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都是祭祖的節日。重陽節與祭祖有什麼關係?這個節日到底是怎麼來的?俗話說:“九九重陽節,參升落天心”,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的來歷

先天之數“一二三四五”,陽數之和爲九,陰數之和爲六,所以九爲最大的陽數,代表着夏季之火,爲老陽。因此九月九日就是兩個老陽相重,謂之“重陽”,也叫“重九”。明代的《夜航船》中說:“九爲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當然這只是農曆中雙九相重的意義。

其實重陽節來源於人們送別大火星的節日,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星,心宿是青龍七宿的主宿,有三星組成,分別爲:大辰、大火和龍星。這三顆星分別代表着太子、皇帝和庶子,與參宿三星相互對應,兩者一升一降,永不相見。

《天官書》中說:“鬥爲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所以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然而北斗星的斗柄永遠指向青龍七宿的心宿之位,也就是永遠指向大火星。

於是人們根據大火星的運行軌跡,還制定了“大火歷”,並設立了專門觀測此星的官職爲“火正”。就是因爲大火星的位置就是斗柄的指向,而斗柄的指向就是四季的交替和節氣的變化,所以大火星在東,天下皆春;大火星在西,天下皆秋。

心宿二星就是大火星,其位置反映着節氣和溫度的變化。《詩經》有云:“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意思就是七月大火星開始西落,溫度開始下降,到了八月還沒有結束,九月大火星西落,天氣變涼,人們開始準備棉衣了。

所以九月正是大火星西落之時,而大火星落下的方位就是西北戌位。大火星就是心宿的主星,春分節氣斗柄指卯,心宿在卯,剛剛升起。秋分節氣斗柄指酉,心宿在酉,即將落下。當心宿升起之時,天空開始打雷,萬物開始生長,白晝開始比黑夜長了。

當心宿落下之時,雷聲減少,降雨減少,萬物成熟並開始枯萎,黑夜開始比白晝長了。所以春分三候爲:“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秋分三候爲:“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也就是春分心宿東昇,雷乃發聲,秋分心宿西落,雷始收聲。

因此心宿在天空之時,就是春分到秋分之間的時間段,也就是白晝長於黑夜,陽氣強於陰氣,是萬物生長的階段,也是降雨和打雷之時。那麼九月的大火星落於戌位,也就火氣入戌庫,雷收雨止,萬物凋零,草木枯萎之時。

等到來年春季,心宿升起之時,又是新一輪循環的開始。當心宿落下之時,人們就會舉行隆重的送別儀式。送別大火星,也就是送別陽氣,送別萬物生長的力量,送別火氣,送別雨水和打雷等。重陽節就是來源於人們送別“大火星”的習俗,其日子爲戌月的戌日。

參升落天心

天心也就是心宿三星,心宿三星代表着太子,皇帝和庶子,代表着天下同心,父子同心,萬民同心。所以古人在行軍佈陣之時,大多以太子統前軍,皇帝統中軍,庶子統後軍。以太子統東南,庶子統西北,皇帝守中原,這樣東南西北中就佔全了。

比如黃帝的嫡長子青陽被封在“鑄”,庶子夷鼓被封在薊,黃帝在新鄭,也就是鄭州,就是太子在東南,庶子在西北,黃帝在中。在周朝時,文王太子被封在曲阜,召公被封在薊,武王在中原,都是根據心宿三星來佈局的。

心宿東昇,則萬物生長,心宿西落,萬物凋零。當心宿西落之時,也是參宿從東方升起之時,參宿爲白虎七宿的主宿,自帶蕭殺之氣,當參宿升起之時,也就是萬物枯萎之時。所以心宿落,參宿升,一個代表生,一個代表離開。

那麼九九重陽節,就是來自人們送別大火星的節日,也就是送別心宿的節日。送走了心宿的生長之力,迎來了參宿的蕭殺之氣,就像是參宿趕走了心宿一樣,也就是白虎趕走了青龍。此後白虎當道,天地萬物開始歸藏,“秋後問斬”也在此時。

心宿西落,也就是生長的力量沉入了地下,所以重陽節也就成了祭祖的節日。九爲老陽,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從陽到陰,也就是從地上到了地下。此時大火星落於戌庫,生氣入土,因此重陽節屬於悲傷的節日。

人們在此日登高插茱萸,其實是一種“躲避”的行爲。當大火星落於戌庫,也就是陽氣入戌庫,戌爲天門,處於陽極之位,是夏至當天太陽落下的方位,也是陰氣初生之處。那麼陽氣入天門,也就相等於“昇天”做神仙了,所以重陽節也是古人祭天的節日。

正因爲這個原因,道家就認爲九月九日是“昇天”的日子,而高山距離天空最近,於是人們登高以求昇天。當然這些都是後來演變出來的一些習俗。如今的重陽節又變成了敬老節,就是因爲九爲老陽,也就是老年男人。

所以重陽節的意義就是大火星落於戌庫,大火星代表着萬物生長,代表着陽氣。陽氣落於戌庫,戌爲天門,陽氣入天門,九九而生陰。當天習俗和講究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重陽節#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