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君临将花时间把多年积累的关于投资的笔记和思考整理成书。

专栏仍会不定时更新,股市有行情的时候,我会写文章跟大家聊聊最新的看法;

没有行情的时候,就埋头写书,写一章发一章。

——

以下是《君临投资史》的卷二,第二章。

难怪老被人盯着,法国竟然藏了这么多宝藏资产!

2018年,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拘留华为高层孟晚舟,刹那间引起了中国人的群情激愤!

据说当时,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名为《美国陷阱》的书籍,被眼尖的记者发现了。

《美国陷阱》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和孟晚舟相似的遭遇……

阿尔斯通,这家成立于1928年的公司,在水电设备、核电站、高铁产业上都曾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高铁产业上,它1978年研制出了法国第一列TGV高铁, 2007年曾经缔造了574.8 公里/小时的世界轨道列车最高速度纪录。

2021年,通过收购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轨交业务,超过西门子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轨道交通巨头(第一是中国中车)。

可惜,现在也就只剩下高铁业务了。

因为它的另一个支柱,电力设备和能源业务,已经被屈辱的贱卖。

谁让它的对手,是强大的通用电气,和其背后强大的美国政府呢?!

2013年,阿尔斯通的副总裁皮耶鲁齐到美国出差,飞机刚刚落地,双手便被手铐铐住。

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指控,皮耶鲁齐在10年前的一个印尼项目上,行贿印尼官员28万美金,违反了《反海外腐败法》,必须接受调查。

一个法国人,在印尼的土地上行贿了印尼官员,行贿金额不大,还是10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连印尼、法国都不管,美国人竟然如此劳师动众!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

原来,当年通用电气试图收购阿尔斯通的能源部门,但在价格上谈不拢,正僵持着。

这招逮捕令一出,阿尔斯通的管理层顿时乱了方寸,毕竟他们作为皮耶鲁齐的上司,也有被起诉的危机。

事情捅到法国政府那里,他们一开始的态度是:要硬气点,通用电气开的价格太低了,要卖也是卖个好价格。

于是找来德国西门子,希望能帮忙抬一下价。

西门子于是在通用电气开出的130亿美元基础上,报了个加价30亿美元一起组建合资公司的方案。

没料到,通用电气随后放出话来,如果西门子胆敢和阿尔斯通组建合资公司,那这个合资公司就要面临10亿美元的罚款。

西门子果断闪人。

又僵持了一段时间,2014年,阿尔斯通另一名高管霍斯金斯也被美国逮捕了。

没办法,法国人只得认栽。

不仅认罪行贿,接受了美国司法部开出的巨额罚单72亿美元,还将旗下70%营收占比的能源部门以最初的130亿美元价格卖给通用电气。

随后没多久,皮耶鲁齐被释放,并将自己三年多的牢狱生涯,写成了《美国陷阱》一书。

2021年,孟晚舟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最终无罪释放。

皮耶鲁齐当时也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说:“我没有孟女士那么幸运,我的公司并没有向我提供那么强大的支持,我的祖国也没有给我提供强大的支持。“

法国如今只能算是一个二等强国,被超级大国欺负早就司空见惯了。

比如2021年,澳大利亚突然单方面撕毁了同法国签订的购买潜艇协议,转而通过同美英两国组建新联盟,获得制造核潜艇的技术。

这件事发生后,法国总统虽然极为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离奇的是,不仅美国会背地里捅刀子,最近连日本也对法国人狠下杀手。

2019年12月31日,新年前的最后一天,法国汽车大亨卡洛斯·戈恩忽然展开绝地大逃亡,在躲过了日本司法系统的重重障碍后,搭乘私人飞机从大阪飞抵黎巴嫩首都,一时刷屏网络。

据路透社报道,这名法国人是被一家私人安保公司偷运出日本的,全程使用了两架私人飞机,中途被装在一个箱子里从一架飞机转移到了另一架飞机。

简直比谍战片还要刺激。

戈恩为何要想尽办法逃离日本呢?

