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抗戰期間中國軍人的巨大犧牲,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動輒“武漢會戰殲敵二十七萬”、“薛嶽擊斃日寇十萬”等口號式宣傳,則完全罔顧抗日戰爭的真實情況,更是歪曲了那段艱難的歷史,某種意義上,跟抗日神劇一樣遺害無窮。

(孫立人)

網絡上一些混事胡吹的“歷史創作者”,已經被真正的歷史愛好者抨擊得大部分偃旗息鼓,近日才發現,原來都轉戰視頻平臺了。反正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比如什麼胡璉率20000人在石牌跟鬼子拼刺刀、孫立人下令槍斃1200個日軍俘虜等等,都是很早已被戳穿的段子。

更有甚者,盲目吹噓孫立人將軍的抗日戰績,諸如什麼“抗戰十大名將之首”、“擊斃日軍七萬五千人排名第一”云云。須知,整個八年全面抗戰,何應欽承認的斃敵數量僅爲45萬人,近年來不斷考證添加也只有70餘萬人,如果按某些人的說法,只需幾大名將就足可以把侵華日軍全乾掉了。

中國軍民以傷亡3500萬人的代價,歷經十四年才趕跑日本侵略者,如果殺鬼子都像幾個“名將”那般簡單,這不是侮辱3000多萬同胞和380萬官兵流過的血嗎?比如孫立人,可以尊稱其爲抗日名將,但不切實際地強加戰果,其實也是一種不尊重,跟“抗日神劇”的效果沒什麼兩樣。

一、“駐印軍”的組建過程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爲了保住抗戰的輸血管“滇緬公路”,中國軍隊曾經兩次出兵域外,第一次是1942年5月,以三個精銳軍(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正式踏出國門赴緬參戰。

第一路軍以土木系要員羅卓英爲司令長官,由於其人還在贛北第19集團軍司令部(兼九戰區副司令長官),所以未到職前,由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出任“代理司令長官”,實際指揮三個軍的先期作戰。

而這時的孫立人,還只是第66軍(軍長張軫)所屬的新編第38師師長,連軍長都不是。戰場實際情況是,還沒等羅卓英趕到正式接管指揮權,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已經在英國人的愚弄下,先勝後敗被迫撤退。

(杜聿明)

狡猾的日軍派出第56師團,穿插攻佔了遠征軍歸國的咽喉所在:臘戌,突然截斷了杜聿明所部的退路,直接向東撤回雲南的道路就此不通。當杜聿明率軍再折向北方,企圖換路突圍時,要點密支那又被日軍兩個聯隊提前佔領。

於是遠征軍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就近撤往印度東部,要麼鑽進原始森林翻越大山回國。杜聿明既缺乏強攻密支那的勇氣,又不願意抗命前往印度,最終選擇放棄重裝備鑽進了野人山,走上了一條充滿白骨的道路。

這一戰,逃亡路上的損失遠大於戰場傷亡,約10萬遠征軍將士傷亡61000餘人,杜聿明的指揮是很有問題的。當然也有不那麼聽話的,一個是第5軍的廖耀湘新編第22師,另一個是第66軍的孫立人新編第38師。

這兩位將軍從純軍事角度出發、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選擇率兵撤入印度,其中新22師保存了3000餘人,新38師保存了4000餘人,損失雖重卻保持了建制完整。

一同撤往印度的,還有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帶着110多人的第一路軍司令部成功脫險。緬甸之役,是中、英、美三個國家軍隊的聯合作戰,武器裝備物資大多由美方提供,史迪威自然有話語權。

史迪威這老頭髮誓要報仇,於是向中美高層同時提出建議,以撤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爲基幹,組建一支完全由美國提供裝備、訓練、後勤和空中支援的部隊,經過整訓後再反攻殺回緬甸去。

這支部隊就是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它只是抗日遠征軍的一部分,只是情況較爲特殊罷了。

(史迪威視察駐印軍)

二、新一軍不等於“駐印軍”

不久以後,再以退到雲南的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殘部爲基礎,增調宋希濂第11集團軍、霍揆彰第20集團軍等部,重新組建了第二期中國遠征軍(首任司令長官陳誠),也準備加強美械和訓練後,反攻滇西和緬甸。

爲了區分這兩支遠征軍部隊,駐印軍被冠以代號中國遠征軍“X部隊”、怒江以東的部隊稱爲“Y部隊”,關於Y部隊的情況筆者之前多有介紹,這裏只說孫立人所在的X部隊。

1942年10月,根據兩國高層之間的協議,原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奉令撤銷,另組爲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以美方史迪威爲總指揮、中方的羅卓英爲副總指揮

期間由於羅卓英與史迪威嚴重不和,後調第8軍軍長鄭洞國接任,依據實際情況,新22師和新38師分別脫離了原建制,就地合編爲新編第一軍。

這兩個師最初加一起只有7000餘人,重慶方面於是利用駝峯航線的的美軍飛機,每天送達物資回航的機會,再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藍姆伽,以補充新一軍的兵員匱乏。

