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很多人理解为放下妄念、烦恼、忧愁,使自己的身心轻安,过上快乐自在的生活。便使自己远离一些是非烦恼,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远离自己不适应的生活环境等等。

远离了这些,你真的身心轻安,殊胜自在了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禅语小故事,你会从中得到更大的启发。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这个禅语小故事里的放下,一方面指的是,过了浅滩就已经把那个小姑娘放下了,你咋还没放下呢?这是用有相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早已经放下了。

另一方面表达了,没有执著于外在男女分别的表相上。而是,慈悲为怀,遇事做事,不被境转,保持一颗本有的清净心。即不执著世俗有相的男女之别,也不执著无相的戒律。

坚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基本准则,遇事该做做、该行行,不放在心上,做过和没做一样,这才是清净心,本有的行事风格。用清净心做事,不求知恩图报,也不贪图名利,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可是很多人一辈子不一定能做的到。它的真实义,是行而不是看。

师弟呢?执著了戒律,不但不帮助他人。而且,师兄帮了他人,自己还心生不悦。生起烦恼,一直记在心里,并指责师兄做的不对。

师弟的话语呈现出了,他既没有放下世俗的偏见,也没放下对法的执念,更没有慈悲的菩提之心。致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漩涡不能自拔。

真正的放下就是像师兄一样,放下贪嗔痴、名闻利养等,用清净心去对待世间万物。知而不住,行而无求,行我所行,做我所做,心无垢碍。

师兄的做法和言语,已经体现出了他本具的真如自性,不随境转、不被物移的清净心。所以,他的行,也就是性相一如的佛行。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圆顿大法在相见性、即相即性。

譬如:有一条长长的红色丝带,被绕成了连在一起的三个中国结。这时,问看到了什么?有人会说中国结,也有人会说三个中国结。无论是一个中国结,还是三个中国结,这都是在表相上来说的,执著在了事物的表象上。

执著事物的表相,也是世人的一个劣根习性,只从表相看问题,而不觉知其根本。

无论怎么绕,绕出一个中国结也好、两个中国结也好、三个中国结也好,它的本性还是一条丝带。只是形状变了、数量变了,它的本性没有变。明了觉知这一真实义,就是在相见性,性相一如的行在生活中。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