事情的原委,要从法国汽车业的骄傲——雷诺的命运变迁说起。

雷诺曾经是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1898年由路易·雷诺创立,早期自己设计并制造汽车,通过赛车打开品牌影响力。

一战的时候,业务线拓展到枪支弹药、飞机和轻型坦克,还成为世界领先的飞机引擎制造商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雷诺是法国第一大私人企业,并在二战后被国家接管,逐渐陨落,1984年曾亏损达到125亿法郎。

堪称出道即巅峰,跟英国的罗罗公司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情。

不同的是,在1990年代,这家逐渐平庸的企业出现了两位优秀的领导人,由此迎来了一段高光时刻。

第一位是1992年上任董事长的舒维兹,他带领团队干了以下几件事:

其一,研发出一流的性能车,旗下F1车队连续6年夺得冠军称号,由此带来品牌美誉度的提升;

其二,跟法国政府谈判,让国企机制的雷诺公司实现民营化(政府持股下降到15.7%),激励机制变得更有活力;

其三,逆向投资南美、东欧、俄罗斯市场,这些地方相对冷门,竞争没那么激烈,由此海外销量大幅增长;

其四,1999年,力排众议,以48.6亿美元买下陷入困境的日产汽车36.8%股权。

日产曾是日本第二大汽车企业,拥有一流的技术实力,被车界称作“技术日产”。

但因为出现了“大企业病”,官僚主义盛行,成本控制乏力,在1991-1999年,出现了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亿日元,公司濒临破产。

舒维兹深知日产的问题所在,于是第二位领导人登场了。

时任副总裁,有着“成本杀手”外号的卡洛斯·戈恩,就这样奔赴万里之外去拯救日产。

戈恩不负使命,他在日产汽车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改革:

其一,专注主业,卖掉所有与汽车生产无关的业务部门,包括军工、房地产业务。

其二,削减20%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包括公司在3年内裁员2.1万人,关闭5家工厂。

其三,削减20%采购成本,将1300家零部件供应商淘汰掉700家。

效果立竿见影,2000年日产汽车实现了27亿美元的利润,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29.7亿美元。

戈恩在日产的成就,震撼了日本和汽车行业,由此获得美国《汽车新闻》2000年度最佳CEO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达成了舒维兹复兴雷诺的大计。

汽车业是个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唯有庞大的规模才能分摊采购成本、研发支出,实现最终的长久盈利。

因此,复兴日产本身就是在复兴雷诺。

2002年,舒维兹推动雷诺和日产的交叉持股,雷诺将日产的股权提升到44.3%,日产获得雷诺15%的股份,由此形成了更紧密的雷诺-日产联盟。

2005年,舒维兹功成身退,戈恩接任雷诺董事长,同时也兼任着日产的董事长。

2016年,戈恩推动日产以2373.5亿日元收购三菱汽车34%的控股权,打造了规模更大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2017年,联盟以1060.83万汽车的销量超过丰田、大众,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集团。

这是法国雷诺在时隔百年之后的,另一个巅峰时刻。

但也是在这一年,裂痕出现了。

5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他急于为振兴法国找到新引擎,于是跟戈恩达成了一个对赌协议:

法国政府支持戈恩连任雷诺公司董事长,作为交换条件,戈恩要促成雷诺、日产的合并。

消息传到日本,舆论炸锅,戈恩立即从“日产救世主”变为“日本汽车业的入侵者”,反对合并计划被上升到“保卫日本汽车业”的高度。

日本政府力量开始介入,2018年,戈恩在东京机场被日本检方逮捕,罪名为涉嫌少报薪酬逃税、挪用公司资产等。

这才有了一年多之后,戈恩抓住保释的间隙机会,秘密万里潜逃的惊险剧情。

不过,躲得了一时,也未必躲得了一世,直到2022年的今天,戈恩仍在面临着国际通缉令的压力。

而先后失去了两位灵魂人物的雷诺汽车,面临着联盟的瓦解,和俄乌战争后最大海外市场俄罗斯的丢失,经营再次陷入了困境。

如今它的市值已经掉到了世界汽车公司排名的20名以外,日渐落寞。

从长期来看,法国跟英国一样,实力有限,是很难保持一个庞大的汽车工业的,因此不仅是雷诺,包括标致、雪铁龙等其它汽车品牌,也普遍被人看衰。

不过,君临在深入考察过法国的核心资产后,发现法国还真是跟英国不一样!

