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李鬼”頻現,投資者如何辨真假?

隨着中國資管市場的快速發展,一衆資管公司的名稱已經越來越爲大衆所熟知。然而,也有不法分子從中嗅到“商機”,利用消費者對專業金融機構的信任進行詐騙活動,導致資本市場“李鬼”頻現。

進入9月,又有多家機構公告了自己被“李鬼”仿冒的情況,向投資者發出警示。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海富通基金、中航基金、新沃基金等多家公募機構發佈公告,提醒投資者分辨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義進行詐騙。無獨有偶,知名外資機構路博邁也於近日發佈公告稱,有不法分子利用公司英文名稱NEUBERGER BERMAN的音譯“紐伯格伯曼”的名義進行網絡詐騙。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就在今年下半年,易方達基金、萬家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等公募機構也發佈了類似的提示。根據知情人士的描述,此類網絡詐騙的手段具有相似性,已然形成了套路。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已有不少投資者中了金融“李鬼”的圈套,部分投資者深陷其中,蒙受了經濟損失,希望廣大投資者擦亮雙眼,謹防上當受騙。

公募“李鬼”頻出沒

進入9月,包括海富通基金、中航基金、新沃基金在內的多家公募機構發佈公告稱,其名稱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網絡詐騙活動,提醒投資者注意防範。

9月21日,海富通基金髮布公告稱,發現近期網絡上有不法分子通過“泡泡聊天”等軟件,散佈假冒海富通 APP 的鏈接誘導客戶安裝,以及在微博發佈虛假的海富通客服熱線,假冒海富通工作人員,組織線下會議,進而通過虛假的產品業績以及超高收益率誘騙客戶進行充值、發展下線的非法詐騙活動。

9月6日,中航基金發佈公告稱,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義,通過網頁和微博等渠道散播錯誤信息,誘導投資者撥打虛假客服電話及虛假“還款電話”,騙取投資者錢財。就在同一天,新沃基金也發佈公告稱,發現網絡上冒用公司名義,以客服電話更新爲由發佈虛假客服電話或製作虛假網站等方式進行詐騙的行爲。

此前,多家公募機構遇到了類似事件,包括光大保德信基金、萬家基金、易方達基金等,具體內容包括假冒基金 APP、網站、客服熱線;冒用公司員工名義進行非法宣傳推介及誘騙投資者充值、轉賬;變造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僞造線上合作協議;建立會員羣、體驗羣、交流羣,使用“招募合夥人”、“推廣獎勵”、“團隊獎”等表述誘騙投資者充值、轉賬;要求投資者將資金劃入私人賬戶,向投資者索取賬戶密碼等。

外資機構也成“李鬼”目標

在公募機構頻繁受到 “冒名”困擾的同時,外資機構也成了“李鬼”的目標。

9月27日,路博邁投資發佈公告,有不法分子利用公司英文名稱NEUBERGER BERMAN的音譯“紐伯格伯曼”的名義,在網站、APP、微信等渠道從事非法資產管理產品銷售、資金募集等網絡詐騙活動,騙取受害者錢財,嚴重侵害了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聲譽。

路博邁投資在聲明中表示,據他們瞭解,未經授權的第三方以“NB紐伯格伯曼投資”的名義在互聯網上創建了一個未經授權的移動應用程序,並試圖通過微信聯繫潛在投資者籌集資金。路博邁投資提醒各位投資者不要相信未經授權的第三方提供的虛假應用程序中包含的任何信息、陳述、數據、內容。“此類內容是騙局的一部分,屬於欺詐和非法內容。公司已提醒有關公安部門注意此事,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路博邁表示。

外資“李鬼”並不是首次出現。2021年中,另一家知名外資資管機構聯博(AllianceBernstein)就曾發佈過類似的公告。聯博發現,在中國境內某些網站或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非法使用聯博集團名稱或註冊商標的情況,建議投資者高度警惕此類違法欺詐行爲。“(不法分子)可能透過假冒知名機構如聯博,或自稱與該機構有關聯性來提高可信度。”聯博表示。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在某社交平臺上,有一些關於聯博是否是正規投資平臺的提問,也有多位網友交流了被外資“李鬼”欺騙的經歷。“這麼大的騙局帶我入坑,我被騙五十多萬,真的叫天天不靈。”一位投資者留言稱。另一位網友則表示,有一家聲稱總部在美國的公司冒充了知名外資聯博,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欺騙了投資者。“網站上的資料全部是別人的,套用了別人的公司來做的嫁衣包裝。”