至1943年10月,完成美械裝備和美式訓練的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此時主要戰鬥序列是:

總指揮:史迪威中將

副總指揮:鄭洞國中將

新編第一軍(陸戰主力):鄭洞國兼任軍長

下轄廖耀湘新編第22師、孫立人新編第38師

中美混合突擊隊:美軍黑格准將,下轄兩個支隊

駐印軍總部直轄之戰車、工兵、通訊、後勤等單位(番號略)

也就是說,此時的孫立人中將,僅僅是駐印軍所轄新一軍的兩個主力師師長之一,而不是駐印軍的最高指揮官!這裏首先回顧駐印軍的組建過程,就是爲了說明孫立人在其中的職務和位置。

那麼駐印軍在緬北反攻初期殲滅日寇的數量,即便不能算在美國人史迪威頭上,至少也應以副總指揮兼新一軍軍長鄭洞國來代表吧?

另外必須說清楚,駐印軍前期的殲敵數字,除了廖耀湘新22師幹掉鬼子的數量外,還要包括中美聯合突擊隊、直屬的戰車等部隊的戰果,那些兵那些坦克也是殺了不少鬼子的,怎麼能全算在孫立人一個師長的頭上?

(第20集團軍霍揆彰)

三、新一軍正式分家

駐印軍是較早在緬北實施反攻的,而直到半年多以後的1944年5月,衛立煌指揮“Y部隊”才接到重慶的正式命令,所屬兩個集團軍強渡怒江,拉開了滇西反攻的序幕。

而此時鄭洞國的新一軍,已經勝利攻克了緬北重鎮密支那,爲了等候Y部隊突破滇西日軍防線進入緬甸,然後再共同夾擊中緬交界地帶的敵人,新一軍在密支那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戰場休整。

正是在這一期間,重慶當局爲了擴充美械部隊的數量、進一步掌控駐印軍,在史迪威的要求下,順水推舟先後空運來三個師的部隊,納入到駐印軍的作戰序列,分別是第14師、第50師、新編第30師。

(鄭洞國軍長)

其中一個便利條件,是遠征軍兩路反攻部隊此時已攻克大片日佔區,迫使日軍航空兵的基地不斷後撤,而陳納德的第14航空隊又實力大增,進而牢牢地掌握了滇西到緬北的制空權。

否則像之前那樣,單純依賴駝峯航線運兵,猴年馬月也運不來三個師。那麼既然駐印軍的步兵已經擴充到五個師,再使用一個軍的建制就不合理了,於是就地分拆爲新一軍和新六軍。

其中黃埔六期的廖耀湘直接晉升新六軍中將軍長,該軍下轄新運來的第14師、第50師,以及廖的基本部隊新22師。

(廖耀湘)

而孫立人也是直接晉升新一軍軍長,帶着基本部隊新38師接手了新一軍的番號和“衣鉢”,但是因爲兵力有限,新一軍重新組建時,只下轄新38師和新30師這兩個師,總兵力是不及新六軍的。

也就是說,新六軍番號存在的時間很短,從1944年成軍到1948年被殲,期間不過四年多光景。同樣,孫立人正式擔任新一軍軍長的時間也不長,1944年晉升到1947年被“明升暗降”,也就那麼三年。

豫湘桂戰役慘敗的1944年底,新六軍奉調空運回國(留下第50師劃入新一軍),所以從1944年6月到1945年1月的這大半年時間裏,兩個軍仍然是聯手作戰,新六軍整體戰果也肯定不輸於新一軍,畢竟多一個師呢。

四、駐印軍整體殲敵數量

網上流傳孫立人擊斃鬼子七萬五的段子,大約來自在廣州白雲山麓的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彼時孫立人率部自緬抵粵,後奉命入廣州對日受降,於是有機會有條件在廣州祭奠陣亡官兵並設立公墓。

孫立人在“碑記”中寫道:“二年以來,迭克重鎮,歸復土地六萬平方公里,斃敵官兵七萬四千人,傷者倍之,而我將士壯烈成仁者亦及萬餘”。宣傳用的東西,很多時候是並不精確的,因爲軍事常識在那擺着。

按照這個數字,既然斃敵74000人“且傷者倍之”,則擊傷日軍不少於14萬人,那就等於新一軍累計殲敵近22萬人。稍微有點抗戰常識,或者對二戰日軍的戰鬥力有個大概瞭解,您覺得這個數靠譜麼?很明顯是吹大了。

(新一軍部隊)

根據日本戰後公佈的資料,其緬甸方面軍總兵力爲303501人,戰鬥損失爲185000餘人,殘部撤入泰國等地,最終向盟軍投降。如果按孫立人的說法,緬甸方面軍基本就算被新一軍全殲了,這明顯是開國際玩笑了。

一方面,是英軍確實消滅了相當數量的鬼子,並且拒絕駐印軍深入緬甸腹地(心裏有鬼),因此中國軍隊的殲敵時間和數字,只截至1945年3月與英軍在“喬梅”會師爲止;另一方面,日本投降後也確有10餘萬原緬甸方面軍部隊繳械。