首先,英国主动脱欧,选择跟美国以及其它海外殖民地深度融合,因此它强的地方很强,弱的地方也真是很弱,将全球化和专业化做到极致。

法国则主要是跟德国合作,将欧盟作为主要腹地,两个国家的产业龙头基本瓜分了欧盟市场。

因此,法国是有一定主导权的,保留了更多的“完整产业体系”,在很多细分领域里都有一个法国小龙头在参与竞争。

比如工业领域的道达尔、法国液空、米其林轮胎,服务行业的巴黎银行、安盛保险、家乐福、阳狮广告、雅高酒店、凯捷咨询,都有一定影响力。

其中,说到长期财务表现,最值得关注的核心资产是:法国液空。

法国液空,全称: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成立于1902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气体供应商之一,2018年之前长期排名世界第一。

气体这门生意,别看冷门,其实是非常好的生意模式。

第一,它的下游需求非常广泛。

从传统的钢铁、化工、能源等行业,到高科技的芯片制造、医疗行业,几乎每个行业都需要,因此市场规模很大,前景好,业绩波动小。

第二,它的商业模式独特。

由于运输不方便,气体公司通常采取两种商业模式,长尾客户通过气罐运输,大客户则是直接在旁边建造空气分离工厂。

由于气体的稳定供应非常重要,技术门槛又高(芯片行业的气体杂质率通常要控制在十亿分之一以下),工厂投资金额也大(一个项目通常从几千万到几个亿不等)——

因此,跟客户通常签订排他性协议,一签就是15年以上的长期大合同。

这就使得,全球气体行业基本被德国林德、法国液空、美国空气化工三大巨头垄断,毛利率也很高,在60%以上。

直到今天,法国液空已跃居法国制造业市值最大的龙头之一,长跑能力惊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

法国跟英国的第二大差异是:

英国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大本营,1970年代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进行了广泛的私有化改革,并打击工会力量,削减福利开支,市场化非常彻底。

法国则是欧洲工人运动的大本营,二战中私营经济又被大规模摧毁,因此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企占比大,社会主义氛围浓郁。

这就使得法国形成了两个独具特色的核心资产板块:航空航天和公用事业。

航空航天代表:达索系统、赛峰公司

公用事业代表:威望迪环球、威立雅环境

法国拥有欧洲最庞大的航空航天产业,火箭有阿丽亚娜,飞机有空中客车(背后是欧盟市场,争夺中国市场的时候也常常胜出)。

虽然两个公司业绩波动比较大,毛利率也很低(常年低于20%),但好处是由此得以孕育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举例来说,达索系统,这是世界级的工业软件龙头,能够提供一系列先进的3D工业设计软件。

它的软件最开始用在空客的飞机设计上,后来波音觉得不错,也跟着成了忠实客户,然后进一步延伸到汽车、船舶、各种工业设备的研发设计。

达索系统在中国一战成名的项目是鸟巢,这个超大型的“异型结构”建筑就是采用达索系统的CATIA软件设计的。

它的毛利率高达85%左右,是法国最大的软件公司。

另一个赛峰公司,核心业务是航空发动机,也生产飞机刹车与着陆系统、航电系统。

它骄傲的宣称:

与通用电气合营的子公司在100座以上干线喷气发动机世界第一;

直升机发动机世界第一;

飞机起落架世界第一。

因此毛利率高达45%,ROE高达20%,让英国罗罗公司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这充分反映了,一个国家掌握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另一个公用事业板块,故事颇为有趣。

两大龙头威望迪和威立雅,源自同一个前身:1853年由法国皇帝成立的通用水务公司。

一开始的时候,它就垄断了法国各大城市的自来水供应服务,现金流很好。

1976年,Guy Dejouany上任CEO,在他的领导下开始通过收购扩张业务,早期主要收购各种城市公用事业公司。

比如做水务的美国美净公司、做垃圾处理的Onyx公司、做电力和供暖的Dalkia公司、做铁路运营的Connex公司。

1980年代,将收购对象扩展到传媒板块:法国最大的付费有线电视台Canal+、法国电信运营商Cegtel、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Havas。

