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接力駐紮深山,以“大夜班”成就“浪漫事”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研究所LAMOST團隊:

接力駐紮深山,以“大夜班”成就“浪漫事”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 研究所LAMOST團隊

在河北省燕山深處,有一座我國自主創新的大視場兼大口徑望遠鏡LAMOST。LAMOST是世界上首個獲取光譜數據超過千萬條的巡天望遠鏡,長期處於國際光譜巡天的前沿,它背後的技術力量,主要來自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研究所LAMOST技術維護與發展部的團隊成員。自2008年LAMOST落成至今14年來,他們接力駐紮深山,未有一天缺席。

10月1日,記者採訪了剛下山回寧的LAMOST技術維護與發展部副主任王躍飛和高級工程師王佑、李燁平,並與接力上山的張勇主任、胡守偉博士視頻連線。

在山上,技術維護人員過着“白+黑”的生活:白天檢測維修各個設備,夜間進行觀測調試。“LAMOST是我國首創的新型主動光學望遠鏡,通過24塊鏡面曲面形狀的實時變化和61塊鏡面的高精度拼接,實現大視場兼大口徑的觀測要求。想要‘變形’無誤,對精度要求非常高,999個促動器每一個執行加載都不能出差錯。”王躍飛說,就跟火箭和飛船一樣,LAMOST每一臺設備甚至每一顆螺絲釘都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任何一個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望遠鏡罷工。“每年適合LAMOST巡天的日子大約200天,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

LAMOST是團隊每一個成員的心之所繫,無論人在哪裏,這架望遠鏡對他們都有“隨叫隨到”的召喚力。有一次,王躍飛等從青海德令哈出差回寧,經停西安時接到了山裏打來的技術求助電話,他們當即改簽機票;張勇值完班下山連夜趕到合肥出差,接到故障信息後清晨又返回山上;每年春節都是望遠鏡觀測的最佳時期,總工程師崔向羣院士、總工藝師李國平研究員和技術人員們都有在山上過年的經歷……

於寂靜無人的山頂,仰望浩瀚無垠的星空,是無數人心目中的“浪漫事”,但對天文科研人員來說,卻是日復一日的“大夜班”,“天黑開始工作,一般是晚6點到早6點,冬季時間更長一些,晚5點到早7點”。

王佑回憶,LAMOST建成投用初期,因爲團隊成員較少,排班較密,大家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在山上度過。“那時候,我女兒還不到一週歲,只能交給爺爺奶奶帶。”如今,她的女兒已讀高一,也曾跟媽媽上山看LAMOST,理解了媽媽從事的是一項“光榮崇高的事業”。

“做科研,還是要有一點情懷的。”幾位團隊成員回憶,有人曾經裹着兩件羽絨服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夜裏調試望遠鏡,真真切切看到了“滴水成冰”;有人曾於蒼茫風雪中,在盤山路上踽踽獨行5公里上山工作……他們笑着說,適合望遠鏡的環境對人都不太友好,其實LAMOST所在的山裏設施條件已經很成熟,我國在青海冷湖、四川稻城甚至南極等地的望遠鏡臺址,條件更艱苦,“我們已經很幸福了”。

而更大的幸福來自於LAMOST的成績單。巡天10年有餘,得到精心維護的LAMOST運行良好,獲取的光譜數據已超過2000萬條,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光譜之王”,填補了我國大型天文基礎數據的空白。天文學家利用LAMOST光譜數據的大樣本優勢,給銀河系重新“畫像”,不斷刷新着人們對銀河系的認知;在LAMOST光譜中“星海拾珍”,搜尋奇異天體,成果層出不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