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和中元节一样,都是祭祖的节日。重阳节与祭祖有什么关系?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来的?俗话说:“九九重阳节,参升落天心”,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的来历

先天之数“一二三四五”,阳数之和为九,阴数之和为六,所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代表着夏季之火,为老阳。因此九月九日就是两个老阳相重,谓之“重阳”,也叫“重九”。明代的《夜航船》中说:“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当然这只是农历中双九相重的意义。

其实重阳节来源于人们送别大火星的节日,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星,心宿是青龙七宿的主宿,有三星组成,分别为:大辰、大火和龙星。这三颗星分别代表着太子、皇帝和庶子,与参宿三星相互对应,两者一升一降,永不相见。

《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以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然而北斗星的斗柄永远指向青龙七宿的心宿之位,也就是永远指向大火星。

于是人们根据大火星的运行轨迹,还制定了“大火历”,并设立了专门观测此星的官职为“火正”。就是因为大火星的位置就是斗柄的指向,而斗柄的指向就是四季的交替和节气的变化,所以大火星在东,天下皆春;大火星在西,天下皆秋。

心宿二星就是大火星,其位置反映着节气和温度的变化。《诗经》有云:“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意思就是七月大火星开始西落,温度开始下降,到了八月还没有结束,九月大火星西落,天气变凉,人们开始准备棉衣了。

所以九月正是大火星西落之时,而大火星落下的方位就是西北戌位。大火星就是心宿的主星,春分节气斗柄指卯,心宿在卯,刚刚升起。秋分节气斗柄指酉,心宿在酉,即将落下。当心宿升起之时,天空开始打雷,万物开始生长,白昼开始比黑夜长了。

当心宿落下之时,雷声减少,降雨减少,万物成熟并开始枯萎,黑夜开始比白昼长了。所以春分三候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秋分三候为:“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也就是春分心宿东升,雷乃发声,秋分心宿西落,雷始收声。

因此心宿在天空之时,就是春分到秋分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白昼长于黑夜,阳气强于阴气,是万物生长的阶段,也是降雨和打雷之时。那么九月的大火星落于戌位,也就火气入戌库,雷收雨止,万物凋零,草木枯萎之时。

等到来年春季,心宿升起之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当心宿落下之时,人们就会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送别大火星,也就是送别阳气,送别万物生长的力量,送别火气,送别雨水和打雷等。重阳节就是来源于人们送别“大火星”的习俗,其日子为戌月的戌日。

参升落天心

天心也就是心宿三星,心宿三星代表着太子,皇帝和庶子,代表着天下同心,父子同心,万民同心。所以古人在行军布阵之时,大多以太子统前军,皇帝统中军,庶子统后军。以太子统东南,庶子统西北,皇帝守中原,这样东南西北中就占全了。

比如黄帝的嫡长子青阳被封在“铸”,庶子夷鼓被封在蓟,黄帝在新郑,也就是郑州,就是太子在东南,庶子在西北,黄帝在中。在周朝时,文王太子被封在曲阜,召公被封在蓟,武王在中原,都是根据心宿三星来布局的。

心宿东升,则万物生长,心宿西落,万物凋零。当心宿西落之时,也是参宿从东方升起之时,参宿为白虎七宿的主宿,自带萧杀之气,当参宿升起之时,也就是万物枯萎之时。所以心宿落,参宿升,一个代表生,一个代表离开。

那么九九重阳节,就是来自人们送别大火星的节日,也就是送别心宿的节日。送走了心宿的生长之力,迎来了参宿的萧杀之气,就像是参宿赶走了心宿一样,也就是白虎赶走了青龙。此后白虎当道,天地万物开始归藏,“秋后问斩”也在此时。

心宿西落,也就是生长的力量沉入了地下,所以重阳节也就成了祭祖的节日。九为老阳,老阳见老阳,阳极而生阴,从阳到阴,也就是从地上到了地下。此时大火星落于戌库,生气入土,因此重阳节属于悲伤的节日。

人们在此日登高插茱萸,其实是一种“躲避”的行为。当大火星落于戌库,也就是阳气入戌库,戌为天门,处于阳极之位,是夏至当天太阳落下的方位,也是阴气初生之处。那么阳气入天门,也就相等于“升天”做神仙了,所以重阳节也是古人祭天的节日。

正因为这个原因,道家就认为九月九日是“升天”的日子,而高山距离天空最近,于是人们登高以求升天。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演变出来的一些习俗。如今的重阳节又变成了敬老节,就是因为九为老阳,也就是老年男人。

所以重阳节的意义就是大火星落于戌库,大火星代表着万物生长,代表着阳气。阳气落于戌库,戌为天门,阳气入天门,九九而生阴。当天习俗和讲究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重阳节#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