1990年代,将收购对象扩展到美国和互联网板块:环球影视、环球音乐、环球主题公园、Vizzavi门户网站,还成立了Viventure风险基金。

1998年,公用事业板块独立了出来,改名为威立雅环境,走专业路线,目前单在中国市场,就为几十座城市提供着供水、供暖和垃圾处理外包服务。

余下的业务改名为威望迪环球,继续在世界各地走收购扩张的道路。

1998年收购了暴雪,那时候知名度还不大,只是一个小工作室,靠一款《暗黑破坏神》游戏撑着。

后来随着《暗黑破坏神2》《星际争霸》《魔兽争霸3》《魔兽世界》等大作的陆续面世,名气越来越大,十年后竟然长成了上百亿美元市值的核心资产。

这让威望迪环球喜出望外,动了继续在游戏行业押注的念头。

2007年股市高位,将暴雪和动视换股合并成立动视暴雪,满心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但人算不如天算。

做电脑游戏的暴雪,和做电视游戏的动视,两个团队文化存在矛盾,磨合不畅。

再加上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导致业绩一直低于预期,股价也从15美元跌到7美元左右,长期底部震荡。

拿了6年,股价一块钱都没涨,失望的威望迪在2013年以58亿美元的低价将股份卖给动视管理层,套现离场。

没料到啊,2013年偏偏是个转折点,手机游戏的大行情来了!

动视暴雪将旗下IP逐一开发成手游,狠狠的赚了一波红利,由此股价迎来大爆发,一口气涨到了100美元。

其中2013-2017年,5年完成了10倍股的传奇。

威望迪惊掉了下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波段操作真的太难了,就连玩了几十年投资的威望迪都被整的没脾气。

————

法国跟英国的第三大差异是:

英国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城市化,二战期间本土受战争影响也不大,因此战后没有经济红利,甚至还受到海外殖民地独立、英镑去国际货币化导致汇率下滑的冲击。

法国在二战期间沦为核心战场,建筑被大面积摧毁,人口大幅减少,因此战后迎来了明显的经济红利,1950-70年代的婴儿潮和城市化带来一波强劲的房地产繁荣。

结果就是,法国保留了一个庞大的地产链板块,代表公司有三家:施耐德电气、万喜、圣戈班。

施耐德是全球低压电器龙头,万喜是全球建筑行业龙头,圣戈班是全球建材龙头(玻璃、陶瓷、石膏、管材都是数一数二)。

这里重点说说万喜。

建筑行业在君临印象中是个极其低毛利率的苦逼生意,比如中国建筑,它的毛利率常年就只有10%左右。

而万喜的毛利率,竟然能高达60%左右!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万喜干的也是辛苦的包工头生意,像1998年建成的上海浦东金茂大厦,就是万喜修建的。

2000年之后,它开始转向毛利率更高的运营环节。

2008年拿下鸟巢体育场这个项目的时候,它就只担任项目管理顾问,赚设计和咨询费,而将土建施工环节外包给中国公司来完成。

不过,设计咨询终归是个小业务,规模不大,要做大还是要放眼大市场。

2002年,它看上了高速公路运营业务,随后四年时间,分步分阶段实现了对法国最大的高速公路运营商ASF的100%股权的收购。

看法国CAC40指数,2000年见顶,2003年见底,随后开始了V型反转,一直到2007年又一次见顶。

万喜是2000年股市顶峰的时候上市的,融了一笔大钱。

2002-2003年正是股市底部,它入场逆势抄底,就这样完成了华丽的人生逆转。

2008-2012年,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万喜趁机完成了对SoletancheBachy、VosslohCegelec、Faceo、ANA几家公司的抄底。

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12年欧债危机期间,对“欧猪四国”之一的葡萄牙ANA公司的买入。

ANA是葡萄牙唯一的机场管理集团,运营着葡萄牙的8个机场,万喜的出价是30.8亿欧元(约合41亿美元)。

随后十年,法国CAC40指数从3000点一路上行到7000点以上,万喜的这一波抄底,让其利润翻了数倍。

真是没想到,360行,行行出状元!