那麼真實的戰果如何呢?從1943年10月駐印軍自利多反攻算起,至1945年3月,駐印軍總計克復緬北50個城鎮,擊斃日軍27699人、擊傷日軍42760人、俘虜日軍395人,合擊斃傷俘日軍70584人,不妨可以稱作“殲滅日寇七萬餘人”。

述(最多18

在整個滇西緬北反攻作戰中,“駐印軍”總計傷亡17711人,實話實說,能跟日軍打出接近一比四的戰損,絕對已是戰場奇蹟了,這也拜駐印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空中支援和後勤保障非常得力所賜。

在曹劍浪先生的《國民黨軍簡史》一書中,堅持認爲中國遠征軍X、Y兩支部隊的殲敵數字,攏共只有48500人,我們引用的還是數字相對較多的資料,因此刻薄點說,殲敵74000餘人這個數值都有些水分。

在裝備、訓練、後勤、空援等四個方面,都遜於駐印軍的衛立煌所部,戰鬥傷亡則高達67403人,殲滅日軍數量僅爲21057人,比如打一個松山即傷亡7000人,而消滅的日軍數量僅爲1400人,戰損比是反過來的三比一。

新一軍和後建的新六軍戰鬥力較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分拆後組建的新一軍,也根本沒可能打出一比十三的戰損,孫立人和廖耀湘率領的部隊不是奧特曼吶!某種意義上,遠征軍整體上的傷亡數字,也是消滅日軍數量的佐證。

五、孫立人的真實戰績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介紹新一軍和新六軍的分拆,是爲了說明駐印軍的這個整體戰果又要分爲三個時段:

第一階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新38師和新22師在新一軍編成內開始反攻。

第二階段:1944年7月至1944年12月,孫立人新一軍和廖耀湘新六軍並肩作戰。

第三階段:1945年1月至1945年3月,孫立人新一軍三個師單獨在緬甸繼續作戰。

也就是說,駐印軍的總體抗日戰果,有人家廖耀湘新22師和新六軍的一部分,否則廖耀湘如何能以黃埔六期的資歷,職務嗖嗖晉升並且被譽爲抗日名將?誇讚孫立人沒問題,別踩着廖耀湘的腦袋嘛。

僅在第一階段的卡盟戰鬥中,廖耀湘新22師就殲敵5000餘人,在堅布山區作戰中再殲敵3000多人,在攻佔瓦魯班戰鬥中,該師又在戰車加持下,突襲日軍18師團司令部,繳獲該師團的關防大印,這都是記錄在冊的可靠戰績。

再加上第二階段的戰果,新22師和後來擴編的新六軍,廖耀湘所部在緬北反攻中殲敵數字不低於20000人,另外駐印軍的戰車部隊也有較大戰果,所以這本就不真實的“七萬四死鬼”之戰績,又怎麼能全算在孫立人頭上?

客觀分析的話,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以及1944年5月以後的新一軍,殲滅日寇的數目應在40000人左右(其中擊斃1萬餘人),可以啦,以二戰日軍的單兵素質和整體戰力,這已經是非常輝煌的戰績!

順便再駁斥一個謠傳,如前文所述,新一軍和新六軍在整個緬甸反攻作戰中,俘虜日軍的總數量不過395人,就算有戰場漏報給他們翻一番,攤到新一軍自身的份額也就300來人,

假設,我們說假設,畢業於西式美國軍校的孫立人,真的不顧國際公約悍然下令殺俘,把抓獲的鬼子都給斃了,又哪裏來的1200個死鬼?同時必須說明,日寇第18師團是南京會戰的參戰部隊,卻從來沒有進駐過南京城,而是轉道入侵杭州。

日寇緬甸方面軍所屬的第2師團、第18師團都是精銳,單兵素質和狂熱程度都是可以的,戰敗了自殺的不少,包括跳河自戕劃肚子等等,但是想抓俘虜絕非易事。

殺鬼子看着是過癮,可是殺並不存在的鬼子,那就是意淫了,所以有些段子,稍加認真梳理,就可以知道是不靠譜的謠言。

在1944年開始的滇西緬北反攻戰役中,中國遠征軍“X部隊”(鄭洞國)“Y部隊”(衛立煌),總計出動部隊約35萬人,殲滅日軍約10萬人,自身傷亡約6萬人,已經可謂完勝,主要體現在傷亡對比上。

畢竟在國內進行的22次大型會戰中,只有1945年3月的湘西會戰,我軍傷亡才略低於日軍,其他所有戰役哪怕是最後獲勝的,比如上高戰役、第三次長沙會戰等等,我軍的實際傷亡都高於日軍,這是由中日兩軍的綜合戰鬥力所決定的。

我們當然銘記那些爲民族生存而戰的抗日官兵們,但是在記敘和宣傳戰果時,務必要客觀真實,否則無法描述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胡編爛造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爲我們的後輩會問:

既然鬼子那麼好打,分分鐘弄死好幾萬,驅逐日寇何以耗用十四年的漫長時間?我們恐怕將啞口無言。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