“李鬼”開發以假亂真APP

隨着越來越多受害者的發聲和報案,此類網絡詐騙開始露出“冰山一角”。今年上半年,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一個叫“紐伯格伯曼”的平臺和之前跑路的“李鬼”聯博投資無論在操作模式還是系統方面都十分相像。也有投資者被“李鬼”平臺所騙,向警方報案。一系列現象引起了知名外資機構路博邁的注意,併發布了相關聲明。

記者注意到,在疑似“李鬼”APP的“紐伯格伯曼”展示頁,有一個看上去比較完善的投資理財系統,包括公告、投資、積分商城等內容。不過,細看之下,仍能發現不少反常的情況。比如“邀請好友”功能被放在了首頁顯眼的位置;又比如,除了“關於我們”,還有“公司資質”、“公司優勢”兩項內容,似乎是爲了特別強調該公司的專業性,而這些條目在正規投資機構的APP首頁基本不會見到。

此外,“李鬼”APP上向投資者展示的金融產品信息也漏洞百出。起投金額曾出現108000元、255000元這類較爲隨意的數字;部分號稱“高端領投”的產品有着超過1%的“日化收益率”——這意味着年化收益率超過了300%;“低風險”寫成“低型風險”等等。多個細節暴露了開發者對金融產品缺乏足夠的瞭解。

有知情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此類騙局的受害者一般通過線上APP投資,詐騙團隊專門研發了假的APP來冒充正規機構的APP,放置了一些虛假的金融產品,誘騙客戶充值。與此同時,詐騙團伙也會向投資者展示正規機構在證監會網站的資料,以獲取投資者的信任。

就多位知情人士提供的資線索來看,在冒用知名機構的聲譽爲自己背書之外,這類騙局也糅合了直銷的模式。詐騙團隊會以“團隊擴建”的名義,鼓勵投資者積極發展下線,激勵就是從下家的充值裏給上家分成。“這類APP給投資者承諾的都是高收益,其實就是用後進來的投資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兌現回報,本質是個龐氏騙局。”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一些社交平臺有假冒APP關停的相關傳聞,記者試圖在公開渠道搜索這類仿冒APP,也沒有結果。那麼,這是否意味着相關騙局已經結束?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這類APP在公開渠道不太容易搜索到,大都是通過詐騙團伙給的二維碼進行下載。“他們的二維碼地址經常更換。一旦聽到什麼風聲,可以先跑路,再換一家機構的名稱捲土重來。”據他的瞭解,目前仍有一些投資者的資金沉澱在這類假冒APP裏尚未取出,或者已經無法取出。

投資者如何自我保護?

面對“李鬼”們的多重套路,海富通基金向記者介紹了一些擊破騙局的方法。海富通基金認爲,即便“李鬼”們開發出的仿冒APP十分逼真,甚至盜用了大量真實基金經理的照片和產品宣傳材料,投資者仍有一些方法可以“防騙於未然”。

具體來看,第一,詐騙分子行騙的第一步,往往是拉投資者入羣,爲後續詐騙行方便。爲逃避平臺監管,他們往往選擇相對小衆的聊天軟件。面對客服人員的“誘導”,投資者應拒絕其要求。

第三,一些詐騙公司以投資機構的名義向客戶保證“推廣返傭”,即只要發展下級客戶,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客戶等級,進而獲得更高的返傭,看到這種模式基本可以判斷爲詐騙。同樣,保證收益也是值得警惕的,詐騙者往往虛構出一個遠遠優於一般金融產品收益的標的,誘騙投資者入局,比如“週期短、收益高、流動性好”、“投入兩百元每天收益約爲7元”等,這些絕不是專業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的用詞。

第四,完成“充值”、“申購”後,無論是直銷還是代銷,投資者都可以從APP頁面內或者銀行賬單明細、短信中看到收款方的名稱。如果是通過正規代銷渠道購買,收款方一般是基金銷售公司;如果通過直銷購買,收款方應該是海富通基金的直銷賬戶;如果收款方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公司或者個人賬戶,就要確認是否受騙。

第五,投資者應認準公司的官網、客服服務號碼和微信公衆號。如投資者無法確認相關銷售機構是否符合條件,可以撥打公司客服電話諮詢。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可以及時與公司客服聯繫並確認;如果有資金損失,要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