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皆有很多人走在修行的路上,有人在迷茫中行走、有人在明了中修正、有人在解悟中精进,皆用各自的方式,寻找着菩提之路。

很多人说修行,要先修后悟,也有人说先悟后修。究竟是哪种方式方法可行,又适合自己呢?首先要了解这两种方法的真实意义,才能决定是哪种方法适合自己。

善根较低的人,只有把自己的心、思想行为,修正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再慢慢地去践行,一点一点去感悟,日复一日就殊胜的开悟了。这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喜乐,超越世俗的一种愉悦。如果执着开悟以后再去修,这种根性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譬如:一个思想品德不端的人,不改正自己的思想错误,做一位善良的人,怎么会开悟呢?如果,这种人等到开悟以后再修,他这辈子还有机会吗?

所谓的悟后起修,说的是开悟了以后,再去修证宇宙万物的实相。也就是开悟不是终点,而是证悟诸法实相般若境界的开始。

很多人对悟后起修产生了误解,不修心、不修行、不改过,整天沉浸在执着开悟的世界里,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偏见。

经典中记载了,修行的法门有十万八千种,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譬喻,世间的烦恼有十万八千种。所以,就设了十万八千门来清除烦恼。

每个法门,都是去烦恼的一个途径,就看你能不能悟到?很多人说去烦恼要修心,这也是人们公认的一种主修方式,可是这种方式很慢,要修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有的同修修了一辈子,烦恼也没有清除,还是烦恼不断。

“本性迷你就是俗人,本性觉你就是佛。”从这句话中可以真实地悟出,去除烦恼执着,能够觉悟佛道的最佳捷径就是“转化”,这二字道破了般若智慧的玄妙“天机”,了悟即达。其核心境界所指,就是“迷”和“觉”的“转化”。能悟到这个真实义,您就到达了般若智慧的彼岸。

如果起妄念烦恼,不去执着。当下,回归到清净的自性,妄念烦恼就没了,因为它本性就是空的。这就是把“迷”转化成了“觉”的清净境界,一切都是那么的殊胜。

人的自性皆是清净的,怎么会“迷”呢?有的说遇到了世间人事物的一些影响,人就产生了“迷惑”。说的有道理,但这只是一方面,也不尽然。

譬如:人来世间的第一天,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都说心地是非常清净的。可他和世人一样有烦恼、有贪欲,饿了就哭、不舒服就闹,只是不会说话,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个事相说明,人来到世间皆是不究竟的。都是自性迷惑地,带着愚痴颠倒、执著烦恼,痛苦的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所以,我们要放下这些苦厄,回归到清净的自性,离苦得乐。

《楞严经》曰:“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其实,无量的太虚空、十方三世就是当下的一念。“迷”不生“悟”,“悟”不生“迷”。“迷”当下就是“悟”,“悟”当下就是“迷”,皆是当下一个念在转化、遇缘显现而已。

真正了悟“迷”和“悟”二境的“转化”关系,当下即达般若智慧的彼岸,觉悟成佛!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