一个建筑包工头,硬是靠着逆向抄底+长期持有,转型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和机场运营商。

目前其运营着法国50%的高速公路,和全球30座机场,都是依靠最早两笔成功买入的子公司逐步发展而来的。

自2000年上市,到2019年,20年间,万喜的净利润增长了9倍,股价涨了19倍。

2020年,万喜的特许经营业务以17.8%的营业收入占比,贡献了69.2%的净利润。

————

下面讲讲达能的故事。

达能如今是欧洲第二大食品公司,仅次于雀巢,但它的早期也是起源于法国这波地产热潮。

1965年,法国一家名为SN(苏雄-纳弗塞尔)的小公司,上任了一位雄心勃勃的新总裁安托万·里布。

SN公司的营收当时只有1亿欧元左右,全部来自玻璃业务,下游有两个应用方向,一个是玻璃瓶子,供食品业使用;一个是平板玻璃,供地产和汽车业使用。

里布曾经去美国考察过,认为战后婴儿潮+城市化一定会带来对平板玻璃的大需求,值得重金投入。

恰巧,1966年大熊市来了。

从后视镜来看,这轮熊市持续了漫长的5年,相当可怕。

主要原因包括越战爆发、肯尼迪总统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相继被暗杀,各地爆发反战游行,美国和欧洲同时进入了经济危机中。

经济危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漫长的折磨和煎熬。

对于普遍的企业来说,是可怕的需求萎缩,财务亏损,甚至破产倒闭。

但对于像里布这样具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则是老天爷的眷顾,是难得的抄底机会!

1966年,里布果断出手,抄底收购欧洲第三大平板玻璃公司布苏瓦(B),并将公司改名为BSN。

1968年,里布再次发动了对法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平板玻璃公司圣戈班的收购战,可惜未能成功。

这一次的收购,被媒体渲染为“玻璃大战”,闹得沸沸扬扬,里布也得了个“玻璃大王”的称号。

可惜的是,玻璃大王里布已经对玻璃业务心生厌倦了。

因为未能收购圣戈班,意味着BSN公司的规模将永远被压在第二名,在规模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利润率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另外,BSN公司的玻璃瓶生意也在遭遇困境,越来越多的塑料瓶、纸盒、金属罐装饮料正在出现,这些一次性包装正在扼杀BSN的前途。

1970年,苦思良久的里布决定大转型,从生产玻璃瓶的变成卖瓶装水的。

说干就干,当年一口气就买下了依云、凯旋啤酒公司、欧洲啤酒公司、贝乐蒂四家企业。

1970年是熊市的第五年了,通常来说都是最绝望的谷底,里布也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大量优质资产。

就这样,一家玻璃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法国最大的矿泉水、啤酒和婴儿食品公司。

1973年,水门事件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双重打击,美股在两年时间里下跌了45%,这是二战后跌幅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趁着这次机会,里布再次抄底,拿下的是法国最大的酸奶公司gervais danone,正是我们熟知的达能酸奶。

这家老牌公司诞生于1919年,由一个西班牙人在巴塞罗那创办,达能是创始人的儿子丹尼尔的昵称。

拿下了达能酸奶,BSN公司的营收规模增长到14亿欧元,从此跃居法国最大的食品饮料公司,食品饮料业务也超过了玻璃,成为最大营收来源。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1979年卖掉了玻璃业务,从此专注在食品饮料行业不断收购发展。

1995年,BSN公司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达能”,这是它旗下所有品牌中知名度最高的,其它品牌还包括碧悠、爱他美、诺优能、脉动、依云、牛栏牌等等。

1996年,当70岁的里布退休的时候,他将一家年营收规模130亿欧元的食品龙头交给了儿子弗兰克。

这就是投资大师安托万·里布的人生传奇,通过1966年、1970年、1973年的三次逆向抄底,加上30年的长期持有,1亿欧元的小公司长成了130亿欧元的世界级企业。

————

法国的消费医药板块,当真是宝藏资产云集。

除了达能,还有LVMH、欧莱雅、爱马仕、开云集团、保乐力加、赛诺菲六大核心资产。

这每一家,都是鼎鼎大名,值得好好书写一番它们的家族传奇。

下面先讲一下保乐力加,其余的留待本书第六卷产业投资系列再重点展开。

保乐力加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洋酒公司,在全球销量最大的前100个烈酒品牌中,保乐力加拥有20个。

