掛壞了,也很難有比較好的修復效果。

我們有專門的工程部負責日常水下珊瑚的管理和維護,大概有10來個人,每個星期都要去不同的地方,包括大鵬灣、鵝公灣、鹽田、大小梅沙等,去回訪看一看,清理漁網、垃圾,需要補種的會去補種。

有一些標準能判斷修復的成效,比如珊瑚的覆蓋率。另外,我們會做修復後的調查評估,去看魚種類、數量。以前珊瑚礁被破壞以後,附近不容易有魚羣聚集,今年我下海,可以直觀看到魚比以前更多了,魚聚效果也更好了。

目前,深圳海域的珊瑚覆蓋率跟2015年相比面積增加了5%。現在全世界的珊瑚都在受到威脅。我們開玩笑說,不退化就不錯了,能長一點是一點。覆蓋率能提高,已經是比較不錯的。

人工修復珊瑚礁對於整個沿海的防波、防風、漁業資源涵養,甚至沿岸生態系統的重新構築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不是說它總體在退化,就不去做出努力了。一旦躺平,整個沿岸環境和海洋環境就將遭到巨大的威脅。

你努力了,它退化得就更慢一點,每修復一部分都是有意義的。

與海洋的距離

除了種植珊瑚,我們還在進行石珊瑚種質資源庫的建設,現在基地差不多有100種珊瑚,包括我們本身培育的珊瑚、引進的珊瑚種。另外,我們是野生動物救護基地,還有一些警方查獲的走私珊瑚也會寄養在這裏。

我們基地設置了有循環水的水族缸,模擬自然環境下的水溫、光照、水流。水是天然海水抽取上來,再調整到合適珊瑚生長的條件,儘量還原珊瑚原生的水質,包括整個微生物結構。

由於人工情況下光照條件相對於自然環境來說會好很多,有些珊瑚可能就會有更多彩的顏色。比如說有一些鹿角珊瑚,會形成熒光蛋白或者色蛋白,來保護自己避免紫外線或者長時間強光照的傷害,所以會看到呈現出紅色、藍色、紫色等多彩的顏色。

呈現顏色其實是珊瑚的生存策略。自然條件下懸浮顆粒不多的時候,光照沒有那麼強,有些珊瑚會長更多蟲黃藻來進行光合作用,珊瑚就會呈現偏蟲黃藻類似褐綠色的顏色。有的珊瑚長在熱帶海域,常年接受的都是較強的直射光照,不需要那麼多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甚至珊瑚可能要形成色蛋白和熒光蛋白來抵抗紫外線帶來的損害,多彩的顏色就是這麼產生的。

搞了這麼多年珊瑚,我已經習慣了,別人好像覺得很稀奇,我覺得沒有什麼特殊的,反而不和珊瑚待在一起,好像又不習慣。

我是雲南人,在廈門大學讀本科那幾年,學校門口就是海邊,隔天我都會去轉一轉,對海還是有一些感情。普通人可能覺得生活離海洋比較遠,但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海洋。

我們喫的海產品,利用海洋裏的油氣資源,很多化妝品的活性物質和優質食物蛋白,都來自於海洋生物。而普通人的生活也會影響海洋,比如使用塑料。有研究表明,珊瑚無法分辨海洋微塑料是不是食物,通過吞噬作用到體內,沒辦法消化,可能也會導致珊瑚死亡。

我們保育中心是廣東省科普基地,有研學活動,會有學生來參觀,我問小朋友問題,比如珊瑚是動物還是植物、珊瑚和珊瑚礁的關係,好多小朋友都能答上來。

看到大家對珊瑚感興趣,我會覺得它受到了重視。大家慢慢知道,珊瑚和珊瑚礁是在遭受破壞的,也就知道它是需要去保護的,這對於珊瑚的未來來說是件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