旗下的知名品牌包括马爹利、芝华士、皇家礼炮、百龄坛、绝对伏特加、哈瓦那俱乐部、力加、甘露、杰卡斯等等。

保乐力加骄傲的宣称:在全球市场上,保乐力加在中国排名第一,亚太地区排名第一,在欧洲大陆和爱尔兰排名第一,在中南美洲排名第一。

它仅仅在英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地盘和非洲输给了帝亚吉欧。

这个非凡的洋酒帝国,在1975年之前,其实不过是个仅仅在法国售卖的小众茴香酒企业。

它的创始人叫保罗·力加,1932年创业,经历了二战的沧桑,早期发展非常缓慢。

主营的茴香酒,是一种添加了茴香油的烈酒,口味香浓刺激,酒度约25度,仅限在地中海周边流行。

1968年,保罗·力加退休,将公司传给了他的儿子帕特里克·力加。

这个帕特里克学历不高,高中毕业后就进了酒厂打工,从送货、销售干起,性格沉默寡言,做事低调,是个极有耐心的人。

正是在帕特里克的手中,力加公司迈向了它的传奇之路。

1970年,力加公司已渐渐成长为茴香酒行业第二的公司,但接着就遭遇了1973-74年的石油危机。

危机之下,百业萧条,英雄出鞘。

安托万·里布在萧条刚开始的1973年抄底了达能酸奶,帕特里克则在萧条结束的1975年抄底了茴香酒老大保乐(Pernod,成立于1805年)公司。

就这样,保乐力加组建完成。

当然,这时候的保乐力加仍然不过是一家85%营收来自法国本土的茴香酒企业。

帕特里克曾对媒体表示,“收购是我们快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明白,光靠茴香酒这个品类,保乐力加是做不大的,但生产别的酒,又缺乏品牌影响力,短时间内难以打开市场。

收购,就成了最立竿见影的办法。

但收购的风险又很大:

第一,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从自己有把握拿下的小公司买起,切忌贪大求全;

第二,你必须耐心等到股市底部,价格低迷的时候才出手,否则回报就平庸了;

第三,你还要想好未来如何整合两个不同文化的公司,搞不好的话,长期收益率将堪忧。

1980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控制飙升的通货膨胀,开始收紧流动性,随后GDP数据下滑,消费者支出同步崩溃,熊市又来了。

1981年,帕特里克趁机去美国抄底,买下了一家威士忌公司Austin Nichols。

帕特里克后来告诉媒体,“只是个金额不超过100万美元的交易,但在那时却是笔很大的交易,”“还是很幸运的。”

接下来,1993年收购哈瓦那俱乐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保乐力加收购的第一个世界知名品牌。

不过那时候,因为古巴被美国制裁,产于古巴的哈瓦那俱乐部其实已经亏损很多年了。

价格,当然也是很便宜的。

2001年,美股的又一个灾难之年,由于受到911事件的打击和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影响,美股全年单边下跌。

这一年,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买了巨亏中的网易股票,博得后来的百倍回报。

而帕特里克则抄底了加拿大施格兰洋酒的两个关键品牌:芝华士和马爹利。

这两个品牌至今仍是保乐力加的镇山之宝,买下后公司规模翻了一倍,一举晋身全球第三。

2005年,股市的平淡之年,保乐力加联合美国富俊公司,各支付76亿欧元,合作收购了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烈酒公司英国联合多美。

这笔收购案,保乐力加拿到了百龄坛、Beefeater松子酒、Courvoisier干邑、Malibu朗姆酒、Stolichnaya伏特加等一系列品牌,并晋身为新的世界第二大烈酒公司。

2008年,又一次金融大海啸。

帕特里克表示:绝不能浪费任何一次危机!

随即抄底瑞典Vin & Sprit公司,拿到了又一个世界级品牌:绝对伏特加。

到今天,保乐力加来自法国本土的营收已经下降到10%,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全球烈酒资产管理公司。

你或许难以想象,在保乐力加的巴黎总部,员工只有区区130人,主要负责行政和财务工作。

这是一个分权非常彻底,跟股神巴菲特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类似的企业。

2012年,67岁的帕特里克突发心脏病,一代投资大师就此长眠。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